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认平庸可能才是进步的第一步
2025-10-15
有个朋友,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辞职。理由很简单:他实在受不了每天九点半的会议、领导的指令、还有那份“明明努力了,却依然没被看见”的焦虑。那天他在公司楼下抽了半根烟,突然说了一句:“我终于承认了,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成为厉害的人。”那句话说得平静,却像刀一样干净。
这几年,我越来越觉得,这句话才是成年人的顿悟时刻。不是一瞬的悲伤,而是一种“看透之后仍愿意活下去”的冷静。
承认平庸,听起来像放弃,其实是清醒的开始。
人最怕的,不是普通,而是永远不敢承认自己普通。
我们这代人活在一个鼓励“闪光”的时代。朋友圈的每张照片都像在比赛,谁的生活更高级,谁的事业更光鲜。仿佛只有赢,只有突出,只有鹤立鸡群,才算值得被看见。于是大家拼命往前冲,哪怕心里早就透不过气。
有个女生给我留言,说她每天晚上都要打开手机,刷一遍别人的成功。谁升职了,谁出书了,谁买了房。她说自己不嫉妒,但就是会莫名焦虑。因为她做不到那样。她读的是普通大学,进了小公司,工资平平,每天加班写稿子。她说:“我不讨厌现在的生活,但我害怕它就这样一眼望到头。”
这句话特别打动我。因为那种恐惧,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懂。
可怕的不是不够好,而是别人告诉你——你不够好,就不值得被尊重。
其实生活不是这么算的。
承认平庸,不是投降,而是把幻想挪开,让理智重新登场。
我们都听过“天才论”的幻觉。谁谁十八岁成名,谁谁少年得志。可你仔细去看,会发现,真正改变命运的人,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,而是长年累月的笨功夫。
《刻意练习》这本书里有个观点:天赋的差距在成年后所占比例不到两成,八成是练习与方法的差别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花了三十年研究,得出的结论是——伟大,往往来自有意识的重复。
我认识一个插画师,二本毕业,画画没受过科班训练。刚开始时,他画的画线条僵硬、比例失衡,没人买账。他没放弃,每天凌晨画到两三点,连续五年不间断。后来他接到第一个品牌合作的时候,说了一句话:“我不是天才,我只是比别人多画了一万张。”
那一刻我才明白,承认自己平庸,不是为了低头,而是为了专注。
如果你总想着超越所有人,你就会被焦虑裹挟;但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,那你反而能稳稳地走完那一公里。
这就是第一个“可执行的小实验”:
今晚回家前,拿出一张纸,把你今天真正做完的事写下来。不是计划,也不是梦想,而是落地完成的那几件小事。比如“看完一本书的两章”“做完一顿饭”“给爸妈打了电话”。
写完之后,别嘲笑它小。那才是你真正的生活。积累这些小事,才是改变命运的真实路径。
有趣的是,心理学上有个“控制感错觉”理论:人们越追求完美,就越感到失控。因为完美是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。反而那些接纳自己“有限”的人,更能发挥出持续力。
这也是为什么,有些人越拼越累,有些人越淡定越稳。
他们之间的差别,只在于——有人还在与理想化的自己作战,有人已经开始与真实的自己和解。
曾经我采访过一位中学老师。她教书二十年,从没拿过“优秀教师”。每年评优,她总是差一点。她笑着说:“刚开始也难过,后来想明白了,能被几十个学生记住,也挺好。”
这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更深的清醒。她不再追逐外部认可,而是回到内在价值。那一年,她带的班考上重点线的学生比例全校最高。
心理学家荣格说过:“你终其一生的任务,就是成为你自己。”
可惜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去成为别人。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成为“别人眼里的成功者”,却极少被鼓励——成为你自己。
而“承认平庸”,其实正是成为自己的第一步。
有个朋友叫阿哲,是个设计师。每次公司开年会,他都不敢上台发言,觉得自己表达能力太差。有一年他下决心要改变,报名演讲课,结果第一次上台就全程脑袋空白。那一夜他喝了半瓶啤酒,在朋友圈写:“我真的不适合公众表达。”
可第二天他又去报名。只是这次,他对自己说:“我不追求完美,只要比昨天多讲十秒。”
一年后,他成了公司年会主持人。
我问他,你怎么做到的?
他说:“我放弃了要成为‘优秀的演讲者’,我只是想成为一个‘敢讲话的人’。”
这就是第二个“小实验”:当你被焦虑裹挟时,不要想着“我要变得更好”,而是试着问自己——“我今天能比昨天多做一点吗?”哪怕是一点点,也够。
因为成长,从来不是飞跃,而是日拱一卒。
可现实里,很多人失败的根本原因,不是没能力,而是“目标错配”。他们以为成功是一场短跑,其实那是一场耐力赛。
数据不会骗人。根据哈佛大学的《成人发展研究》显示,人到40岁后,真正带来幸福感的因素,排第一的不是财富,也不是成就,而是“与自我和解的程度”。换句话说,一个能坦然面对自己平凡的人,更容易活得长久、心安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那是不是意味着承认平庸就要停止进步?当然不是。
承认平庸不是放纵,而是放下幻想。你仍然要努力,只是努力的方式不一样。
努力不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特别,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有掌控感。
这就是“返工的情节”所在。
我曾经在写作课上让学员每天写1000字。有个女生坚持了十天后崩溃,说写出来的都不满意。我让她停下来读读前五天的稿子,她惊讶地发现,自己其实已经进步很多。只是因为一直盯着理想的终点,忽略了正在发生的改善。
她笑着说:“原来承认自己写得烂,是我写得更好的开始。”
失败,不是耻辱。失败只是平庸者通往稳健的必经路。
我们都该学会“耐受失败”。就像种子一样,不是每次发芽都能破土,但每次发芽的尝试,都是下一次成长的准备。
有一次去云南旅行,我遇到一个修梯田的老农。他每天拿着锄头,修那一层层水田。我问他,这么多年没厌倦吗?
他笑着说:“哪会厌倦呢?每次修完一层,就能看到下一层的天。”
那句“看到下一层的天”,我一直记得。
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,不也是一层层修上去的吗?
当你接受了自己不是飞翔的鸟,而是一寸寸耕地的农,你才有可能真正看见天。
我一直觉得,“承认平庸”这件事,是最难也最有力量的事。它逼你面对现实,也让你重新定义意义。
有人说:“人生的意义,是成为最好的自己。”我更认同另一种说法:人生的意义,是成为“真实的自己”。
你可以平凡,但不能虚假。你可以普通,但要真诚。
承认平庸,才能看到进步;承认渺小,才能感受到辽阔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星星之所以闪耀,不是因为它比别人亮,而是因为它在黑暗中坚持发光。”
我们也是这样的人。
在光鲜的世界里,做一个有微光的普通人,其实已经很难得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