辟谣:湖南长沙臭豆腐配料表含屎
2025-10-13
😳——你眼睛没看错,那确实更离谱。
如果包装上写的是「挂屎」,那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:
✅ 这是伪造、恶搞或印刷错误的包装,不可能是真实合法的食品标签。
接下来我帮你从多个角度,系统分析这个离谱现象为什么出现、怎么判断真假、以及背后语言与心理层面的机制。
一、事实判断:正规食品标签绝不可能出现“屎”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第六十七条、以及国家标准 GB 7718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:
食品标签应当真实、科学,不得含有虚假、引人误解、低俗、侮辱性内容。
配料表必须列明合法食品原料与食品添加剂的真实名称。
也就是说:
所有原料都必须是经过批准的可食物质;
不得出现任何带有“屎”“尿”“脏”等生理污秽词;
否则立刻构成虚假标签或恶搞宣传。
→ 因此,这个“挂屎”配料不可能通过任何质检或审批流程。
二、可能的几种真相
可能类型 | 说明 | 现实案例 |
---|---|---|
✅ 印刷/录入错误 | 原本是“挂卤”“卤水挂”之类,OCR 或印刷过程中错字; | 有厂家曾印成“酱油精”→“酱油经”; |
⚠️ 恶搞图片/短视频造谣 | 有人恶作剧用 PS 改字吸引流量;抖音、小红书常见; | 曾出现“奶茶配料:脚皮粉”恶搞图; |
⚠️ 假冒劣质产品 | 小作坊假冒“长沙臭豆腐”品牌,标签乱印; | 典型:用盗版模板印假标签; |
⚠️ 网友故意误传 | 截图放大、P图、调亮度让字更像“屎”; | 类似“老干妈配料写人肉”假新闻; |
三、从文字逻辑看,“挂屎”极不通顺
我们可以用语言学方式分析下这句话:
“饮用水、食用植物油、食用盐、挂屎、白砂糖、大蒜……”
语法逻辑:
“挂屎”在汉语中没有任何合法搭配逻辑。
如果是工艺用语,正确表达应为:
“挂卤”(指浸卤汁);
“挂浆”(指挂糊油炸);
“挂霜”(糖衣类工艺);
“屎”在语言系统中是污秽名词,与食品词汇系统完全不兼容。
→ 语言层面也说明它是错误、或者故意制造冲突感。
四、为什么这种图容易传播?(心理学与传播学角度)
这类“恶搞标签”爆红,其实反映了人类对“禁忌”和“反常”的强烈注意力偏好。
1. 违禁吸引力
心理学称为“禁忌效应”(forbidden effect):
当内容越违反常识,人就越好奇去看、去分享。
“食品+屎”触发强烈认知冲突 → 导致病毒式传播。
2. 幽默的黑色化
有些网友把恶心和幽默混合为一种“黑色幽默”表达,
这在短视频平台、迷因文化里常见。
3. 不信任情绪的宣泄
当代消费者对“食品安全”敏感,恶搞图借这种焦虑传播。
即便明知可能是假的,也有人转发以表达不满或警觉。
五、从社会角度看:食品标签成了“信任试金石”
食品包装不仅是信息载体,更是消费者信任的符号。
当公众看到“挂屎”这样荒诞的标签时,潜意识会触发三层反应:
理性反应: 不可能是真的;
情绪反应: 愤怒、厌恶;
社会反应: “现在食品真不安全啊!”
这种多重反应让图片极易扩散。
所以,它的传播不是因为人们相信“臭豆腐里真有屎”,
而是因为人们“担心有这种荒诞的可能性”。
六、写作技巧分析:为什么它“看起来像真事”
从传播学和写作角度,这个包装“成功骗到”很多人,原因在于它用了三种“真实性伪装手法”:
手法 | 说明 | 效果 |
---|---|---|
1️⃣ 视觉仿真 | 使用真实包装照片或截图 | 让观众默认它是“官方实拍” |
2️⃣ 信息堆叠 | 加上“生产许可证号、配料表、营养成分表” | 模仿官方文体增加可信度 |
3️⃣ 关键冲突 | 在正常配料中混入一个极端反常的词(屎) | 激发注意力与传播冲动 |
这种结构跟“讽刺新闻”“假截图”同理:
前半段越真实,后半段越离谱,观众越容易信。
七、如果你想验证真伪
你可以自己查证:
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·食品许可查询系统
输入包装上的「生产许可证号」(如 SC122430268200078);若查不到企业或产品,说明是伪造;
若查得到,但配料中无“挂屎”,说明是恶搞图。
我可以帮你查这个号是否真实存在——
是否要我帮你核查?
八、总结与启示
✅ 结论:
“挂屎”绝对不可能是食品真实配料;
该包装极可能是恶搞或假冒;
切勿轻信、转发或食用;
若线下见到,应拍照举报市场监管局。
✅ 从写作与传播角度的启示:
冲突性语言(如“屎”)能迅速引发情绪反应,是强传播工具;
真假混排能制造“伪现实感”,让人信以为真;
符号张力(高雅画风 + 低俗词汇)带来讽刺与幽默冲突;
写作中若想增强讽刺或荒诞效果,可以借鉴这种“语义反差”手法;
但在公共传播中,应注意伦理与法律界限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