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进入一种枷锁,视为爱,才能通往更高级的自由
2025-10-15
那年春天,我去青岛看海。风很冷,浪很硬,一个男人抱着女朋友吵架。女朋友哭着说:“我真的累了,我想自由。”男人低着头,没说话,风吹乱他的头发,他只是反问了一句:“那你要的自由,是离开我,还是离开自己?”那句话像一根针,扎在我心里。因为我突然意识到——很多人所谓的“追求自由”,其实是害怕负责。
我们活在一个把“自由”说得很轻的时代。辞职是自由,单身是自由,不结婚不生娃是自由。好像只要拒绝规则、逃离约束,人就能幸福。但真是这样吗?如果你仔细看,那些彻底“自由”的人,往往更焦虑。不上班后失去了节奏,独居久了开始空虚,没人约束的生活,看似自由,其实更像漂浮。
心理学家埃里希·弗洛姆在《逃避自由》中写过:“人一旦获得了自由,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。”因为自由不是一扇门,而是一面镜子。镜子里,你要面对的不是别人,而是你自己。而绝大多数人,其实并没有准备好去直视那个自己。
我见过太多“假自由”的人。去年有个朋友辞职去旅行,说要“放飞自我”。刚开始每天晒日出日落、咖啡与山海,一个月后就开始发:“有点无聊。”两个月后,她跟我说:“我发现自由也挺累的。”我问她怎么累,她说:“没有目标的自由,就像风筝断线,飞不高,也落不下。”
那句话让我记了很久。
很多人以为自由是“免于做什么”,其实更高阶的自由是“我能做什么”。前者是逃避,后者是实现。一个人真正的自由,不是脱离一切,而是主动选择一种约束,并在约束中找到方向。
你看那些看似被约束的人,反而活得更自在。我的一位学长,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,从实习生干到总监,十年不换。别人笑他没野心,他笑着说:“我换来的不是安稳,而是掌控。”他在同一套制度里,玩出了自己的自由——建立团队、推新项目、带新人,他在规则内长出了翅膀。那是一种更深层的自由——在枷锁里起舞。
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。二十几岁那会儿,我总觉得规则是敌人,束缚是枷锁。创业初期,我最怕的就是被束缚。可等到公司走上正轨,我发现越自由越焦虑。想干什么都行,也意味着——没有一件必须干的事。那种漂浮感,比加班还累。于是我开始主动给自己设定规则——每天早上七点起床,固定写作时间,不接无效社交。起初很难,坚持一周就想放弃。
我做了个小实验:每当我想偷懒,我就往前一步。比如那天晚上已经十二点,稿子没写完,脑子告诉我“算了明天写”,但我逼自己打开电脑,把第一段写完再睡。结果那一夜,我不仅写完,还写出了新想法。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:自律不是惩罚,而是自由的门槛。
这让我想起音乐家巴赫。有人问他:“为什么你的音乐如此完美?”他说:“因为我每天都在练。”不是灵感让他伟大,是约束让他恒久。主动进入一种节奏,看似被锁住,实则获得了掌控力。真正的自由,是“我在约束中自我决定”。
爱,也一样。
我有一个朋友叫林潇,恋爱三年,前阵子订婚。她说:“以前我以为爱就是自由,但现在我明白,爱是自愿戴上的枷锁。”她给我讲了个细节:有一次她男朋友生病,半夜咳嗽不止。她原本要出差,航班早上七点。她犹豫了一下,最后退票留下来。第二天男朋友醒来,看到她煮粥的样子,眼睛红了。那一刻她忽然明白——原来主动放弃某些自由,是为了守护更大的自由。
因为爱不是逃离自己,而是扩展自己。她选择留下,不是被迫,而是出于意愿。就像哲学家萨特说的:“真正的自由,是对自己选择的忠诚。”
而那些害怕约束的人,往往也害怕爱。因为爱意味着责任,意味着放弃部分“我想怎样”的随心所欲。可一个人如果永远不想为他人负责,他的自由也只能停留在表面。
社会学家安东尼·吉登斯曾在《现代性的后果》中指出,现代社会的问题不在于约束太多,而在于选择太多。当选择失控,人反而失去了自由。因为太多的“可以”,会让人不知道“应该”。所以真正聪明的人,不是逃出框架,而是主动建立框架。框架不是监狱,而是方向。
我见过很多婚姻的崩塌,不是因为不爱,而是因为双方都怕被“困住”。有人说:“我不想被婚姻绑架。”可婚姻不是绑架,是契约。契约不是牢笼,是彼此承诺的边界。真正的亲密关系,靠的不是无拘无束,而是共识和约定。没有约定的爱,只会坍塌。
我认识一对夫妻,结婚十年,每年都固定一起去旅行一次,不管多忙。有人问他们:“不腻吗?”他们笑着说:“我们不是在旅行,是在更新系统。”那是他们的“自我约束”——一次主动的共同沉淀。也是他们婚姻的续航密码。
我也做了第二个实验:和伴侣每周留出两小时,不聊工作,只聊生活。刚开始总尴尬,像两个人硬生生挤出时间聊天。第三周,我们聊到过去的梦想,聊到第一次见面时穿的衣服。那天我们笑了很久。原来所谓“约束”,也能变成重新连接的机会。
这让我重新理解了“爱是枷锁”这句话。枷锁不是铁链,而是彼此的节奏,是两个人在约束中找到平衡的艺术。
当然,我也失败过。那年创业太忙,我以为“我努力工作就是对家庭负责”。有段时间几乎每天凌晨才回家。妻子没抱怨,但有天我回家,看到餐桌上留着的饭菜,已经凉透。那一刻我心里一紧——我以为我在为爱努力,其实是在逃避爱。那是我这场“自我约束”的返工。后来我重新调整时间,规定自己七点之后不再接电话,把周日留给家。刚开始不习惯,错过几次合作机会,但我发现家庭氛围变了——妻子笑得多了,我写的东西也更有温度了。原来,放下部分“自由”,换回的是深层的平静。
当我再回头看那些口口声声“追求自由”的人,他们大多困在另一种无形的牢笼——焦虑。想逃避责任的自由,最后逃不掉空虚;想逃离约束的自由,最后被时间收网。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:“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。”但他在另一段话里补充过:“真正的自由,是能做该做的事。”两句话放在一起,构成了自由的两层境界——消极的免于,积极的实现。前者容易,后者难。而人生的成熟,恰恰在于从前者走向后者。
主动进入一种枷锁,视为爱,也视为成长。因为只有当你愿意为某件事负责,为某个人付出,为某个目标自我约束,你才真正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有次在讲课上,我问台下的学生:“你们觉得最自由的状态是什么?”一个女孩说:“是没人管我。”另一个男孩说:“是我能管好自己。”全场安静了几秒,然后响起掌声。那掌声让我想起那句我最喜欢的话:“自律者得自由。”
自由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一种修行。人要先愿意戴上枷锁,才能学会怎样挣脱。那些看似被绑住的人,往往才是灵魂最轻盈的人。
我喜欢一个比喻:风筝的线不是束缚,而是支撑。没有线,风筝不会飞;没有约束,人生也飘不稳。
所以啊,我们要学会主动进入那些有价值的枷锁。主动去工作,主动去爱,主动去承诺。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被束缚,而是因为我们相信——真正的自由,只属于有约束的人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