携程四君子:中国最美创业故事
2025-10-15
那天是1999年的一个春日下午,上海的天色有点灰,窗外有风吹过梧桐。梁建章靠在椅子上,半杯凉咖啡放在手边。他刚从甲骨文的会议出来,脑子里还是那句自己说过的话——“中国互联网,迟早要爆发。” 这话没人回应,会议室里只剩下翻文件的声音。他笑了笑,合上电脑,拨了个电话。那一通电话,打给了季琦。后来很多年,他们回忆起来,都说那通电话,是携程的“第一声心跳”。
在那时,中国互联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词。网吧刚开始冒出来,人们还在为邮箱注册而兴奋,谁也想不到有一天,会有人在网上订机票、订酒店。可梁建章觉得,那就是未来。他的语气一向平静,可那天有点颤,他说:“我想做点新的事。”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季琦问:“多新?”梁建章笑:“能改变旅行的那种新。”
他们约在淮海中路的一家小餐馆见面。桌上摆着一盘青菜和两瓶啤酒。季琦的眼神发亮,像是闻到了战斗的味道。他拍了拍梁建章的肩,说:“那就干。”两个人的杯子碰在一起的那一刻,谁也没想到,他们会开启中国最美的创业故事。
季琦是那种永远不安分的人。出身南通农村,穷过,饿过,走了两个小时的雪路只为吃上一顿饭,结果到家才发现没饭吃。那天他在回学校的路上边走边哭,心里咬着一句话:“有一天,我要走出这地方。” 他真的做到了。考上交大、留在上海、做销售冠军、创业三次全部上市——他的履历是“逆天改命”的教科书。可他身上那股倔劲儿,一直到携程,都没变。
他认定一个事,就不松口。请范敏入伙的时候,他几乎天天往人家办公室跑。第一次被拒,他笑;第二次被拒,他又笑;第三次被拒,他说:“校友,我们要做的是一件能写进书里的事。”范敏那时是国企总经理,出入有专车、喝茶有人端,哪看得上这几个“野路子”创业者。可季琦那句话打动了他——“校友,你这一生,总要有一次赌自己吧?” 于是,第四次,范敏点了头。
沈南鹏的加入,更像是一场注定的重逢。十三岁那年,他和梁建章曾同台领奖,一个金奖,一个铜奖。多年后在上海重逢,两个当年的少年,已经一个是投资银行高管,一个是技术天才。沈南鹏听完创业计划,只说了一句:“我出钱,你们出命。”那句话既像玩笑,也像承诺。那天晚上,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:携程网络。那一年,是1999年。
携程成立的时候,没人看好。那时酒店不懂什么叫“互联网”,客户不敢在网上付钱,电话订房才是主流。公司十几个人挤在一百多平的小办公室,连桌子都是拼的。梁建章白天写代码,晚上去谈客户;季琦穿着西装骑自行车跑业务;范敏带着老关系去敲酒店的门;沈南鹏则在金融圈里找人、写BP、讲未来。
第一次拿到融资,他们开了一瓶红酒,四个人干杯。第二天,账上只剩不到两万块。那年冬天,员工的工资差点发不出来。梁建章写邮件安慰大家:“我们要像蚂蚁一样,先活下来,再去搬山。”
可梦想从不温柔。网站上线一个月,只卖出一张票。那张票是谁买的?没人知道。有人开玩笑说,可能是系统测试的时候点错了。办公室里一度沉默得能听见鼠标的点击声。那是携程最黑的夜。
就在那时,他们想出了一个“疯方案”:收购同行。没钱,就用股权换。别人不信,他们就一次次谈。季琦跑去谈现代运通,人家不搭理;又去谈商之行,人家冷笑:“你们的月订单才九百,我们三万。”季琦说:“那你们加上我们,不就三万九百了?”吴海愣了几秒,笑出声:“你小子胆子真大。” 三周后,协议签了。
收购完成那天,携程账户上的钱只够发两个月工资。可第二天,软银的450万美元到账。一个创业公司,从生死边缘掉头,像是被命运临门一脚踢回了赛道。半年后,携程再收现代运通,又拿下1200万美元融资。这时的携程,才算真正站稳脚跟。
沈南鹏后来回忆说,那时他每天看财务报表,就像看心电图。成本线平稳,收入线往上冲,那种兴奋感比做投行时任何一笔交易都更刺激。2001年,他们第一次实现盈利;2003年,非典之后业务暴涨,携程顺势登陆纳斯达克。那一年,他们用不到五年时间,完成了别人十年的路。
四个人站在敲钟台上,敲锣那一刻,季琦低头笑了。他想起那个走雪路的下午,想起那句“我要走出去”。他真的走出来了。
但创业不是童话。携程之后,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出现。梁建章觉得公司需要管理,而季琦更像战场上的突击手,不适合长期守阵。CEO换人,是理性的选择,也是感情的伤口。沈南鹏站在董事会的角度,只能支持决策。那段时间,他们几乎天天争论。有人拍桌,有人沉默。最后季琦离开,创办了如家。
很多年后他说:“那次我差点想死。”不是因为被撤职,而是觉得,自己的热血被浪费了。他一个人听莫扎特,听到哭。他说:“人间还有这么美的东西,我舍不得走。” 那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。
梁建章后来去了斯坦福读博士,学人口经济学;沈南鹏投出阿里、美团、拼多多;范敏留守携程,把公司稳稳托在他那双低调的手里;季琦又创了汉庭、华住,一次次敲钟。四个人走向不同的路,却从未反目。有人问他们为什么。范敏笑,说:“我们早就讲好——感情归感情,生意归生意。”
那句“感情归感情”,其实很难。多少创业团队折在这句话上。新东方的兄弟散了,万通的君子散了,连腾讯的五虎,也只剩下马化腾独立于山巅。而携程四君子,从始至终,没撕破脸。因为他们有共识——公司的未来永远第一。
有一次记者问沈南鹏:如果时间重来,你还会选他们吗?他没犹豫:“会。”又问他,如果要选一个词形容这段关系,他想了想,说:“克制。”
克制两个字,是携程的精神。梁建章的理性、季琦的热、沈南鹏的冷、范敏的稳,这四股力纠缠在一起,才撑起了那个时代的“最美创业故事”。
他们不是没有伤痕,只是学会了不让伤痕成为终点。2007年梁建章卸任CEO去念书,2013年他回归携程再度救场。那次复出,他说:“我不回来,携程就可能被颠覆。” 那句话后来被印在携程年报的封底。
这四个人的命运,像四条不同方向的河,最终都汇进了一个湖——中国商业的版图。沈南鹏成了红杉的象征;季琦成了“创业教父”;梁建章成了“学者型企业家”;范敏成了“隐形的定盘星”。他们的名字各自闪光,但连在一起,才是故事的全部。
我一直觉得,携程的美,不在于它赚了多少钱,而在于它让“朋友创业”这件事,有了温度和可能。它证明了:理性不是冷漠,分歧不是背叛,分别不是散场。
季琦说过:“真朋友是能一起算账的人。”范敏补了一句:“也要能算明白后,继续喝酒的人。” 这两句话,足够写进任何一本管理教材。
这些年,携程的故事被无数次提起,也被无数次浪漫化。可在所有浪漫的背后,是他们深夜的会议、焦灼的现金流、一次次的退让与重新握手。每一次争吵,都是信任的试金石。每一次让步,都是理性的胜利。
沈南鹏后来总结:“我们之间的关系,像四根弦。拉太紧,会断;太松,就没声。最好的状态,是能合奏。”
我曾看过携程十五周年的一张照片。四个人坐在一起,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,笑容却依旧年轻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所谓“最美的创业故事”,不在于他们成功了几次,而在于他们没让成功撕裂友情。
梁建章说:“人生的意义不是赢,而是一起走。”季琦接了一句:“走完还能喝酒。”沈南鹏笑着补:“还要记得初心。”范敏只是点头:“别忘了出发那天为什么干。”
或许,这才是“携程”的真正含义——携手同行,一路远行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