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军:越是高级人才,越要看基本能力
2025-10-15
那天傍晚,天灰蒙蒙的,雨还没下。办公室灯光亮到刺眼,窗外那条马路湿漉漉。赵楠坐在角落里,夹着一杯还冒着热气的咖啡,用手指敲着键盘。屏幕上是那份他改了三遍的项目策划书。忽然,他深吸一口气,放下手,轻声说:“我是不是该做点不一样的?”那一句话,像一把锋利的刀,把他多年堆积的矛盾割开。
职业道路看起来像一条线性向上的曲线,但实际上在高级人才那里,它更像一盘复杂的棋局。越是站在高处的人,越容易被“表象”和“标签”蒙蔽。而吴军有一句话很精确:越是高级人才,越要看基本能力。也就是说,当你站到更高的位置,你不会靠花拳绣腿获胜,而是靠那些被普遍忽视的底层能力。
为什么这么说?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场景说起。
我认识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李薇,她本科毕业于国内某非顶尖大学,研究生留美。她曾在一家叫“XTech”的初创公司负责技术架构设计。那家公司最开始资金紧张、业务混乱,可她把系统模块做得稳定、可扩展、易维护,公司突然接了一笔大客户,一个月营收翻了三倍。那时,她才被高管请到会议室,正式成为CTO。她曾跟我说:“我每次被人夸技术好,背后都是扎在底层的那些架构、协议、性能优化,不是那种“看得见的技术炫酷”。”
李薇的经历不是偶然。我们可以把“基本能力”抽象为三大类:认知能力、表达能力、系统能力。只要这三块扎实,你在任何层次都有底气。有趣的是,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技能、市场、资源上,而忽视这三项。
先说认知能力。认知能力不是知识多少,而是“看清”能力。把复杂事物抽象、把模糊边界清晰,把你面对的环境、趋势、变量统整进一个可以操作的框架里。就像你做一个产品,不是先做界面炫酷,而是先思考用户的本质问题是什么。吴军在“越是高级人才越看底层思维”这句话里,所说的底层思维,正是这种认知能力的升华。(知乎专栏)
认知能力怎么练?有一个“小实验”你可以做:拿最近三个月你做过的项目或决策,写下来你判断背后的假设是什么?哪些是显性、哪些是隐性?把那些假设拆开,问自己:要是这个假设错了,我的方案受影响有多大?几经试验后,你会发现很多决策里“假设错、推理断”的地方,其实是被我们忽略的认知缺陷。
我们再说表达能力。你可能常听到“技术牛的人不一定表达好”,这话没错。可是,当你到了管理层、到了决策层,没有表达能力,你再牛也容易被误解甚至边缘化。那些能把复杂的想法,简化成几句语言传递给非专业的人,让对方能听懂、愿意执行的人,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。
我曾赞助一个写作训练营,其中有一节课就叫“把技术讲给CEO听题”。一个后台工程师要向CEO汇报系统稳定性,他先把“数据库索引优化”“缓存策略”“分布式一致性”这些专业名词去掉,用“请求速度”“用户等待体验”“可维护成本”这些业务词汇重写,再配三个图,就把报告讲得像讲故事一样,CEO点头认可。结果那人接着被提拔到了产品线。那就是表达能力在起作用。
至于系统能力,我指的是把多个模块、多个过程、多个角色,整合进一个有机系统里,让整体比零散部分更强。系统能力是高级人才的“可放大杠杆”。你在做一件事时,不只是做这一件,而是带动相关环节全部协调。你调整一个流程,影响十个团队,让效率提升 30%。这就是系统能力的价值。
这么说,很多人把自己标榜成“技术流”“创意流”“资源流”,可真正通往高层的是那几根你看不见的基础筋骨。那些基础筋骨强的人,一入场就像放进了游泳池,会自动适应水压;那些基础薄的人,一进去就被压得喘不过气。
我们再来看看风险与返工。很多人以为“高级”意味着少犯错,完全相反,能力越高的人,犯错的风险越大,但他们能更快认错、更快返工。一个高级人才的关键标识,不是零错误,而是快速纠错、快速闭环。
有一家公司做 AI 模型部署,本来是三个月上线的项目。中间因为数据规模、接口兼容、成本预算这些隐性风险不断被退回重做。项目经理叶涛带团队重做了两次,第三次终于上线。但他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自责,而是在会议上讲:每次返工都不是浪费,而是重定位边界的机会。客户上线后,项目稳定率很高,后来还成了公司主推产品之一。那个返工过程差点让他崩溃,但正是那过程,锻造了应对复杂项目的“容错肌肉”。
很多人怕失败、怕掉粉、怕被否定,于是不敢挑战、不敢承担。但在高阶层面,承担才是通行证。你要愿意在别人没能力看到的地方背责任,承担不确定性。负责任,不是“拉着别人背锅”,而是你知道出问题是谁来背,并且你承担解释、调整和补偿的义务。
在一个团队里,当问题出来时,有些负责人躲,有些责怪下属,有些人第一时间站出来说“我来负责”,这个人往往就被视为带头羊。承担并不容易,可这是能力和信誉最直接的背书。
我们再回到赵楠。那天他说“做不一样的东西”,是他在中层里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不能只做执行者,而要成为能把方向、能重塑架构、能承担责任的人。他后来做了三个改动:每周抽两小时读战略趋势、每月写一次内部策略报告、每次项目结束做一级复盘。六个月后,他被提拔为部门战略负责人。那不是他运气好,而是他在那段时间,刻意练了那三项基本能力。
有一个外部证据能支撑我们的观点:在学术界,有研究表明,文艺、科学等领域里所谓的 hot streak(高峰期)往往出现在职业生涯中期,而那段时间之前和之后的差距,并不全靠运气,而是基础能力的累计。(arXiv) 也就是说,那些看上去“闪耀”的阶段,是基本能力在那一刻的爆发。
如果你现在处于上升阶段,要问自己一件事:你把这三块筋骨练好了吗?如果没有,你的高阶之路迟早会被基础拉回来。
但“练好”不是空喊口号,它需要做两个可执行动作:
一个动作是“每周写思路图”:选一个你负责的业务或方向,把它的因果、风险、节点,用一张思路图画出来,哪条线最薄弱就补哪条线。
另一个动作是“每月倒退复盘”:你猜这月的重点是什么?列假设、列指标、列行动。月底回看对照差值在哪里,差在哪里就返工调整。
动这些动作,你就不会被表层迷惑。
我看到太多人困在“技能堆砌”“资源焦虑”“名号焦虑”里,以为多学几个工具、多换几个项目,就是进步。殊不知那些都是外在的换衣服。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是你认知升级、表达升级、系统升级这些“筋骨”是否过得去。
把“高级人才”理解成一个光环,是错觉;把它看成要背的重担,更接地气。你背起三块筋骨,你就有底;你没背,就算到了顶,也会被重力撕碎。
有人问我:在职场中,你觉得最稀缺的品质是什么?我答:敢承担。愿意担当那些别人惧怕承担的责任。能力高,人就站得更前;责任大,人就认得更重。这两者共生,才叫真正的高级。
如果你正站在人生岔路口,别纠结去哪个平台、找哪个大佬,而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认知够清楚吗?我表达够精准吗?我能建立系统吗?把这三块打牢,其余的机会才看得清,也才能抓得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