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雪琴式的“持续性积极”和“间歇性丧”:丧一丧,没关系 l 粥左罗
2025-10-15
凌晨两点,北京的天亮不亮,心却明明白白。李雪琴坐在台灯下,打开电脑,盯着屏幕上一行行未写完的稿子。手边的咖啡凉了,她皱着眉,打了几个字,又删了。她突然发了条微博:“我今天不想努力了。”很快,评论区就炸开了——有人心疼她,有人嘲讽她,也有人说:“你这么成功,还丧个什么劲?”她没回,靠在椅子上笑了一下,像是笑给自己看的。
她当然知道,自己不是真的想“摆烂”。只是有点累。那种累,说不出来,像雾一样,笼着心。
这几年,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说“丧”。他们看似积极、勤奋、上进,简历漂亮、生活精致,但总有一阵阵情绪袭来——做什么都提不起劲。以前人们会说那是“抑郁”或“焦虑”,现在有了个更轻的名字——“丧”。
可“丧”真的坏吗?
有时候,它像是身体的免疫反应。当你一直在燃烧,身体总要有一个信号告诉你:“停一停。”
李雪琴的丧,不是懒惰的借口,而是一种真诚。她在节目里能逗笑别人,却在台下偷偷哭。她的矛盾,是很多年轻人的缩影。
一个人越清醒,就越容易“丧”。
因为你看得清,也就更容易看见自己的有限。
优秀的人,丧得更频繁,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,而是因为他们太清楚“增长的天花板”。
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比喻:人类的幸福曲线不是直线,而是一条“波浪上升线”。你爬坡的时候,会有成就感;但当曲线开始平缓,甚至稍有下滑,那种“无力感”就会涌上来。
那种感觉,不是痛苦,是空。
空的原因,是“增长的终点感”。
你发现,再努力,也不一定能换来同样的进步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,创业做得不错,公司估值上千万。去年我们见面,他喝了一口酒说:“奇怪,我比以前有钱了,可开心越来越少。”
我问他为什么。他说:“以前每天都有新目标、新挑战,现在什么都有了,却觉得人生像个自动循环程序。”
我笑着说:“你可能该丧一丧。”
他愣了几秒,也笑:“对,我就该允许自己丧一阵。”
“丧”,其实是一种暂停。是系统自动进入“冷却模式”,让你重新分配能量。
如果一直燃烧不止,最终只会烧干。
在我看来,真正的积极不是永远满格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要充电。
“持续性积极”和“间歇性丧”,就像呼吸的两面。吸气是追求,呼气是释放。只有两者循环,生命才能平衡。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:
每天早上写下三件要完成的事,晚上睡前写下三件没做到的事。
前者让我保持目标感,后者让我接受“人不完美”的事实。
一周后,我发现焦虑感下降了近一半。
这是个简单的动作,却能帮人从“永远追赶”的状态里抽身。
因为我们太习惯要求自己“一直好”。但人生不是马拉松,更像接力赛。有时候,你得把棒子交给“丧”,让它替你跑一段。
在企业管理学中,有个概念叫“积极倦怠”。意思是:当你长期处于高绩效状态,大脑会因为压力而出现反噬——你会突然觉得一切都没意义。
这不是懒,是人性。
丧,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。
当你感到无力,其实是内心在提醒:你需要重新定义“意义”。
李雪琴在《脱口秀大会》上说过一句话:“我看起来很丧,但我努力地在积极地丧。”观众笑了,她也笑。
但那句看似玩笑的话,其实藏着一种洞察:她并不拒绝丧,她和丧和平共处。
这就是成熟。
我见过很多年轻人,害怕丧。怕被贴上“负能量”的标签。于是强撑着微笑,发朋友圈写“早安!打工人加油!”晚上回家却失眠。
可那种“假积极”,比丧更伤人。
真正的成长,是学会在情绪里安顿自己,而不是逃避它。
我也曾经陷入过那种“假积极”的陷阱。那段时间我每天写公众号、做访谈、开课,朋友圈看起来光鲜无比。可夜里关灯后,我一句话都不想说。
有天朋友发来消息:“你是不是太久没哭了?”
我突然被这句话击中。那天晚上,我坐在阳台上,一个人喝着啤酒,看着楼下的车流,哭了整整一个小时。
第二天醒来,脑子意外地清晰。
原来,情绪是身体在帮你重启。
后来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:“允许自己不快乐。”
这是我给自己的“返工计划”。
因为不快乐,也是一种正常。
有一项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:情绪压抑与慢性焦虑呈正相关。当一个人持续压制负面情绪时,体内的皮质醇会升高,反而会导致更高的抑郁风险。
所以,和情绪对抗,不如和它共处。
丧,是提醒,不是陷阱。
有一次我在公司早会上说:“今天不太想开会。”同事笑成一片,以为我在开玩笑。其实那天我是真的不想开。后来我干脆取消会议,让大家去散步、喝咖啡。结果那一周的创意产出反而更高。
人不是机器,效率也需要温度。
情绪不是阻力,而是信号。
当你学会听懂它,你就能更稳地走下去。
李雪琴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年轻人的丧不是放弃,而是喘气。”这句话我非常认同。
我们都在追求“持续增长”,但生命的节奏,从来就不是线性的。
它更像心电图——有起伏,才是活着。
每次“丧”,其实是一次能量回流。
在丧的低谷里,你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也能清理掉无意义的执念。
就像树在冬天落叶,不是衰败,而是为春天蓄力。
所以,丧不是洪水猛兽,它甚至是朋友。
当你接纳了丧,它反而会变得温柔。
我最近在试一个小动作:
每当觉得无力时,就对自己说:“我可以不行一会儿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简单,却极具治愈力。
因为它允许人“暂停”,而不是“崩塌”。
真正的积极,不是永远不丧,而是丧完了,还能笑着回来。
有次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女孩在哭。她捂着脸,小声抽泣。过了几分钟,她掏出纸巾擦干眼泪,对着玻璃补了个口红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——丧和重启,常常只隔着一支口红的距离。
生活从来不是一条平滑的上升线,而是一条有波峰也有波谷的路。
而你我,不过是学着在波谷里,调整姿势,等下一次上升。
丧一丧,没关系。那是你在和自己对话。
正如李雪琴说:“人生不可能一直胜利,偶尔喘口气,也挺好。”
所以,丧,不是对抗积极,而是它的另一面。
它让你更清楚地知道,什么才是值得燃烧的方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