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北上广的年轻人,消费也“下沉”了
2025-10-14

那天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女孩,穿着回力鞋,喝着瑞幸,手里拿着拼多多的包裹,屏幕上却闪着一句话:“刚拿到offer,月薪两万。”我愣了几秒。因为几年前,我见过一模一样的场景,只不过那时候,她脚上是耐克,手里是星巴克,手机是iPhone。十年间,城市没变,她变了。或者说,我们都变了。

很多人以为,消费“下沉”是穷了的表现,其实恰恰相反——那是理性觉醒的标志。

曾经,我们买的是标签。现在,我们买的是自己。

我问过不少人,为什么月薪涨了,反而更抠了?他们笑,说不是抠,是清醒。

2013年,北京,清河五彩城,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刷着信用卡,买下自己人生第一双耐克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配得上梦想。六年后,他月薪翻了几倍,却在瑞幸的优惠券群里拼团买咖啡。那天他笑着说:“原来喝的是咖啡,不是身份。”那一刻,我明白了——所谓成熟,不过是意识到“我不需要靠品牌证明什么”。

这几年,年轻人消费的地图在悄悄改写。拼多多、1688、国货、平替、羊毛党,这些词不再是“土”的代名词,而是聪明、务实、甚至骄傲的象征。你可以看到一个月薪两万的设计师,在1688上买家具,拼多多上团螺蛳粉;一个开宝马的中层,穿着仿款AJ走进写字楼;一个做新媒体的女孩,举着手机炫耀:“看,这个盘子淘宝卖59,我1块8拿下。”

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。它像是一场静悄悄的“心智革命”。

以前的消费是外向型的——“别人看我是什么样”。现在的消费是内向型的——“我觉得舒服就好”。

有人说,这是一种“向下”的生活,其实这是在向内。

我记得疫情那年,很多人突然没了收入。朋友圈里那些“精致生活”的照片开始变少,取而代之的是1688购物车的截图。有人写道:“原来生活的本质,不是过得好看,而是能活得稳当。”那一年,太多人从“精致主义”掉头,开始学习“性价比哲学”。

我采访过一个女孩,叫圆圆,做公关。她以前信奉“生活要有质感”。护肤品要用CPB,咖啡得是星巴克,哪怕月薪只有五千,也要分期买Lamer。后来疫情来了,她丢了工作。那一刻她才发现,衣柜里那些“精致”的东西,在危机面前毫无价值。她开始逛1688,发现同样的竹筷淘宝卖十五块,1688只要一块四。她说那一刻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,“不是省了几块钱的快乐,而是我终于能掌控生活的感觉”。

掌控感,这是“下沉消费”的核心词。

当品牌广告不再能控制欲望,当促销活动不再能撩动神经,人开始回到自己身上。真正的消费升级,从来不是买更贵的东西,而是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。

我认识一个自由职业者莫得,专门研究“羊毛”。她每天早上浏览“羊毛博主”的优惠清单,哪怕只省五块,她都乐此不疲。有人笑她斤斤计较,她反问:“你知道那五块能干嘛吗?能让我多点底气。”她说那是她的“小实验”,她要看看,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,能把生活成本压到多低。三个月后,她总结出一套生活手册:买东西先看成分表,不看包装;用券叠券能叠则叠;国产平替首选,品牌溢价一律跳过。她说,这套方法不是小气,而是“理性自由的练习”。

而“自由”这个词,正是年轻人重新定义消费的底层逻辑。

你看,一个穿仿款AJ的中层张伟明,开着宝马去上班。他说:“以前我觉得五位数的行头才算体面,现在我知道,体面是不用解释。”当他穿着两百块的鞋从车上下来,没有人质疑他的身份。那一刻他觉得解放——原来体面不靠logo撑着,而是靠气场。

消费的“下沉”,其实是身份焦虑的消解。

以前我们追大牌,是因为我们需要被看见;现在我们追性价比,是因为我们终于看见自己。

在社交媒体上,这种趋势已经蔓延成一种“新美学”。国货品牌的崛起,平替产品的走红,不是因为便宜,而是因为人们开始讨厌被营销操控。2024年,央视财经的数据里写着:超过73%的95后消费者在购物时“主动比价”,而不是被“种草”。这意味着,品牌的权力正在被削弱,理性的个人正在崛起。

不过,这场觉醒的背后,也不是全无代价。

消费主义崩塌后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“性价比焦虑”。人们在追求便宜的过程中,开始质疑“贵”的合理性,也在迷失“值”的定义。比如那个女孩小猪,在直播间花半价买到口红,结果是假货。她气愤,却也释然:“至少我买到了经验。”她开始明白,省钱不是目的,明白钱花在哪才是。

这其实是另一种成长的代价——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判断。

真正的转变,是价值体系的更新。

年轻人不再盲目追逐品牌,而是学会为自己定义“值得”。一个朋友告诉我:“以前我花钱是为了获得认可,现在花钱是为了不被定义。”

“下沉”,其实不是退步,而是清醒地落地。

当一个群体集体放下虚荣,开始追求实用和自洽,那不是消费降级,而是精神升级。

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做起“低成本实验”:有人一周只花100元生活,用拼多多、1688、闲鱼完成全部采购;有人用ChatGPT帮自己规划支出,削掉无用的订阅;有人组建“省钱互助群”,分享羊毛攻略。有人失败了,也有人在试错中找到生活的平衡感。

这些“小动作”,让理性重新进入生活。失败不是退步,而是一种自我校正。

这不只是经济选择,而是生活哲学的转弯。

当年轻人不再被广告牵着走,不再为logo买单,他们开始用脚投票——给那些真正满足需求、尊重常识的产品。这种集体行为的力量,比任何一场广告战都更可怕。

因为它让品牌失去了魔法,也让个人重新获得主权。

在广州,一位做市场调研的朋友告诉我:“我们在调查里发现,年轻人对‘品牌’的忠诚度下降,但对‘体验’的忠诚度在上升。”也就是说,他们不是不买,而是买得更聪明。买便宜的东西不是退步,而是找到了理性的节奏。

理性,其实也有温度。

一个女孩对我说,她以前觉得省钱是“掉价”,现在她觉得省钱是“自爱”。因为每一次拒绝冲动消费,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留白。那是一种温柔的自控。

有人问我,年轻人消费“下沉”了,意味着什么?

我想,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市场,正在从“炫耀经济”走向“自我经济”。从“买给别人看”,走向“为自己活”。

这不是贫穷,而是成熟。

当所有人都开始在性价比中寻找确定性,这个社会,反而更稳了。

我们不再盲信品牌,却更信生活。我们不再追逐“上”的幻觉,却更懂得在“下”里生根。

有人说,消费下沉是时代的无奈。但我更愿意相信,这是觉醒的开始。

因为真正的高级,从来不是昂贵,而是自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