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谈谈工作和学习中,所谓的主动性
2025-10-12

凌晨两点,办公室的灯还亮着。那盏灯的颜色有点冷,照在键盘上,把每个按键都映得像一块冰。李然盯着屏幕,鼠标在同一个文件夹里进进出出,指尖发烫,脑袋却空白。他已经连续加班十天,只为修复一个别人留下的系统漏洞。代码不复杂,但问题出在他心里——他其实并不想解决它,他只是想让老板别再催。屏幕上那行闪烁的光标,像是心脏在提醒:你不是在学习解决问题,你只是在避免被责怪。那一刻,他忽然想起大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“你们以为努力就等于主动,其实努力有时候只是恐惧的另一种形式。”

在职场和学习中,主动性常被说得像一种天赋。有人生来热情洋溢,能在混乱中找到目标,也有人一辈子勤勤恳恳,却从不多想一步。区别不在于聪明,而在于动机。真正的主动,不是被动地响应外部指令,而是内在自我驱动的行动,是那种“我想要搞明白”的执念。李然的问题,不是不会写代码,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写。他以为在执行任务,实则在逃避思考。

几个月后,公司来了个新实习生,叫苏澜。她坐在角落里,电脑旧得像博物馆藏品。没人安排她任务,她自己去翻公司以前的技术日志。两周后,她发现后台流量统计算法里有个老旧逻辑,导致每次报表都延迟十分钟。她没等别人指示,写了个脚本重新跑数据。那天会议上,老板点名表扬她,李然坐在旁边,心里发酸。那酸不是嫉妒,而是一种被照亮的刺痛——原来主动并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心态的问题。

哈佛商业评论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,一个团队的绩效提升中,有近52%的变量来自成员的“自我启动行为”(Self-starting Behavior)。简单说,就是在没有外部压力时,依然去行动的人。主动,不是执行命令的速度,而是决策起点的位置。一个人从“我被要求做”到“我想要做”,只是一念之差,却隔着整个层级的天花板。

但要做到这件事,其实很难。因为多数人从小就被训练成反应者。上学时听老师的,工作时听领导的,连假期旅行都要看攻略上“别人推荐的路线”。我们习惯于服从、害怕错误、喜欢“做对的事”,而不是“做想做的事”。主动性的敌人不是懒惰,而是安全感。安全感让人相信只要不越线,就不会出错。可成长,恰恰发生在越线的那一刻。

有一次,公司要上线一个新产品,李然被分配做接口优化。他照常加班,一行行改着旧代码。苏澜却提出,能不能用新的框架重写一部分逻辑。老板犹豫,说风险太大。她没争辩,只是私下做了一个简版demo,两天后拿到会上展示。结果运行速度提升了40%。老板愣了一下,沉默几秒,说:“那就用她的方案吧。” 李然后来回忆起那天,觉得自己像看见了一种陌生的语言——原来主动不是张扬,而是安静地拿出结果。

我曾听一个产品总监说过一句话:“我最怕那种每天都在忙的人,因为他们忙的每一件事都不带灵魂。”这话不夸张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平克在《驱动力》中提到,驱动人类成长的三种力量是自主、精通和目的感。所谓主动性,其实是自主与目的感交织的结果。你不是被目标推着走,而是拉着目标往前走。这种力量,看不见,却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上限。

主动并不是“抢活干”。真正的主动,是能自己找到问题、定义问题,再去解决问题。那天午饭后,苏澜在茶水间跟李然聊起学习。她说:“我喜欢写代码,不是因为它能挣钱,而是因为它像解谜。每次找到一个bug,我就觉得世界又变清晰了一点。” 李然笑了笑,说:“可我现在写代码,只想着什么时候能下班。”她抿嘴一笑:“那你也许该换个问题去解。”这句话像一颗小钉子,钉进他心里。

那晚回到家,李然关掉电脑,拿出一个笔记本,在第一页写下:“我今天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”那是他的小实验。他发现自己每天都能写出不同的答案,有时是“如何让系统运行更快”,有时是“怎样让会议更高效”,有时甚至是“怎样不被老板催得烦”。有趣的是,这个问题让他开始重新掌控节奏。主动性的起点,不是做更多,而是想更清楚。

一周后,他做了第二个小动作。他开始在项目群里提前总结问题,而不是等人问。他记录每个bug出现的时间、原因、解决方案,然后自动生成日报。三天后,领导在会上提到:“李然的日志,我看得很舒服。” 这句话,让他有点意外。他第一次发现,主动不是为了被看见,而是让自己变得更清晰。当一个人开始整理混乱,世界就开始变顺。

不过,主动不总是顺利的。有次他尝试提出优化方案,却被上级驳回,说风险太高。他气馁了一天,晚上刷到一段乔布斯的视频,里面那句老话:“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.” 他突然笑了。他意识到自己错在期待“被认可”。主动的意义,不在结果被采纳,而在过程能让你成长。第二天他又去改方案,把之前的想法拆分成可验证的小模块,循序推进。一个月后,新版本上线,他的方案被部分采用。那是他第一次理解什么叫“返工不是失败,而是迭代”。

主动,不是一种性格,而是一种能力。它像肌肉,需要训练。最简单的训练方式,是在任何场景下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我现在能做的一步是什么?我能为别人减轻什么负担?这三个问题,听起来朴素,却能让一个人从执行者变成驱动者。

2022年LinkedIn发布的《全球职场趋势报告》显示,主动学习者的晋升率是被动学习者的2.3倍。而在AI快速渗透的今天,主动学习者的平均收入增速是普通人的1.8倍。数据不会骗人。世界在奖励那些不等命令就行动的人。主动性,已经不是一种软能力,而是一种生存方式。

李然后来升职了。那天晚上,他站在办公室窗前,看着灯火一点点熄灭,忽然想到刚入职那天,自己也曾坐在灯下发呆。他笑了,打开电脑,给团队写了一封邮件:“我想做一个小内部项目,用AI来预测系统风险。不是领导安排的,只是我觉得该有人试试看。” 邮件发出后,他关掉屏幕。那一刻,他终于明白,主动性不是别人教的,而是你在一次又一次无声的夜里学会的。

很多人问,主动是不是意味着要一直拼命?其实不是。主动的人,也会疲惫,也会犹豫。区别只在于,他们不会让疲惫决定方向。主动不是一直前进,而是随时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走。

回过头看,学习也是如此。那些能快速进步的学生,不是天赋高,而是能在没人布置作业时,自己布置任务。主动学习者懂得制造反馈:自己写题、改题、分析错题,再设计新的学习路径。这正是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·戴西提出的“内驱力学习”理论——动机源于对掌控的渴望。真正的学习者,不怕累,怕的是失去好奇。

有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幕,一个女孩在背英语单词。她嘴里念念有词,却一脸茫然。坐她旁边的男孩问她:“你准备考试吗?”她摇头,说:“不知道啊,反正大家都在背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主动与被动的界限,也许就藏在这句话里。主动的人背单词,是为了读懂一个更大的世界;被动的人背单词,只是为了不被落下。

主动,往往从一个小念头开始。比如今天下班前,多看一次数据;明天早起十分钟,复盘昨天的问题。这些小动作看似不起眼,却能改变命运的轨迹。就像苏澜做的那个小脚本,后来成了公司系统的标准模块。她说:“其实我也没想太多,就是觉得可以试试。” 这种“想试试”的心态,本身就是主动性的种子。

在《原则》这本书里,瑞·达利欧写过一句话:“痛苦+反思=成长。”主动的人,不是不会痛苦,而是把痛苦当成数据。失败不是打击,而是反馈。被动的人等别人指出问题,主动的人自己发现问题。等和找之间,隔着整个人生。

主动的尽头是什么?可能是自由。因为当一个人足够主动,他不再需要等别人来定义价值。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为什么干,能承担后果,也能享受成果。主动是一种精神,也是一种尊严。

那天,公司聚餐,苏澜举杯说:“其实主动挺难的,但你不主动,生活就会替你做选择。” 李然笑着举杯回应:“那就一起主动吧。” 他知道,这不仅是一次敬酒,而是一种告别——告别那个被动的自己。

也许所谓成长,不过是不断地问自己:我现在,是在被推动,还是在推动?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