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卷、凡尔赛、“普通孩子”:你没看清的是什么?
2025-10-15
凌晨一点,北京的夜色像一张被揉皱的纸,街灯透着困意闪烁。楼下的便利店还亮着,店员趴在柜台上刷着短视频。一个年轻妈妈推门进来,买了瓶牛奶和一盒练字本。她一边结账,一边跟电话那头的人低声说:“我真的尽力了,但他这次又没进前十。”声音里有克制的无奈,也有一点快要崩塌的疲惫。她走出便利店,拎着那盒练字本,像拎着一个沉甸甸的未来。
这几天,“普通孩子”三个字又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。有人说要接受孩子普通,有人说那是放弃,有人气急败坏地问:“凭什么我努力半生,就只能接受我的孩子平庸?”朋友圈一边是鸡血,一边是崩溃。
我看了很久,突然觉得,这场争论里最被忽略的,不是教育方法,也不是孩子的天赋,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幻觉。那种幻觉让人误以为,只要足够努力,就能打破概率,永远站在平均线之上。
但现实从来不是这样的。
有个朋友是清华毕业的,现在在北京工作,女儿刚上初中。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餐,晚上十点还陪她刷题。一次喝酒的时候,他跟我说:“我现在最大的焦虑,是她可能考不上清华。”我问他:“你知道清华在北京每年收多少本科生吗?”他愣了一下,说:“不多吧,大概一千?”我笑了笑说:“你想过吗?你那一代清北毕业的,绝大多数留在北京,你们每年有多少个孩子?再算一算比例,你家娃要在所有清北二代里排前10%,才能再进清北。”
他沉默了,半天没说话。
那天夜里,我收到他发来的一条微信:“你说得对,我可能该接受现实了。”
他不是不努力,他只是忘了数学。
人类的焦虑,有时候就是不懂统计。
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录取的本科生总共不到600人,可清北毕业留京生育的孩子一年超过5000个。仅从数字上看,90%的清北父母要接受孩子比自己差。这不是个例,而是概率。
焦虑的根,不在于你孩子的成绩,而在于你不愿承认一个世界的真相:一个系统内,不可能所有人都高于平均线。
在社会学里,有个术语叫“相对地位焦虑”。人类的焦虑从来不是因为贫穷,而是因为比较。
你望着隔壁同事的孩子拿了奥数奖,朋友家的娃在国际学校说着流利英语,于是你开始怀疑: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?是不是该给孩子报更多班?是不是我太“佛系”了?
其实不是。那只是系统性的必然。就像高尔顿发现的“均值回归”——身高高的父母,生出的孩子更可能比他们矮。聪明的父母,也更容易生出普通的孩子。这不是惩罚,而是世界的平衡机制。
一个社会越稳定,回归力越强。
所以,北京、上海的教育焦虑最重。资源最多的地方,反而是最卷的地方。因为优秀的人太多了。资源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竞争者的聚集速度,供需失衡,焦虑自然膨胀。
我有个朋友从二线城市考到北大,毕业后留在北京。她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小时候最怕落后,现在最怕孩子落后。”她说得坦白,但也扎心。
其实那不是怕孩子落后,而是怕自己几十年奋斗的意义被“普通”这两个字抹平。
但人生真的能靠努力完全抵抗概率吗?
我曾经在《北京折叠》里写过一个虚拟世界的设定:第二空间的人,连睡觉都在学习。那时候我以为这是讽刺,没想到几年后,现实赶上了小说。
朋友圈里,孩子们的周末被时间表填满:英语口语、奥数、编程、游泳、钢琴、模联……每一项都写着“不能输在起跑线”。
可谁规定,人生一定要在同一条赛道上跑?
真正的精英,思考的不是“怎么被选择”,而是“我该怎么选择”。
一位硅谷投资人说过:“中产的焦虑,是因为他们把教育当作保险,把孩子当作保单。”
他们以为,只要孩子够优秀,就能对冲未来的不确定。可问题是,这个世界的确定性,本身正在消失。
AI的崛起、行业的更迭、岗位的消失,每一种变化都在告诉我们:真正的安全感,来自创造力,而不是分数。
前两天我在咖啡馆遇到一个年轻妈妈。她告诉我,自己最近决定不再逼孩子学奥数,而是让他去做一个小实验。她和儿子一起建了个小网站,卖自己画的卡片。一天能卖出三张,她高兴得像中彩票一样。她说:“我终于明白,比起会解几百道题,更重要的是,他开始有了兴趣,有了创造。”
这就是“新型实验”的意义——让孩子从被动应试,转向主动创造。
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赢得比赛,有人生来就是要去创造游戏规则。
我在复盘身边那些真正过得通透的人时,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卷,他们关心的是怎么“把蛋糕做大”。
内卷,是蛋糕不变时的撕扯;凡尔赛,是蛋糕分配时的炫耀;而“普通孩子”的讨论,本质上是对蛋糕份额的恐惧。
但社会的本质,不是争蛋糕,而是造蛋糕。
创新不是少数人的权利,它是打破“平均线”的唯一方式。
看看这几年,新品牌的崛起——元气森林打破了可乐的垄断,三顿半让咖啡走进了便利店,完美日记让年轻女孩第一次不用攒钱就能买到高质化妆品。
他们没有靠资源,而是靠洞察力、胆识和执行力。
这就是创造者和竞争者的区别。
竞争者想赢得席位,创造者直接造出新椅子。
这就是我希望孩子们明白的未来。
有一次,我女儿问我:“妈妈,我长大了要是不上清华,可以吗?”我愣了一下,然后笑着说:“可以啊,只要你去造一个清华就行。”
她眨眨眼,似懂非懂。
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教育的意义,从来不是让孩子符合某种标准,而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人。
真正的教育,是把“必须赢”的执念,变成“敢去创造”的勇气。
在教育部2023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,中国平均每年有1100万本科毕业生,其中约70%最终进入稳定行业。而在未来十年,这70%里将有近一半的岗位被AI或自动化替代。
这意味着,如果孩子只会做“被选择的人”,他很快就会被世界淘汰。
只有学会选择、学会创造的人,才能在未来的浪潮中立足。
我们该教给孩子的,不是“如何更卷”,而是“如何不需要卷”。
那天深夜,我又看到了那个便利店的妈妈。她蹲在路边,手机屏幕照亮她的脸。她在看一个视频,视频里有个年轻人穿着T恤,对着镜头说:“妈妈,我不想当科学家了,我想开一家咖啡馆。”她笑了笑,叹了口气。那一刻,她不是一个焦虑的母亲,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,努力去爱自己的孩子。
其实“普通”并不可怕。
可怕的是我们不允许自己普通,也不允许孩子普通。
真正的勇气,是在看清平均线、理解概率后,仍然选择热爱生活。
有人问:“那未来怎么办?”
我说:“未来,不是等来的,是创造的。”
当我们停止盯着别人的赛道,开始造自己的路,我们就已经赢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