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天道》:“当你接触的人够多,就会发现,低层次的人,爱占便宜;中等层次的人,热衷价值交换;高层次的人,拥有利他思维!”
2025-10-14

那天晚上,我在西安火车站外等车。冷风一阵一阵地钻进衣领,一个男人蹲在人行道边,拨通电话,声音被风割碎:“我真的没想占他便宜啊,我就借两天,真没想到他拉黑我。”他抽了口烟,笑了一下,那笑像是一种自嘲,也像是终于意识到了什么。那一刻我忽然想到《天道》里那句台词——“文化属性,决定了人的命运。”可这“文化”,从来不是书本上的定义,而是你在得失之间的选择,是你看世界的方式。

人与人之间的层次,从来不是学历、财富、背景区分的,而是思维方式在暗处划的线。低层次的人,爱占便宜;中层次的人,热衷交换;高层次的人,懂得利他。这句话听起来很像鸡汤,但它解释了我见过的太多人生剧本。

有一次,我朋友小张给同事帮了个忙,帮对方临时写完了一份方案。对方第二天拿去汇报,升职加薪,还在公司群里说:“谢谢团队的支持。”一句话都没提到小张。小张心里不平衡,发誓以后谁求他都不帮。我问他:“那你觉得你亏了吗?”他说:“当然亏。”我说:“那说明你帮忙的目的不是利他,而是想换点东西。”他愣了一下,没说话。其实多数人所谓的“吃亏”,只是因为他们以为善意能立刻换回收益。当帮忙成了交易,心就会变硬。

人到中年,你会发现:越是计较得失的人,越穷;越是算计关系的人,越孤独。低层次的“占便宜”思维,本质是一种匮乏感。他们总觉得资源有限,必须靠抢和抓才能活。可偏偏,他们越抓越少。就像刘冰那样,《天道》里那个总想在别人局里捞一笔的人。丁元英给了他无数机会,他却一再选择小聪明。那份“内部文件”,其实是他人生的照妖镜——他不信规则,只信捷径,结果被自己的贪心推下了楼。

现实中,这样的刘冰比比皆是。公司里拿别人方案冒功的,朋友圈里总蹭资源、占便宜的,他们看似活得灵活,实际上活得狭窄。一个总想着“我能得到什么”的人,终究走不远。

真正的成长,是从“我要什么”,变成“我能给什么”。

我曾经在一家创业公司待过,那时我们缺钱缺人,几乎没人愿意留下。有个女生叫林意,工资不高,却每天主动加班,不为表现,只为补齐团队的漏洞。她常说:“我不想让别人被我拖后腿。”半年后,公司拿到投资,她成了合伙人。老板说:“她不是因为勤奋被看见的,是因为她让别人都变得更有效率。”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她懂得的,不是讨好,而是“共赢”。

中层的人,开始明白交换的价值。他们知道世界是流动的,付出要有回报,关系要讲规则。这种思维是社会化的标志,也是一种职业成熟的开始。只是,有时候,它也容易变成算计。

我认识一个做公关的男人,资源广,交际圈大,但每次见面都带着交易的味道。他喜欢说:“我帮你搞定那个人,下次你得请我去你公司讲讲。”这种话他总挂嘴边。刚开始大家都配合,后来慢慢疏远。因为和他在一起,没人能放松。交换太重,就没了温度。

真正高层次的交换,是有规则,但不急着结算。你帮我今天,我帮你明天,彼此心里有数,不必写明账单。关系能长久,靠的不是互利,而是彼此的确定感。

我记得查理·芒格说过:“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,是让自己配得上它。”在职场里,那种总想着“我该从谁那拿点”的人,往往最后被淘汰;而那些专注“我能提供什么”的人,反而越来越被需要。你提供的价值越确定,你的存在就越有分量。

我在采访一个知名企业家时问他:“你怎么判断一个人值得合作?”他说:“看他是提要求快,还是提解决方案快。”前者永远只会要资源,后者才可能成为资源。

这让我想到一个小实验。那时我还在做咨询,有个项目陷入僵局,甲方不断否决方案。我决定换种做法,开会前,我先问他们:“如果这件事成功,对你们的团队最有意义的是什么?”他们沉默了一下,一个人说:“我们想让这个项目能留下痕迹,不只是完成KPI。”我顺势问:“那我们能不能一起改目标,把方案改成你们主导,我协助执行?”那次会议结束后,合作反而顺利了。因为我不再和他们做“价值交换”,而是在帮他们达成“利他目标”。

利他,看似柔软,实则是一种顶级思维。

你去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他们从不谈“我怎样赚到”,而是谈“我怎样让别人赚到”。《天道》里丁元英扶持王庙村,表面上是在做慈善,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市场秩序。他设计了一个系统,让贫穷的人能靠自己的劳动力参与到产业链中,而不是永远依附在施舍上。那种格局,不是为了做善事,而是为了创造共赢。

有人说,利他思维太理想。可仔细看,最稳固的商业体系,都是利他的结果。淘宝解决了小商家的生路,字节给了无数普通人表达的舞台,连星巴克都不只是卖咖啡,而是在卖“第三空间”的体验。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,你能获得的回报越多。这不是情怀,而是经济规律。

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的一份研究中提到:在组织合作中,长期成功的团队,其内部信任指数比一般团队高出40%,利他行为出现频率高出三倍。换句话说,能赢的团队,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互相成就的。

我曾经做过另一个小实验。那是我在公众号刚起步的时候,每周固定写一篇推送。那时没人看,我就把每篇文章发给十个朋友,请他们帮我提意见。有的朋友很认真地改句子,有的只是回一个表情。我决定做件事——凡是帮我认真提意见的人,我都写一封感谢信,附上一份我整理的资料。一个月后,其中三个朋友成了我长期合作者。那次让我明白,利他并不是要做大事,而是主动创造正向循环。你先点燃别人,才有光照回来。

当然,这种利他也不是没有代价。有一次,我免费帮一个同行修改文案,对方拿去用了,还删了我的署名。那晚我很生气,甚至想发朋友圈讽刺他。可第二天我冷静下来,把那篇文案当作案例讲给学生听,讲“如何在被利用的情况下提炼出学习价值”。从那之后,我的课程销量翻倍。那次失败让我更确定:利他不是忍让,而是选择主动的价值立场。别人能否懂不重要,你要先不辜负自己的格局。

我认识一个教授,常在讲课时说:“利他不是道德,而是一种最聪明的自私。”他解释说,当你让别人更好,你的生态就更稳;当你让别人依赖,你的价值就更牢。人性的复杂在于,大多数人都想被成全,却很少有人愿意成全别人。可真正的高手,永远是在成全别人的路上被世界推上去的。

我见过太多从“占便宜”到“利他”的成长故事。一个小县城的面包师傅,原本每天下午卖不完的面包要扔掉。后来他把剩下的面包免费送给附近的学生吃。没想到,学生家长们反而成了他的忠实顾客。他说:“我没想过要营销,我只是觉得浪费可惜。”那一年,他开了第二家店。利他,常常藏在最朴素的动机里。

人往往在利己里变穷,在利他里变强。

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,是自己认知的天花板。低层次的人,只看得见眼前那点便宜;中层次的人,懂得规则与交换;高层次的人,明白共赢与利他才是长久之计。

当你开始问自己:我能为别人多创造一点什么?其实你已经迈出了走向高层的那一步。

《天道》里有句经典台词:“人情不过是文化的投影。”这句话后来被我写在了笔记本封面上。文化是什么?是一个人处理关系、看待利益、选择行动的底层逻辑。低维的人被情绪绑架,中维的人被交易牵制,高维的人用格局驾驭世界。

如果你现在还在为人际关系焦虑,不妨做一个小实验:在接下来的一周,做三件不求回报的小事——帮同事整理文件、帮朋友推荐资源、或者只是耐心听别人讲完烦恼。别急着求反馈,也别发朋友圈。你会发现,世界开始悄悄回馈你。

丁元英说过一句话:“渡人者自渡。”

低层次的人,以为聪明是算计;中层次的人,以为公平是交易;高层次的人,知道世界的本质,是循环。

愿你在人情往来的风浪中,学会把算计变成规则,把规则变成善意,把善意变成格局。

别怕吃亏,别急求利,别吝啬于成全。

等你渡够了别人,你的命运,也会被温柔地渡一次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