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名31岁公务员的反思:我用了8年,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铁饭碗
2025-10-15

那天早晨,天还没亮,我站在政务大厅门口,手里攥着一份公文初稿,心里打鼓。楼下保洁推着水桶擦地,走廊尽头是熟悉的脚步声——领导来了。我深吸一口气,把稿子交上去,转身那一刻,突然有种说不清的恍惚。八年了,我依旧在这栋楼里,还是那个写材料的小公务员。可我已经三十一岁了。

很多人以为,进了体制,就进了保险箱。
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。

那是2012年,我考上公务员那天,父母请了十几桌酒。邻居们都来道喜,叔叔拍着我肩膀说:“这下好了,一辈子不用愁了。”我笑着点头,心里也信了。那时候的我,觉得“铁饭碗”意味着稳定、体面、无风险。每天八点半上班、五点半下班,下雨天可以睡懒觉,月底有固定工资。世界动荡,我不动如山。

那六年,我活得像一潭静水。每天守着电脑写文件,修改数字、调整语气、抄抄改改。工资不高,但够活;没权力,但也安全。直到儿子出生,我的那点“岁月静好”,被彻底打碎。

那天妻子难产,我在医院外的长椅上坐了两个小时,掌心全是汗。护士推门出来的那一刻,我看见那个小小的生命,皱着眉头、哭得通红。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那一刻我才意识到——原来有人指望我活下去。

每个月三千五的工资、房贷、奶粉钱、父母的药费…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所谓的“稳定”,不是安全,而是被锁在原地。

后来女儿出生,压力又加了一倍。夜里孩子哭,我起身哄,凌晨写材料,早上七点赶去上班。那几年我常常盯着天花板到天亮,脑子里是公式般的循环:钱不够、职位没变、未来在哪。

有次深夜,我在电脑前看着那份写了一半的公文,忽然有种荒唐的感觉。我从没真正思考过:我在忙什么?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
命运有时候不推你一把,你永远不会走。那天,我翻到书架最角落的一本旧书,封面上两个字——“重生”。我随手翻开,看到一句话:“如果敲一敲那片天空,另一边的人会不会出现?”那句话像一道闪电劈进我的脑子。那天之后,我决定去敲一敲我那堵“看不见的墙”。

起初,我只是写点小文章,发到论坛和公众号。没人看,也没人点赞。每次稿件石沉大海,我就告诉自己:“算了,反正没人指望你写。”但又不甘心。那段时间,我常在凌晨两点删掉整篇文章,再从头改起。写到手腕酸,屏幕都成了灰色。妻子有次醒来,看见我还在写,说:“你真想靠写字挣钱吗?”我愣了一下,回答:“我想靠它,证明我还没被体制磨没。”

2019年,我偶然刷到粥左罗的一场直播。他说:“你不努力,日子照样过,只是变得更可预见。努力的意义,是把‘被动活着’变成‘主动选择’。”那句话点醒我。我当场报了他的21天写作营。

那21天,是我八年来第一次真正地“学习”。我照着课程笔记,一遍遍地模仿、复述、重写。每天早上五点起床,写到六点半,再去上班。那段时间我有个习惯——出门前,把自己写的段落录音播放,路上反复听,就像别人背单词一样背语感。

第十天,我第一次被评为“精选作业”。那一刻,我在办公室厕所里笑出声。后来,我写的长文入选比稿,稿费500块。收到那笔钱时,我手心都在抖。那是我八年体制内,第一次靠“能力”而不是“岗位”挣钱。

从那以后,我每天写作、复盘、再写。领导退我公文,我不再生气,而是当作写作训练。我开始琢磨开头怎么铺、结尾怎么收。没想到这种训练反而让我在工作中越写越顺。有一次,局里要出一篇宣传稿,领导点名让我写。那晚我一口气写了三千字,第二天就被发到市级公众号。

写作改变我的不只是文笔,而是思维。过去我写材料,只想着“领导满意”;现在我写,先想“读者是谁”。那一转念,让我明白:真正的能力,不是技巧,而是共情。

2020年底,我被调去一个新部门,第一次带人写材料。那天领导说:“这篇报告,只有你能写。”我心里酸了一下——原来八年的“铁饭碗”,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敲出来的。

我常回想,自己为什么花了八年才明白这个道理。也许是因为在体制里,最大的风险就是“没风险”。你习惯了安全,就不再成长。你每天做着一样的事,时间久了,连勇气都生锈。

我见过太多同事,他们混到退休,工资没高,也没低,房子有了,心却空了。有人喝酒骂体制,有人刷剧熬夜,有人写总结写了一辈子,最后连一句让人记住的话都没有。我怕那就是我的未来。

后来,我在写作营里学会一个方法——“反向复盘”。就是每当一个月过去,问自己:这个月做了哪些事能留下痕迹?哪些只是重复?我第一次做这个练习时,发现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“痕迹”。那一刻我决定,从今天起,让每个月都留下一个能证明“我活过”的句子。

那之后,我在公众号上开了专栏,写体制内生活,也写父亲角色。写“一个31岁父亲的焦虑”,写“一个公务员的凌晨三点”。有一篇文章被转发两万次,留言区有个年轻公务员说:“看到你,我才知道,原来我们还有可能。”

我看着那条留言,笑了很久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——我不是在写文章,我在救另一个“当年的我”。

很多人问我,体制外的人羡慕体制内的安稳,体制内的人羡慕外面的自由,到底哪个更好?我想说,关键不在体制,而在你是否有能带着走的“铁饭碗”。那只铁饭碗,不是工作给的,是你自己练的。

2021年,《中国青年研究》发布过一份数据报告,超过67%的年轻公务员在入职三年后出现“能力焦虑”,但只有不到20%的人主动学习新技能。那意味着,八成的人把自己交给了“稳定”,只有两成的人还在挖第二口井。我庆幸自己,虽然慢了八年,但总算开始。

我也不是没失败过。2022年我尝试做短视频,讲写作思维,前五条没人看,第六条被喷“装”。我删了视频,气得发抖。那晚妻子递来一杯水,说:“你写字不就是为了说话吗?被看见,才有刺。”我沉默很久,又重新录了一条。现在那账号已经有一万多粉丝。

写作这三年,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:铁饭碗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种能力——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重新站起来的能力。

我曾经把安稳当成安全,现在才知道,那叫麻醉。真正的安全感,是你即使被裁、被换岗、被淘汰,也能用自己的本事重新出发。

有人说,体制是一口井,跳不出去。我想说,井不深,是人不挖。你可以在井底抱怨天小,也可以一锤一锤往上敲。那道出口,永远在你手上。

现在,我依旧在体制里工作。早上写材料,晚上写文章。孩子睡后,我关掉灯,点开屏幕。那光照在脸上,我觉得那是另一个我——还在往上爬。

我不再怕明天会怎样。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铁饭碗,是脑子、是笔、是心。

有句话我很喜欢:“岁月静好,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;成年人的幸福,是自己能扛得住负重。”

我用了八年,才明白这句话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