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你不会找到核心竞争力,除非你做到;你的喜欢不会有商业价值,除非你是生产型的喜欢
2025-10-14

有一年冬天,我在成都一个很小的咖啡馆里,遇到一个刚辞职的女孩。她双手握着杯子,手指冻得发红。她说:“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也不知道我到底有什么核心竞争力。”那句话像是一声叹息,又像是困在时代里的呼救。她毕业五年,从教育行业跳到互联网,又从互联网跳到咨询,但越跳越迷茫。她说自己写得一手好字,偶尔写公众号能爆几千阅读,可就是赚不到钱。她问:“是不是我还没找到我的天赋?”我没有立刻回答,只问她:“你喜欢写字的哪一部分?是写的过程,还是被看见的那一刻?”她沉默了很久,说:“也许是被看见的那一刻吧。”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她的问题不是没天赋,而是把“喜欢”停留在了消费层面。她喜欢写,但没把写作变成生产力。换句话说,她爱文字,却没学会用文字创造价值。喜欢,只停在感受;竞争力,要靠产出。你不会找到核心竞争力,除非你做到;你的喜欢不会有商业价值,除非你是生产型的喜欢。

我们都活在一个“寻找”的时代。朋友圈、短视频、各种课程都在告诉你“找到自己”“挖掘天赋”“定位核心竞争力”。听起来像灵魂工程,实际上却让人越来越焦虑。因为“找”这个字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被动——仿佛答案在远方,只有不停寻找才会遇见。可事实上,绝大多数人的核心竞争力,从来不是“找”到的,而是“练”出来的。
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我不是天生擅长跑步,我只是每天都在跑。”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跑十公里,风雨无阻。二十年后,他成了马拉松选手,也成了一个能持续写出巨著的人。那不是天赋的结果,而是重复的结果。核心竞争力,不是上天赐予,而是自我打磨。

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,一个人在同一技能上持续刻意练习10000小时,就能进入行业前1%。而那10000小时,几乎没有捷径。你必须选定一件事,笨拙地、重复地、痛苦地去做,直到别人因为做腻而放弃,你仍然在坚持。那一刻,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出现了。

曾经有个朋友,大学毕业后去做广告文案。前两年他天天抱怨:“写文案没前途,我要转运营。”结果转了运营,发现数据分析又不擅长,又转做自媒体。几年下来,他的履历很花,但一无所长。后来,他遇到一位老前辈,那人告诉他:“你永远找不到你喜欢的事,除非你把一件事做到别人喜欢。”他听进去这句话,回头又去做文案。三年后,他成了行业TOP5文案顾问。

从外人看来,那像是一种逆袭。可在他自己看来,只是终于不再“找”,而是“做”。

认知心理学有个概念叫“熟练曲线”:人类的大脑在重复中生成效率。你在一件事上花得越久,大脑就越懂得如何优化路径。也就是说,核心竞争力其实是时间对专注的奖励。

可偏偏,很多人连“熬”都没熬够。
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。连续30天写早晨笔记,每天500字,不发朋友圈,不求点赞,只求完成。第七天,我就差点放弃。因为那时候,没有反馈,没有认可,只有空洞。可是到第21天,我开始能听见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变得清晰;到第30天,我写完最后一句话时,突然意识到:喜欢也可以是一种生产线。那种“我能驾驭文字,而不是被文字绑架”的感觉,就是力量。

而这力量,正是竞争力的萌芽。

有意思的是,我在第二个月把这30篇笔记做成了电子刊,居然有人付费阅读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一件事:当喜欢开始能生产价值,它就具备了商业的可能。

喜欢也分两种:消费型喜欢,和生产型喜欢。

消费型喜欢,是你喜欢音乐,却只是听;喜欢画画,却只收藏别人的作品;喜欢文字,却只读别人的故事。这类喜欢让人愉悦,却不产生价值。它满足感官,却不构建能力。生产型喜欢,则完全相反。你喜欢音乐,就去学编曲、录音、剪辑;你喜欢画画,就去画、去卖、去教学;你喜欢写作,就写出别人愿意付费的内容。前者让你成为消费者,后者让你成为创造者。区别只在一念之间。

这不是冷冰冰的功利逻辑,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智慧。

《纽约时报》在2023年的一份就业调查中提到:全球范围内超过60%的年轻人,在25到35岁之间,会经历“兴趣与职业错位焦虑”。他们觉得“热爱不值钱”,但又舍不得放弃热爱。这正是因为,他们停留在消费层的喜欢,而没进入生产层。

我见过一个姑娘,喜欢摄影。起初她只是拍生活,拍猫拍花拍咖啡。后来她开始帮朋友拍头像,再后来,她自学修图、构图、灯光,做成了自己的小副业。三年后,她辞掉公司工作,开了摄影工作室。她说:“一开始我只是喜欢美的瞬间,后来我学会制造美。”这就是从消费型喜欢到生产型喜欢的转化。

这件事启发很大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“小实验”:拿出一件你喜欢的事,设定7天,把它从消费变成生产。喜欢读书,就写读书笔记发到小红书;喜欢健身,就录下自己训练的过程讲讲方法;喜欢咖啡,就研究不同烘焙方式拍成视频。不要想着火不火,就先去做。生产的过程,会逼你学习、输出、总结,也逼你成长。

当然,会有失败。

我曾经帮一个朋友做播客,他热爱聊天,觉得录播客能轻松变现。前三期,我们热情满满,聊职场、聊焦虑、聊爱情。第四期开始,数据掉了,评论少了,我们有点灰心。那天晚上我们复盘,他叹口气说:“也许我根本不适合。”我笑着说:“也许只是你还没学会‘驾驭’。”我们重新研究选题、剪辑节奏、文案标题,调整了三次后,第八期突然爆了。那次失败返工,教会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——喜欢不能直接变现,除非它经过训练。

所有的天赋都藏在努力之后。

我认识的写作教练黄老师,年轻时语文不及格,作文常被退回重写。她没放弃,每天抄一句名家句子,模仿风格写小文。十年后,她写出了畅销书《字里有光》。她说:“喜欢文字的人很多,但能靠文字生活的,是那些肯花十年的人。”

这不是鸡汤,是规律。

牛顿说过一句话:“我能看得更远,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而现代社会的巨人,其实是方法。我们拥有的工具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多,AI、课程、平台、社群……但真正能形成竞争力的,不是你用多少工具,而是你能否在一种方法里,坚持到别人失去兴趣。

我在训练营里见过太多学员,开始时兴致勃勃,三天后沉默,七天后退群。也有少数人,从不说话,只默默产出。半年后,他们成了小爆款作者。差别,不在能力,而在复利。核心竞争力,其实是复利思维的产物。

如果你还在焦虑“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”,请记住这句话:没有任何一个能力,天然就会是你的核心竞争力,只是你把某个能力练着练着,练成了你的核心竞争力。

如果你还在犹豫“我的喜欢能不能变成事业”,请问自己:你是被动地喜欢,还是主动地生产?喜欢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要让喜欢变得值钱,就要学会驾驭它。

曾有人问王阳明:“心外无物,如何成事?”王阳明答:“知行合一。”这四个字,道尽了所有核心竞争力的秘密。知道没用,做到才算。

所以,不必急着找答案。去做吧。选一个你愿意花时间磨的方向,哪怕只是写、拍、剪、讲,把它当作一场修行。等你做到足够好,世界自然会为你让路。那时你会发现,原来“核心竞争力”不是命中注定的礼物,而是你长期练习留下的印记。

愿你找到那件值得你笨拙一生的事,把喜欢变成生产,把热爱变成实力。让人生逻辑和商业逻辑,在同一个方向上发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