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关于熬夜和早起,也许你一直都错了
2025-10-15

凌晨两点的城市,没有了白天的喧嚣,窗外只剩远处的汽车鸣笛。屏幕的蓝光映在他脸上,咖啡早凉,心却清醒得可怕。那是他一天中最“活着”的时刻。思维在暗夜里翻涌,像潮水一浪接一浪。他知道,明天又会有人劝他:“早点睡吧,对身体不好。”可他也知道,这一刻的自己,才最接近真实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把“早睡早起”视作美德的时代。仿佛凌晨还在亮屏的人,都背负着某种原罪。可真相也许恰好相反。你以为的“自律”,未必是规律;你以为的“放纵”,可能只是天性。

科学界其实早就揭开了这层迷雾。1976年,心理学家霍恩和奥斯特伯格开发出“晨型-夜型倾向量表”(MEQ),测量人们在一天不同时间的精力分布。结果震惊所有人——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“理想作息”,而是三种天生的节律:像云雀一样早起的晨型人,像猫头鹰一样晚睡的夜型人,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蜂鸟型。

哈佛大学后来跟踪上万样本,发现这三类人比例几乎均等:早睡早起的约四分之一,晚睡晚起的约四分之一,剩下的一半能随光而变。也就是说,每当你在责怪自己“为什么睡不早”的时候,你其实在否定身体的基因。

人类的基因里,写着演化的故事。几万年前,原始部落需要分班守夜,一部分人负责黎明,一部分人负责黑夜。夜型人,是天生的巡夜者。他们的警觉在日落后被点燃,专注力和创造力在深夜达到峰值。晨型人,则随太阳一同苏醒,处理白天的劳作。基因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换了个时代继续运行。

生理学上称之为“昼夜节律差异”。我们的身体并非精确地以24小时为单位运转。哈佛1999年的实验发现,平均生理时钟是24小时11分钟,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中心测得的是24小时10分钟。这个微小的“误差”造成了人群间的差异。有些人的身体节律稍短,他们自然早睡;另一些节律稍长,白天不困、夜晚反而兴奋。那群节律更长的人,就是夜型人。

也因此,“熬夜”的人往往不是不想睡,而是根本睡不着。强迫他们十一点关灯,只会带来更深的焦虑。心理学上称之为“睡眠压迫反应”,当你越是逼迫自己入睡,大脑反而越兴奋。

这不是意志问题,是生理结构。

可社会不会管这些。早起成了衡量努力的标尺。新闻里歌颂“凌晨五点的城市”,职场里流行“早起读书打卡”。那些睡得晚的人,只能在评论区悄悄问一句:“那凌晨两点认真工作的人,就不算勤奋吗?”

2012年欧洲睡眠协会统计了6.5万人样本,发现被迫“早起”的夜型人,抑郁风险高出47%,超重风险高出62%。2015年芝加哥大学研究又证实,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度下降,仅一周,糖代谢功能就显著紊乱。罪魁祸首从来不是“晚睡”,而是“少睡”。

每天少于6小时睡眠的人,身体在无声溃败。

真正伤身的,是那种“凌晨两点睡、早上七点起”的自欺。

一个广告文案告诉我,他的生活是这样:上午十点到公司,下午四点才进入状态,夜里十一点灵感汹涌,一气写到两点。领导总说他拖延,他只是苦笑。他说:“我不是拖延,是我的高效在别人看不见的时间里。”这句话听着像狡辩,却是真实。夜型人并不懒散,他们只是被社会时钟抛在了日出之后。

其实,每个人的黄金时间都不同。晨型人适合线性逻辑任务,比如写报告、整理表格;夜型人擅长抽象思考与创造。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研究显示,夜型人前额叶在晚间的活跃度比晨型人高出21%,情绪控制与发散思维能力同步提升。换句话说,夜型人更可能成为艺术家、研究者、创作者。

所以别急着给“熬夜”贴标签。那也许是灵感在叫醒他。

当然,夜型人也有痛苦。最大的问题,是“社会时差”。当世界的节奏固定在“九到五”,夜型人不得不强行早起。久而久之,他们陷入“晚睡早起”的恶性循环。身体在抗议,大脑在报复,于是就有了那个熟悉的画面:凌晨三点的刷屏,配上那句自嘲——“又是被生活支配的一天。”

但真相更残忍。那并不是生活支配你,而是你在抵抗不属于你的节奏。

改变的关键,不是强迫早起,而是修复节奏。

如果你属于夜型人,可以尝试一个小实验。今晚,把卧室所有光源都关掉,哪怕手机的待机灯。让自己处在彻底的黑暗中。因为褪黑素只在无光环境下分泌,即使一点点光线,也会让身体误以为“白天到了”。再用厚窗帘挡住清晨的光,看看你能否自然睡足八小时。这是第一个小动作。

第二个实验,调整睡眠周期。人的睡眠是90分钟一个循环,从浅睡到深睡再到快速眼动期(REM)。若闹钟恰好响在深睡期,你会昏沉一整天。可以尝试计算:入睡时间加上4到5个完整周期,大约6到7小时后再设闹钟。你会发现,醒来的一刻,头脑清亮得像被风擦拭过。这是夜型人的救赎公式。

有一次我自己试验过。凌晨两点入睡,闹钟设在8点半。结果那天早晨,我居然一遍闹钟就醒了,还能立刻开始写作。后来我才知道,那正好是第五个睡眠周期结束的时刻。科学,真有用。

但一切的前提,是稳定。

长期规律的作息,比“早起”更重要。哈佛医学院的睡眠研究中心指出:身体最害怕的不是晚睡,而是“时差式”作息。今天一点睡、明天十一点睡、后天三点睡,会让生理时钟彻底失控。你可以晚睡,但要晚得规律。

所以,别再纠结“几点睡才健康”。真正的问题是:你能不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睡、同一时间起?

你可能会问,那早晨的阳光不是最宝贵的吗?确实,阳光能抑制褪黑素、提升皮质醇,让人清醒。但夜型人也有办法“模拟太阳”——用光。现在很多智能灯都能定时渐亮,模拟日出。醒来后立刻拉开窗帘,让阳光进来。那是让身体重新对齐世界的方式。

我认识一个设计师,他以前常因为熬夜被领导批评。后来他干脆调了节奏:晚上两点睡,早上十点起,每天固定时间晒太阳二十分钟。三个月后,他的焦虑和失眠症状都消失了。那不是奇迹,只是他终于开始顺着身体生活。

其实这世界早就该改一改认知了。早起不是万能的药,晚睡也不是罪。生理节律是上帝的印章,谁都不该被同一张作息表裁剪。

对夜型人而言,最该学会的,是放过自己。别再把别人的节奏,当成你的标准。你只需找到属于自己的昼夜。

也别再用“自律”惩罚身体。真正的自律,是理解自己的节奏,并与之和平共处。

《自然》杂志2018年发表过一篇研究,结论只有一句话:“睡眠节律的多样性,是人类进化的结果,不是缺陷。”

想想看,也许正是那些“深夜未眠”的人,守住了人类的火。

灯下写字的人,和黎明出发的人,都是在完成各自的使命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