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体的潜规则:从FIPA到ReAct,AI世界的“沟通协议”与思考逻辑
2025-10-17
你提到的「智能体的流程协议」,其实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:它取决于你指的“智能体(Agent)”是在 哪一层语义上。
不同层面的“智能体”确实都有对应的“协议”(Protocol),只是这些协议的形式和目的差别很大。
我们可以把“智能体流程协议”分为三大类理解:
计算机科学 / 多智能体系统(MAS)层面的通信协议
AI Agent / LLM-based Agent(如 ChatGPT、AutoGPT)层面的协作协议
哲学或认知科学意义上的 Agent 行为规范模型
我来逐层展开讲,让你清楚每一类“流程协议”具体叫什么、解决什么问题、典型代表有哪些。
🧩 一、在「多智能体系统(MAS)」中的流程协议
在传统的人工智能(尤其是分布式AI、自治系统研究领域),
Agent 的流程协议(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) 通常指的是
→ 不同智能体之间如何交流、协调、协作的标准流程。
🧠 核心概念:ACL(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)
这是最典型的「智能体流程协议」的名称。
它由 FIPA(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s)组织制定,是国际标准。
📘 FIPA ACL(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)
📍主要组成:
Performative:指令意图(如 inform, request, agree, refuse 等)
Content:传递的消息内容
Sender/Receiver:发送者和接收者
Conversation ID:会话标识(用于追踪一次交互的完整流程)
Protocol:消息对应的协作协议类型
🧱 示例(伪代码形式):
(communicative-act :performative REQUEST :sender agentA :receiver agentB :content (action agentB (deliver package)) :conversation-id "delivery-001" :protocol fipa-request )
🔄 常见的智能体交互协议(FIPA 标准):
协议名 | 功能说明 |
---|---|
FIPA-Request | 一个智能体请求另一个执行动作 |
FIPA-Query | 查询信息、知识 |
FIPA-Contract-Net | 一种任务分配协议(主从竞标模式) |
FIPA-Propose | 提出、协商方案 |
FIPA-Subscribe | 订阅特定信息变化 |
FIPA-Iterated-Contract-Net | 多轮任务协商协议 |
这些协议定义了「一个智能体对另一个智能体发出请求、如何应答、如何确认」的完整流程状态机(State Machine)。
📚 推荐阅读:
FIPA Specification(FIPA00061, FIPA00069)
《Multiagent Systems: A Modern Approach to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》
— Gerhard Weiss, MIT Press
🤖 二、在「大模型 / AI 智能体(LLM Agent)」语境下
现代的“智能体”(如 ChatGPT、AutoGPT、LangChain Agent、OpenDevin 等)
虽然没有正式的“FIPA协议”,
但它们内部运行的流程 本质上是“协议驱动的自我调用链”。
这里常见的协议/流程名称有:
协议 / 框架名 | 说明 |
---|---|
ReAct Protocol | Reason + Act:先思考再执行,形成可解释决策流 |
MRKL(Modular Reasoning, Knowledge and Language) | 模块化智能体协议(思考-调用工具-整合结果) |
LangChain Agent Protocol | 定义工具调用、思考(thought)与行动(action)序列 |
OpenAI “Tool Use” Schema / JSON Schema | LLM 与外部工具交互的标准结构(即 OpenAI 的 function calling 协议) |
AutoGPT Loop | 目标评估 → 任务分解 → 执行动作 → 反馈总结 |
SMP(Structured Messaging Protocol) | 一种新兴的多Agent协作消息结构协议 |
🔧 示例:ReAct 流程协议
Thought: 我需要知道用户的地理位置 Action: call_tool("GetLocation") Observation: {"city": "Shanghai"} Thought: 用户在上海,我可以推荐附近的活动 Action: reply("推荐上海周末活动")
这就是 LLM 智能体的一种“流程协议”:
Reason(思考) → Act(行动) → Observe(观察) → 再 Reason。
🧭 小结(AI 智能体领域)
层面 | 协议/框架 | 定义内容 |
---|---|---|
语言模型 + 工具 | OpenAI Function Calling Schema | 输入输出格式标准 |
思考 + 行动逻辑 | ReAct / MRKL / AutoGPT Loop | 行为循环协议 |
多Agent协作 | SMP / AutoGen Conversation Protocol | 交互规范与状态流转 |
理论继承 | FIPA ACL(早期标准) | 语义通信模型 |
🧬 三、在认知或社会学层面:Agent 的「行为协议」
在更抽象层面(哲学/心理学/社会系统模拟),
“智能体的流程协议”指的是决策循环(Cognitive Protocol)。
最经典的模型有:
模型 | 全称 | 核心循环 |
---|---|---|
BDI 模型 | Belief–Desire–Intention | 感知 → 信念 → 目标 → 意图 → 行动 |
OODA Loop | Observe–Orient–Decide–Act | 军事与策略智能体常用流程 |
Sense–Think–Act | 感知 → 推理 → 执行 | 机器人与强化学习的通用协议 |
这些其实就是「智能体行为协议(Behavior Protocol)」。
🧠 总结全景图
层级 | 协议名称 | 代表框架 / 应用 | 功能 |
---|---|---|---|
系统级 / 分布式AI | FIPA ACL / FIPA-Contract-Net | JADE、SPADE | 智能体通信协议 |
LLM智能体层 | ReAct / MRKL / OpenAI Function Protocol | LangChain、AutoGPT、OpenDevin | 智能体思考与工具交互协议 |
认知决策层 | BDI / OODA / Sense-Think-Act | Cognitive Agents、机器人系统 | 智能体内部行为模型 |
📚 推荐延伸阅读
类型 | 名称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标准 | FIPA ACL Specification | 智能体通信的正式协议 |
理论 | Multiagent Systems: A Modern Approach (Weiss) | 分布式智能体的经典教材 |
框架 | LangChain Agent Protocol(LangChain 文档) | 现代LLM智能体的协议化执行流程 |
模型 | ReAct: Synergizing Reasoning and Acting in Language Models (Google, 2022) | 当前最主流的LLM Agent协议思想 |
认知模型 | BDI Model of Agency (Michael Bratman, 1987) | Agent决策理论基础 |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