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岁身价百亿,提前退休,美团王慧文:能把不喜欢的事做牛逼的人有多可怕?
2025-10-14
那天晚上,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:42岁的王慧文,正式退休。消息出来的那一刻,评论区是一片“羡慕”。有人说他赢在起点,有人说他赢在眼光,但很少有人真正看到,那些“风光”的背后,是怎样的压抑与克制。
我反复看他那封告别信,越看越沉默。他写道:“我一直以来都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家庭、健康的关系;也处理不好业务所需要的专注精进与个人散乱兴趣之间的关系;我不热爱管理,却又不得不做管理的痛苦与日俱增。”这句话很长,几乎没有呼吸的空隙,就像他这十年的生活。
人们只看到他功成身退,却忘了,他是从不喜欢里,一点点拼出来的。
这世上有两种人,一种靠热爱前行,一种靠忍耐走到巅峰。前者耀眼,后者沉默。而真正让人敬畏的,是后者。
我想起那年美团刚起步,王慧文带着外卖团队,从零开始。他不是外向型的人,不喜欢应酬,不喜欢喊口号。可他偏偏负责最需要社交和管理的部门。每天会议、复盘、决策、协调,从早到晚,嗓子哑到说不出话。有人劝他:“老王,你不喜欢干这事,就别太拼了。”他笑笑说:“我也希望有选择,但现在公司需要我喜欢不喜欢的东西。”
这句话,后来成了很多创业者的座右铭。
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到极致的人,有多可怕?
美团的前高管曾透露,王慧文的外卖系统上线前,他连续72小时没合眼。别人以为那是激情,其实是责任。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我不是喜欢干这事,我只是讨厌把事搞砸。”
有时候,人并不是靠热爱维持,而是靠不想输。靠咬牙。靠“不能烂尾”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延迟满足”,意指为了更大的目标暂时放弃即时的快感。斯坦福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著名实验——“棉花糖实验”:孩子面前放一颗糖,如果能等十五分钟不吃,就能得到第二颗。结果显示,那些能等的孩子,成年后往往更自律、更成功。王慧文的大半人生,像是那个能等的人。他压制了太多即时的“喜欢”,换来了更大的自由。
但“压制”,从来不是轻易的事。
有一次,美团外卖内部开总结会,有员工说:“老王看起来很冷静,但其实脾气大得吓人。”旁边的人笑着补了一句:“他骂完就后悔。”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发火,他说:“因为我知道我不喜欢这工作,却还得把它做到最好。”
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他。他不是没有痛苦,只是选择不让痛苦成为理由。
这也是我见过的成年人最真实的样子。我们都被教导要“做喜欢的事”,可现实里,很多人根本没有那个条件。你喜欢写作,可得先写无数你不喜欢的文案;你喜欢音乐,可得先在小酒馆唱给喝醉的人听;你喜欢自由,可得先在格子间里攒到能自由的钱。
我曾认识一位摄影师,大学时梦想环游世界拍人文照片。毕业后进广告公司,拍产品、拍模特、拍无聊的陈列图。那几年他一度厌烦到想辞职。可他还是咬牙坚持,每天在工作后留一小时练自己的拍法。三年后他拍出了第一组人文作品,被杂志采用。那天他对我说:“我终于在不喜欢里,走回喜欢。”
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——热爱从来不长久,责任才是长线。
我们这一代人被“选择热爱”这句话误导太久。似乎不喜欢的事就不该做,不舒服的状态就该逃。可现实不是这样。王慧文做了十年不喜欢的事,才有资格做喜欢的事。而我们,大多数人还在喜欢和讨厌之间摇摆。
有次我写公众号遇到瓶颈,稿子删了三次还是觉得烂,差点想放弃。一个朋友笑我:“你不是喜欢写作吗?”我说:“是喜欢,但今天一点都不想写。”他说:“那就更得写。”那一刻我明白——喜欢,不是靠情绪维持的。真正的专业,是在不喜欢的日子里也能把事干完。
这几年,我开始刻意训练“做不喜欢的事”的能力。比如早起读书,不刷手机;比如每周至少运动两次;比如和自己不擅长相处的人合作。这些都不是我热爱的,但每完成一次,就更清楚自己的边界。
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早起,连续五天失败。第六天,我把闹钟放在床尾,逼自己爬起来关。那天早晨我写完两千字,心情好到爆。那一刻我意识到:很多成长,不是靠冲动,而是靠“逼”。
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“无欲则刚。”当一个人能暂时放下喜好、克制欲望,专注在一件事上,他就无敌了。
王慧文做到了。十年专注,不是因为喜欢,而是因为笃定。他在告别信里写:“我担心人生被惯性主导,怠于熟悉的环境而错过不同的精彩。”那种觉醒,是强者的自省。一个人若能在顺风时喊停,不是厌倦,而是清醒。
我们都羡慕他的“42岁退休”,却忘了他在28岁那年就第一次“退休”过。那年校内网卖掉,他拿到第一桶金,去欧洲旅行,晒太阳,喝咖啡。他以为那就是“理想生活”,一年后回国,再次创业。他说:“那段时间,我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。”
真正的自由,不是不用做事,而是能选择做什么事。
王慧文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:“你想过上喜欢的生活,就得先学会忍受不喜欢。”
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因为“忍受”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筹码。你越能忍受,越能换到选择的自由。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一次演讲里说:“设计的本质,不是灵感,而是反复。”那种“反复”的背后,是对单调的忍耐。我们看见的是极简优雅,没看到他在光影下对比几百次的“白”。
天才不在天赋,而在自我压缩的深度。
在心理学上,这种状态叫“延迟享乐的自控力”。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,那些能长时间专注在不喜欢任务上的人,大脑额叶活动更活跃,他们对未来的掌控感更强。这种控制感,是他们内心的“安全区”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,创业八年,从没请过长假。他说他最怕的是“松懈”。我问他:“你不累吗?”他说:“累,但不敢停。”那种话听起来冷酷,但我懂。很多人以为坚持的人不痛苦,其实他们只是不允许痛苦主导行动。
你可以不喜欢眼前的事,但不能不负责。
人一生中,能支撑你的,往往不是热情,而是责任。热情像火,烧得快也灭得快;责任像土,沉稳、能生根。
当一个人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到极致,他就掌握了命运的底牌。
我想起一句话:“强者不是拥有热爱的人,而是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到别人喜欢为止的人。”
这句话很像王慧文。
他不是天生的“管理者”,但能让一个上千人的团队服气;他不是营销出身,却能把美团外卖打成行业标杆;他不是公众人物,却能在退场那一刻引起所有人的敬意。
这世上最厉害的能力,不是“做喜欢的事”,而是“让不喜欢的事也值得做”。
我们常常误以为人生该“顺其自然”,可自然是惯性,惯性会让你停在舒适区。你以为那叫“平衡”,其实那是消耗。
每个人都该问自己一句话:我愿意为了喜欢的未来,忍多久的不喜欢?
我见过太多人,刚开始时充满热情,三个月后就被磨平。也见过太多人,在不喜欢的岗位上硬撑几年,最后反而开花。
有时我们羡慕别人,不是羡慕他们的天赋,而是羡慕他们那份“死磕”的体质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在做不喜欢的事,别急着否定。那也许正是你通往喜欢的路。
因为只有在不喜欢里坚持下来的人,才有资格挑喜欢的生活。
王慧文退场那天,媒体用了一个词:“功成身退”。我更想换成另一个词:“克制成神”。
他曾说过一句话:“我不热爱管理,但我热爱把事做成。”
这或许就是答案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