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戒掉易疲劳体质,变得精力充沛?
2025-10-14
那天清晨,黎明还没完全亮,街道像被雾罩住的梦。李桐拎着保温杯,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,闭眼靠了几秒。手机震了一下,是公司群在提醒——会议提前半小时。他长叹一口气,拿起杯子喝了口温水,水有点凉。他已经连续两周没睡满六小时了。奇怪的是,他每天都在“休息”:吃了维生素,晚上关了电脑,周末还特意安排了按摩,可身体还是像被抽空一样。那一刻,他突然想起一句话:有的人睡八小时也疲惫,有的人睡四小时却神采奕奕。差别,不在时间长短,而在精力的“质地”。
李桐的疲惫,并不是独有现象。哈佛医学院2017年的研究显示,全球超过60%职场人长期处于“能量赤字”状态——身体还在动,心已经关机。精力耗尽的本质,不是没休息,而是“不会休息”;不是缺能量,而是“浪费能量”。真正能改变易疲劳体质的人,往往不是靠多补觉、多补品,而是学会重组精力结构:让热爱点燃内驱,让减法清空杂质,让专注形成流动,让休息变成节奏,让体能成为底盘。
热爱,是一个人精力系统的原点。没有热爱,再强的意志也会被耗尽。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“自我决定理论”,指出人的精力并非从外部激励获得,而是来自“内在动机”,即对一件事由衷的热情。李桐曾在广告行业混迹八年,天天开会到深夜,靠咖啡续命。他一度以为疲惫是成功的代价,直到有次和同事聊天,对方问他:“你真喜欢做广告吗?”他沉默。那晚回家,他翻出大学时的摄影机,随手拍了几段街头光影。镜头晃动间,他突然感到一种久违的鲜活感,像被遗忘的神经重新通电。从那天起,他每天早起半小时拍摄通勤的路,半年后,他把这些短片剪成系列,被一家品牌看中请他拍广告。那是他第一次发现:热爱不是逃避工作,而是帮你找到精力的“开关”。当工作与热爱重叠,能量不是被用掉,而是被放大。
在热爱的驱动下,人会自然进入一种“深度燃烧”的状态;但燃烧之前,必须清理燃料。普通人喜欢做加法,以为多就是好。高手懂得做减法,让精力有集中点。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在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中说过:“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做多少,而在于聚焦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。”李桐曾经典型“加法成瘾”:早晨想读书、午后想健身、晚上还想做副业。结果每件事都半吊子。后来他试了一个“小动作”实验:每天只设定三件事,其中一件必须是“非紧急但重要”的。他用便签贴在电脑上——写、练、睡。写是指日记;练是指早上运动十五分钟;睡是指晚上十一点前关灯。一周后他失败了,三天没坚持。返工时,他改成一件“铁打”的事:每天十一点前睡觉,其余两件随缘。坚持二十一天后,他发现早晨不再需要闹钟。能量的规律很朴素:减去无谓,精力自然回流。
做减法不是逃避,而是排序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实验指出,人类大脑每天要处理约3.5万个决策,任何“未决事项”都会占用工作记忆,造成疲劳感。换句话说,未完成的事,比完成的更耗人。李桐把这个理论用在生活中,他建立一个“能量白名单”:每周三检查任务清单,把“非我必须做”的全部转交或延后。几个月后,他说:“我的清单变薄了,但我人变厚了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他公司内训时的口头禅。
当精力集中后,人最需要的,是学会“深度使用”。美国作家卡尔·纽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中写道:“深度工作,是当代稀缺资源。”李桐曾尝试让自己在一天中“整块”专注,他设计了一个实验:上午不看手机、不查邮件,只专注写一个文案脚本。开始的三天很痛苦,注意力像被十根线拉扯。第四天起,他把手机放到另一间屋子,设定定时器九十分钟为一段,集中写作。一个月后,他完成了原计划三倍的内容。那种专注带来的心流感,是精力真正被放大的时刻。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曾说:“心流,是幸福最纯粹的形式。”当一个人能把注意力完全沉浸在创造中,时间会失重,疲惫反而被能量取代。李桐在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写文案,下午去拍摄,晚上反而精神更好。他笑着说:“不是我不累,是我在‘好累’里找到节奏。”
节奏,是人与能量之间最重要的契约。多数人以为“休息”就是躺平,但真正的休息是主动恢复。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报告指出,持续的脑力劳动会让腺苷在大脑中累积,引发疲倦和注意力下降。要防止精力透支,必须在腺苷累积过多前主动间歇。李桐在高压项目中试过一个方法——“52/17规则”:工作52分钟,休息17分钟。他休息时不刷手机,而是做拉伸、喝水、走廊里走一圈。刚开始他觉得浪费时间,但两周后,他发现下午的精神明显提升。他说:“原来我不是需要更努力,而是需要更会停。”后来他在公司内部推广这个习惯,甚至请AI助理自动提醒。一个月后,团队错误率下降了15%,平均完成时间提前近半天。科学的节奏,让人从“透支循环”进入“修复循环”,这才是精力真正的永动机。
当然,节奏也要有失败的波折。李桐在一个阶段陷入了“深度工作”误区——连续几天高强度输出,结果周末彻底崩溃。那次返工,他学会了更细腻的平衡。他去报名晨跑社群,每天早上六点跑三公里,跑完看日出。跑步那段时间,他的灵感反而最多。心理学上称这种状态为“积极恢复”,即通过低强度、愉悦的身体活动让身心共同修复。英国《柳叶刀》曾发表研究,定期运动者的心理健康评分平均比久坐者高出43%。身体,是精神的容器,容器裂了,再多热情都盛不住。
李桐后来给自己设了一个“能量重启日”。那天他不接任何工作,关闭社交媒体,只做让自己心静的事:泡脚、看纸书、给父母打电话。那是他专属的修复仪式。休息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给未来积蓄速度。正如汽车工程师亨利·福特所说:“不停下来的机器,最后必然损毁。”人也是。
在身体层面,他也做了彻底调整。他原本靠咖啡维持清醒,现在改成早晨喝温盐水、午后喝淡茶。晚上他练习“4-7-8呼吸法”:吸气4秒、屏息7秒、呼气8秒,这种呼吸节奏可以降低心率、减轻压力。几周后,他的入睡时间缩短了一半。再配合每晚十点关屏的习惯,他从“失眠体质”变成了能一觉到天亮的人。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姆·戴蒙教授曾提出“睡眠负债”理论,认为睡眠不足会像欠债一样滚利积累。李桐说:“过去我以为加班是在赚时间,现在才知道是在借命。”这句玩笑被同事写在白板上,成了办公室最沉默的共识。
饮食上,他遵循一个简单原则:七分饱。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,暴饮暴食会使血糖波动导致倦怠,而控制食量反而提升注意力。运动上,他不追求强度,而讲究规律。他选择了“95%舒适+5%挑战”的结构——跑步不求极限,只求每天出汗。运动让身体分泌内啡肽,这种被称为“快乐分子”的物质,是天然的抗疲劳药。他曾在雨中跑完五公里,气喘吁吁地说:“累是真累,但这次的累,是活的累。”
身体恢复了,心才稳。人到中年,精力不只是体力,更是一种心气的修炼。李桐有次在聚会上被问:“你怎么最近看起来年轻了?”他笑着说:“我戒掉了‘无效努力’。”所谓无效努力,就是忙在表面、累在虚空。那种疲惫最致命,因为你以为自己在前进,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。精力充沛的人不是不累,而是会把力用在刀刃上。那些看似轻盈的人,并非幸运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、什么时候该动。
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说过:“精力并非取之不尽,它会在注意力聚焦处聚集。”这句话后来被许多高效能人士奉为信条。精力,就像河流。方向错了,越流越浑;方向对了,哪怕涓涓,也能汇成江海。
李桐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一本关于职场能量管理的书。他被问及秘诀时,只说了六个字:少做事,多用心。少做,是清空杂质;用心,是激活能量。每个人的疲惫都不是突然发生的,它是长期的“能量漏斗”:情绪泄漏、注意力分散、身体亏电、意义感流失。当这些漏口一个个被堵上,精力就不再流失,而是循环自生。
有一次,李桐的女儿问他:“爸爸,你每天那么忙,还会不会累啊?”他摸摸她的头,说:“会啊,但我会‘修电池’。”孩子不懂,他笑了笑。其实那一刻他明白,所谓的精力充沛,不是永不疲倦,而是学会恢复。就像风筝,线要松要紧,才能一直在天上飞。
遗憾的是,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意识到那天。很多人把身体用成了机器,又怪机器不争气。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从一个小动作开始——关掉多余的屏幕,走出门呼吸一次风,或者今晚早点睡。因为精力,不是补回来的,而是养出来的。一个人若能稳住热爱,守住节奏,照顾身体,也就等于修好了自己的“能量系统”。
朋友后来评价李桐:“他不再追求更快,而是活得更稳。”或许,这正是我们都需要的状态——不是拼命向前,而是能量自足,从容有光。精力旺盛的根,不在于拼,而在于懂得修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