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曾经优秀的人,怎么就突然不优秀了
2025-10-15

有些人曾经耀眼得像星星。成绩优异,工作能干,意气风发地站在舞台中央。可几年过去,他们的光却一点点暗下来了。有人还在追问:他怎么不行了?也有人摇头叹息:唉,时代变了啊。

但真相往往比一句“时代变了”更复杂。那天,我在地铁里遇到老同事阿林。他曾是公司里的技术大拿,写代码又快又稳,被老板称作“救火队长”。可如今,他坐在我旁边,眼神空落落的。我们闲聊时,他苦笑说:“我最近被裁了,说我技术老了,不适应新项目。”我愣了几秒,竟找不到合适的安慰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他并不是突然不优秀了,而是优秀的定义,已经变了。

在任何行业,“优秀”都不是静止的词。它像水,总在流动。三十年前,会打字就是技能;二十年前,会编程是稀缺;如今,连中学生都能用Python写小游戏。门槛一次次提高,连努力都开始分等级。人不是变笨了,而是世界跑得太快。

我查过一份数据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全球教育报告,过去二十年,全球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%提高到41%。意味着,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系统训练,而“稀缺”的含金量在稀释。放在职场,这就成了最直接的冲击:曾经“优秀”的技能,如今只是“合格”。

可问题是,没人告诉你门槛什么时候升的。它不喧哗,只在一个又一个夜晚悄悄改变。等你回头,发现自己熟练的工具已经过时,擅长的套路再也不起作用。

阿林并不是不学,他也看教程、追新框架。只是,他的节奏跟不上了。那种被世界甩在身后的无力感,像一场慢性溺水——你拼命划水,水面却一点点远离。

他试过补课。那段时间,他每天晚上学到凌晨三点,还买了最新的课程。可两个月后,他放弃了。原因很简单:公司新系统全是年轻人搭的,他们写的代码,他看得懂逻辑,却不懂思维。年轻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他不同。他说:“我像个会造车的人,看着他们造飞行器。”

其实,这种错位并不是个人问题,而是结构性结果。科技的周期越来越短。1990年代,一个新技术能火十年;到2010年代,平均寿命变成三年;而现在,很多热门技能,一年就迭代两次。你学的时候,它已经落伍。

优秀,不再是静态的能力,而是持续迭代的能力。

在我采访过的一家AI公司里,CEO是个九零后,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我们不招‘掌握技能的人’,我们招‘能学新技能的人’。”这句话几乎定义了今天的职场逻辑。过去的“优秀”靠经验堆砌,现在的“优秀”靠进化速度取胜。

但人毕竟不是机器。随着年龄增长,学习效率自然下滑。我们会更谨慎、更抗拒变化,也更容易陷入自我验证的陷阱——那种“我以前是对的”的执念。于是,优秀的人开始慢慢僵硬。

其实,这种“优秀的衰退”,并不是突然发生的。它往往有三个隐秘信号。第一,是开始用过去证明自己。你会频繁提起曾经的辉煌——那年得了奖,那次项目获赞。第二,是对新东西本能排斥。你觉得那些新工具“没必要”“太花哨”。第三,是开始喜欢评论别人。因为评论比学习容易,怀旧比更新安全。

可惜,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不适而减速。优秀被不断重写,是社会进步的副作用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如今的学生站在牛顿的肩膀上再往上爬。历史一直是这样写的。

我曾和一位资深工程师吃饭。他曾带过上百人的团队,如今做技术顾问。他端起茶杯,慢慢说:“年轻人不是比我们聪明,而是他们一出生,就活在信息过载的世界。我们学爬的,他们出生就会跑。”说完这句话,他笑了笑,“所以我不教他们怎么跑,我教他们看地图。”这句话让我记了很久。

也许,这才是一个“曾经优秀的人”该有的姿态。你跑不过他们的速度,但你可以教他们方向。

一个真正有经验的人,不该和年轻人抢舞台,而该帮他们搭舞台。你要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他人的土壤。那样,你的优秀不会被时间抹去,只会换一种形式延续。

我见过最聪明的一次“返工”,是某位老设计师做的。他发现自己的审美被时代甩开,于是决定“重启”。他做了个小实验:每天选一个年轻设计师作品,分析结构、配色、逻辑,并且反向拆解。坚持九十天后,他开了个公众号,用自己的老眼光解读新潮流。结果火了。年轻人留言说:“终于有人能帮我们总结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规律。”

他没变年轻,但变新了。

有时候,保持竞争力的秘诀,不在于超越别人,而在于让自己持续对新事物保持好奇。

这种好奇,是对抗衰退的最后一根支柱。它让你在世界的风暴中不被吹倒。

当然,也有失败的故事。我的另一个朋友,曾是顶级文案。那年我们聊天,他说自己“准备转型做短视频”。我劝他早点动手。可他总说:“再等等,我想做得更完美一点。”后来他真的开始做了,录了三期,效果平平。他受不了那种低反馈,就放弃了。再过两年,他的文字工作也不再吃香。那天他叹气说:“可能我老了。”我想说的却是——不是你老了,而是你太怕试错了。

一个时代的优秀,不是被别人淘汰的,是被自己的完美主义拖慢的。

你可以不聪明,但不能不动。你可以不快,但不能不变。

这让我想起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的那句话:“我们最需要防范的,不是错误的答案,而是过期的答案。”这句话放在今天,依然敲人心。

所以,当我们在惋惜“曾经优秀的人怎么不优秀了”时,不妨反问一句:他,是不是在重复昨天的答案?

真正能长期生存下去的人,有三个特征:懂得放下旧荣誉,愿意重新当学生,知道什么时候该换角色。前两点靠勇气,后一条靠格局。

你不能永远做那个“最能打的人”,但可以成为“让更多人能打的人”。

就像围棋大师聂卫平。AI出现后,他再也无法战胜柯洁,可他创办围棋培训,推广普及,为更多人打开了这扇门。曾经的王者,变成了传火的人。

这才是“优秀”的另一种模样——不在于赢,而在于延续价值。

每个行业都在快速更迭。AI能写代码,能作画,能生成音乐。有人惶恐:我们要被取代了吗?可在我看来,那些被取代的,从来都不是人,而是那些拒绝更新的“旧版本人”。

优秀不是终点,而是一种动态平衡。你每松懈一天,它就往前滑一寸。

真正的高手,不是永远领先,而是永远在学习。

你得允许自己变笨,再重新聪明一次。

这世上最值得敬佩的人,从不是年轻的天才,而是年老还在学习的人。

所以,当有人感叹:“他曾经那么优秀,如今怎么不行了?”你可以轻声回答:“他没变不行,只是没继续走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