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复利思维,其实是一个反智谎言:戳穿复利谎言背后的10个真相
2025-10-15

那天深夜,我在上海的一家小酒馆,隔壁桌两个年轻人在吵架。一个坚持要把钱投到新兴AI公司,说这是“未来的复利”;另一个冷笑:“复利?那是智商税。”他们的声音盖过了音乐,酒杯碰撞出的清脆声,像是现实敲在理想头上的一记警钟。 我没忍住,偷偷记下这句台词。因为太典型了。复利,原本是金融世界的奇迹词,如今成了朋友圈的万能信仰。有人拿它激励成长,有人拿它解释命运,还有人拿它安慰失败。可真相是:复利思维,其实是一个反智的谎言。

说它是谎言,不是因为复利不存在,而是因为人们误解了它。复利确实能让财富翻倍,但只在极少数可连续、可累积、可重复的系统里成立。而人生,大部分时候不是系统,而是漩涡。

华尔街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·林奇在《成功投资》中提到过“tenbagger”——十倍股的故事。无数人信了,以为只要坚持、定投、等待,就能收获奇迹。可他忘记补一句:能找到十倍股的概率,比中彩票还低。2018年,摩根士丹利的一份长期追踪数据显示,全球上市公司中能十年涨十倍的不到0.3%。而同期破产或退市的公司,占了近15%。这意味着,在你幻想“复利奇迹”的那十年里,更大的可能是,你的本金在慢慢蒸发。

人类喜欢相信“线性进步”。喜欢那种每天0.1%的成长、十年翻倍的美梦。听起来多舒服:不用改变命运,只要坚持。但你仔细想想,世界真的线性吗?你今天学了10个单词,明天一定能记住9个吗?你健身一个月,肌肉一定比上个月结实吗?你努力十年,就能财务自由吗?现实更像一张乱线图,起伏、反转、塌陷,一次意外、一次疾病、一次通货膨胀,都能让所有复利曲线断在中途。

真正懂世界运作的人,早已知道“连续性”才是最大的幻觉。

我认识一个做基金的老朋友,叫王森。大学时他就是校园里最聪明的那种人,逻辑敏锐、计算精准。毕业后他进入一家知名投资机构,专门研究长期收益模型。刚入行时,他坚信“只要每年保持稳定增长,十年后我一定会赢”。于是他做了个极复杂的算法模型,假设收益率每年10%,波动可控。他做了五年,业绩平平。第六年,黑天鹅事件来临,基金回撤45%,所有模型崩塌。那天他跟我说:“我终于明白了,复利不是公式,而是一种侥幸。”

他的算法没错,错的是世界。

世界被随机性主宰。它从不按计划出牌。你以为自己在掌控时间,其实只是被时间容忍。

20世纪中期,金融学家尤金·法马提出“随机游走假说”:股价的变化是随机的,不可预测。这意味着,即使你再聪明,也无法预见明天的涨跌。布朗运动、贝叶斯概率、幂律分布——这些听起来复杂的理论,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真相:复利不属于混沌世界。它只属于被约束、被重复、被标准化的游戏。

而人生,显然不是。

复利的另一个幻觉,是“均匀”。人们误以为进步可以平均分配:每天一点,年年积累,终将爆发。但现实是,成长从来不均匀。99%的时间在原地打转,1%的时间才有飞跃。那1%,往往来自突发的机会、环境的跃迁、认知的破壁。

我曾辅导过一个年轻创业者,叫张晓。他做教育科技,三年没盈利,团队解散两次。别人劝他放弃,他偏不。第四年,AI教学火了,他的产品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,估值翻了十倍。后来我问他:“你是不是相信复利?”他笑:“我不信复利,我信幸存。”

他的话比任何理论都真。复利是对存活者的奖赏,而不是对坚持者的补偿。你要先活下来,才能谈增长。

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不要追求稳定的成长,那是死亡的前奏。”这句话残酷,但准确。

复利思维之所以让人上瘾,是因为它让人误以为勤奋就能抵抗复杂。可是勤奋不等于方向正确。你在错误的模型里再努力,也只是在错误中高效。

我见过太多“勤奋型失败者”。他们早起、学习、打卡、复盘,像仪式一样认真,但三年过去,依旧在原地。不是他们懒,而是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:复利的关键不是“做”,是“做对”。

真正的高手,会反复验证自己是不是在正确的赛道里。

2016年,我曾采访过一位企业家。他在互联网红利期赚了第一桶金,之后连续三次创业失败。我问他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。他说:“别指望曲线能复利,你得随时准备换曲线。”

这句话,我后来写在笔记本首页。

复利的陷阱在于,它让人迷信“坚持”,而忘记“重启”。

有一年我自己也做了个小实验。每天花十分钟读经济学书,坚持了两个月。到第60天我崩溃了。不是因为没时间,而是因为我开始怀疑——这些知识到底能不能积累?我换了方法,开始做“阅读复盘”:每天写三行笔记,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作者的核心观点。十天后,我突然发现理解更深了。那一刻我意识到:复利不是重复,而是复盘。

这也是复利思维最大的问题——它教人重复,而不是进化。

进化才是复利真正的底层。

我认识的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,几乎都在不断打破自己的模型。你以为他们在滚雪球,其实他们在换雪道。

马斯克创办SpaceX时,不是延续复利,而是重建模型;巴菲特能几十年稳定盈利,不是靠年年26%的收益,而是靠“结构性安全边际”;李嘉诚在香港地价疯涨时及时抽身,把复利变成现金流。

你看,他们都没信复利,他们信控制权。

复利思维另一个隐蔽的陷阱,是“对称幻觉”。人们喜欢相信“努力等于回报”,但世界从来不对称。权力与责任不对称,风险与收益不对称,概率与结果不对称。

塔勒布在《非对称风险》中揭穿过这种幻觉。他说,很多基金经理拿别人的钱冒险赚自己的提成,看似稳定的回报,其实是巨大的潜在风险。那种漂亮的复利曲线,只要一次黑天鹅,就归零。

人也是。你可以连续五年稳定成长,但一次意外足以清零。一次错误投资、一次健康崩塌、一次关系断裂,足以让所谓的“复利人生”化为泡影。

所以真正聪明的人,不追求复利,而追求反脆弱。

反脆弱不是更强,而是更能承受打击。

几年前,我认识一位作家。他每天写一千字,坚持十年。别人称他“复利的奇迹”。但他跟我说:“其实我每天都在崩溃。唯一让我坚持下来的,不是复利,而是恐惧——我怕有一天再也写不出东西。”

我懂那种感觉。人类的成长,从来不是曲线,而是断点。每一个断点都是一次自我重建。

复利思维让人活得太平滑,而世界偏偏是粗糙的。

去年我去云南旅行,遇到一个老人,种树三十年。他说:“树不是每天都在长。有时候干旱一年,看起来一点没变。但地下根在长。”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。复利看的是数值,而生命的增长,藏在不可见的部分。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事实——真正的复利,来自“信念的更新”。

贝叶斯法则告诉我们,认知不是线性增长,而是不断校正。每一次学习、每一次失败,都是一次概率的重分布。聪明人不怕推翻自己,他们知道,错比停更可怕。

我见过最厉害的那类人,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质:自打脸能力强。今天说的,明天能推翻;昨天信的,今天能修正。那不是摇摆,而是成长的弹性。

复利思维教人固守,而真正的智慧,是自我更新。

你要学的不是“坚持十年”,而是“每年都换个十年”。

写到这里,我想起那晚在酒馆的两个年轻人。争吵结束后,那个信复利的男孩突然低声说:“可我总得信点什么吧?”另一个叹了口气:“信可以,但别全信。”
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复利思维之所以流行,不是因为它正确,而是因为它安慰。它让人觉得世界可控,努力有回报,未来可预期。可惜,世界从不按照线性增长的逻辑运转,它更像一场概率游戏。

你唯一能做的,不是计算复利,而是学会在随机中活下去。

复利思维,是聪明人制造的幻觉,让你以为复杂世界能被简化成一个公式。可真正聪明的人,都在公式外生活。

人生不是银行账户,而是山路。你推着雪球往上走,它随时可能滚下来。能不能滚成一座山,不取决于你算得多准,而取决于你能不能一次次把雪球捡起来。

复利的尽头,不是财富曲线,而是心的厚度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