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销售拿下罗振宇千万订单,只用了一封邮件
2025-10-15
那天傍晚,北京的天刚下完雨,风里带着一点桂花味。罗振宇坐在办公室,屏幕上那封邮件的标题很平常——“关于华为云与得到合作的建议”。他差点没点开。可当他真正读完那封邮件后,他沉默了整整两分钟,然后转头对助理说:“我们要重新考虑一下供应商。”
一封邮件,撬动了一个千万级订单。
这听起来像传说,但确有其事。
那封邮件没有花哨的设计,也没有夸张的措辞。它就像一杯温热的水,越往后喝越让人心里发烫。因为它不是在推销华为云,而是在解决“得到”的问题。
很多人以为销售的本质是说服,其实最顶级的销售,永远是在帮对方做决策。
那封邮件开头写着:“我们已经为‘得到’找到了一个潜在客户,只要您愿意,五百万的合作项目可以立刻启动。”
罗振宇看到这里,以为对方在推销。
但下一行,让他愣住了。
“这笔买卖,与您是否选择华为云,没有任何关系。”
这一句话,击中了所有防御。
你见过有销售主动说——“我帮你赚钱,跟我没关系”吗?
你见过有人把“利他”做到连自己都先撇开的吗?
罗振宇后来复盘这件事时说:“那封邮件让我觉得,他们不是在卖服务,而是在成就客户。”
那是2020年秋天,得到正在试水企业知识服务。过去他们面向C端用户很成功,但面对企业市场,完全是新手。团队焦虑、方向不明,连报价都没底气。
而华为恰恰是To B的老兵。三十年打仗打出来的本事——如何帮企业赚钱、如何搭建系统、如何面对不确定。
他们看到了“得到”的困境,于是没有上来谈价格,而是先帮它签成一单。
那单500万的业务,让得到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“企业客户的运转逻辑”。
这是华为最强的地方:它不讲情怀,只讲势能。它帮你解决问题,因为它知道那样最终也会解决自己。
这封邮件里有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话——“拒绝我们一百次也没关系,我们会再沟通第一百零一次。”
很多人看到这句,以为是鸡汤。
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成熟的商业心智。
因为这句话的重点不在“坚持”,而在“无条件”。
无条件地信任对方的节奏、无条件地理解对方的难处。
销售做到这种程度,已经不是技巧,而是认知层面的跃迁。
苏世民说过一句话:“处于困境中的人,只会盯着自己的问题,但出路往往在于,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问题。”
那封邮件,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。
如果你仔细想,会发现,华为云的销售根本没在解决“华为”的问题。他解决的是“得到”的焦虑。
那是一种稀缺的能力——能在别人还没开口求助时,就预见到他的难处。
罗振宇后来说:“那一刻我意识到,他们看见了我没看见的东西。”
这就是“赢”的本质。
不是你抢到了什么,而是你让对方安心地靠近你。
我后来找到那个写邮件的华为销售,想了解他怎么想到这一招的。
他笑着说:“我只是换了个思路,不想赢客户的钱,只想赢他的信任。”
然后补了一句:“我们做云服务的,应该最懂什么叫连接。”
那一刻我明白,他不是在销售产品,而是在销售一种关系。
有人可能会问,这种“利他”的方式是不是太理想?现实商业哪有这么干净?
可事实是,这种策略在华为内部早已系统化。
任正非在2018年的讲话里说:“客户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机会,客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利润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像口号,但华为把它拆解成了行动。
每一个业务部门,都被要求在项目复盘时回答一个问题——“这次合作,我们让客户多赚了多少钱?”
如果答不出来,那单即使利润再高,也不会被评为优秀。
你看,这就是华为的狠。它把“利他”做成了制度。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。
几年前,我去采访一家做企业培训的创业公司。创始人说,他们曾花半年时间打入一家国企,却一直签不下单。后来他们换了策略,不再推课程,而是帮那家国企做了一份免费的员工成长调研。
三个月后,对方直接下了百万合同。
他说:“那次我们没卖任何东西,却卖出了信任。”
这句话和那封邮件异曲同工。
帮助别人解决问题,本身就是最好的销售。
但“帮助”不是泛泛的同情,而是具体的洞察。
要能看到他真正痛的地方。
怎么找到?靠一个词——“价值系统”。
每个人、每个组织,都活在某个价值系统里。
有的是金钱系统,有的是情感系统,有的是身份系统。
你要懂得进入那个系统,看他在意什么、害怕什么、渴望什么。
得到的价值系统,是知识的影响力;华为的,是技术的可靠性。
这两个系统的交汇点,就是“信任”。
所以华为不推技术参数,只推能让得到“更被信任”的结果。
这种精准切入,不是天才,而是修炼。
我见过另一个极聪明的销售。
她在卖企业软件时,从不谈性能。
她会先问客户一句:“你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谁?”
客户如果说是老板,她就从“让老板放心”入手;
如果说是同事,她就谈“减少摩擦”;
如果说是自己,她就谈“更可控的结果”。
每个切口都直击系统中心。
她的签单率高到离谱。
这其实是同一条逻辑链:
你想要什么,就帮别人先得到。
你越想拿,就越拿不到。
你越愿意给,世界反而开始回馈你。
这不是道德,而是结构。
因为在一个信息互通的社会里,谁先创造价值,谁就掌握主动权。
那封邮件,不是推销,而是一种结构性的逆转。
它把“我要什么”变成“你需要什么”,
把“成交”变成“成就”。
所以罗振宇才会说:“这不是一封销售邮件,而是一堂商业哲学课。”
我后来把这件事讲给一个创业团队听。
他们笑着说:“那是因为华为有资源,我们学不来。”
我说:“错,你可以从一句话学起——‘拒绝我们一百次,也没关系。’”
那句话里的核心,是信任耐心的时间维度。
时间,才是真正的资源。
你越急于求成,就越暴露匮乏。
你可以试着做一个小实验:
下一次你要请别人帮忙,不要先提请求,先替对方想一件他此刻最需要被解决的小事。
比如帮他确认一份资料,整理一段逻辑,或提供一个视角。
别急着换取回报,先试着让他觉得你“懂他”。
你会发现,那一刻空气都变轻了。
还有第二个实验——
当你收到拒绝时,不急着解释,不去辩。
静默一天,再写一封邮件,不带情绪,只补信息。
把“我要成交”换成“我来补全”。
有时候,补全就是破局。
这些动作小,但极其有效。
因为它们让你从“我”为中心,转到了“他”为中心。
真正的高手,不是话术强,而是能从对方的系统里看问题。
那封邮件打动罗振宇,不是文字漂亮,而是因为它让“得到”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可能。
当你让别人看见未来,他自然就想和你走。
这道理,在职场、在家庭、在人际里,都是通的。
一个懂得帮伴侣消解焦虑的人,关系就会稳;
一个懂得帮上司补盲区的人,晋升就会快;
一个懂得帮客户多赢一点的人,合作就会长。
所有关系的本质,都是交换信任。
华为那封邮件,只是把“信任的语言”写到了极致。
没有讨好,没有夸张,只有共情、理解和专业的落地。
罗振宇后来在演讲中总结:“那封邮件不是说服了我,而是让我放心。”
放心,是比信任更高的层级。
信任是愿意相信,放心是敢于交付。
当别人敢把决定交给你时,你就赢了。
从那天起,华为云正式进入“得到”的系统。
一封邮件,换来的不是一单生意,而是一种共识——
原来,真正的销售,不是赢下客户,而是赢得关系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