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:一个人最好的活法,衣服能少买,尽量少买;饭能少吃,尽量少吃,学会给生活做减法
2025-10-17
那天,北京刮着干冷的风。记者在莫言家门外等了三个小时,终于看到他推开那扇陈旧的木门。院子里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衣服,一只老狗趴在阳光里打盹。他走得很慢,身上穿着一件灰色旧棉袄,袖口磨出了毛边。记者愣了一下,没想到这就是那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。莫言笑着招呼他进屋,屋子里没有书山书海,反倒空荡干净,桌上只放着一盏茶和几本笔记本。记者忍不住问:“您得了诺奖,这生活也太简朴了吧?”莫言轻声说:“衣服能少买,尽量少买;饭能少吃,尽量少吃。学会给生活做减法。”
那句话像一阵风,吹得人心底发紧。记者后来回忆说,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真正的智慧不是如何把生活堆得更高,而是如何把心卸得更轻。
莫言的“减法哲学”,不是清贫的标榜,而是一种深刻的清醒。越长大越明白,人生的困局往往不是“少”,而是“太多”。太多的欲望,太多的关系,太多的喧嚣。我们拼命往生活里塞东西,却忘了,灵魂需要呼吸。
我第一次真正体会这句话,是在一次搬家中。那时我住在一个30平的小公寓,搬家那天才发现,柜子里塞满了没穿的衣服,厨房堆着没用的锅碗,抽屉里一堆快递小赠品。每一样都舍不得扔,每一样都在偷走呼吸的空间。那天夜里,我一边打包,一边问自己:这些东西真的让我更幸福了吗?答案是——没有。反而是越多越乱,越乱越烦。
物质越多,生活越沉。
公开资料显示,2019年日本《生活白皮书》曾做过一项调查:近六成日本成年人认为“生活简约”比“收入高”更重要。心理学家解释说,人类的幸福感与拥有数量无关,而与掌控感有关。也就是说,当你能决定“舍弃”什么时,你才重新获得生活的主导权。
莫言正是这种主导的代表。
有人问他:“得了诺奖后,为什么不搬大房子?”他说:“房子大了,人会空。房子小,才知道该留下什么。”
那天他举起茶杯,茶水半满,杯子上腾着轻烟。他笑着说:“你看,杯子若装太满,就再倒不进去茶了。人也是。”
他不是反消费主义的清教徒,而是洞悉欲望逻辑的现实人。
小时候的莫言,家里穷得连盐都舍不得多放。他发誓,长大一定要吃饱穿暖。后来他有了钱,才发现“想吃什么都能吃”并不等于“吃得开心”。他说:“年轻时,我以为饱是幸福。现在才知道,能适时停口,才是福气。”
《哈佛健康评论》曾引用一项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:饮食过度和物质过剩,反而是现代人焦虑的隐形根源。那种“永远不够”的饥饿感,不来自胃,而来自心。
莫言的“少吃少买”,其实是一种深层的“去噪”。生活太喧嚣,他在退。不是退向清贫,而是退向纯粹。
他把复杂的世界,简化成三件事:写作、陪家人、看风景。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写作,写两个小时就停笔;中午和妻子一起吃饭,下午看书,晚上散步。他说:“人如果不能在静里听到自己,就永远被外界牵着走。”
这让我想起另一件小事。
前年冬天,我做了一个实验:一周不买任何非必需品。手机不下单,外卖不用,连咖啡也自己煮。起初很难受,空出来的时间像一块空地,让我不安。但第三天起,我开始注意到阳台的光线,菜刀落在砧板上的声响,甚至呼吸的节奏。那一刻,我明白——“减少”不是失去,而是回到真实。
我们这一代人太擅长做加法了。从朋友圈到购物车,从学习清单到人生目标,我们不断叠加,害怕空白。可越堆越乱,越忙越慌。加法让我们占满了时间,却掏空了心。
莫言说过一句很狠的话:“人活着,不是为了被塞满。”
在他看来,真正的成长,不是积累,而是舍得。
他的朋友回忆:莫言成名后,最难的不是名利诱惑,而是拒绝。有人请他题字,一副字能卖几十万;有人请他代言,只需露面几分钟就能赚几十万。他都婉拒了。他说:“写作让我自由,应酬让我空。”
2012年,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那一年,邀请信件堆成山。各种机构想邀请他演讲、剪彩、拍广告。他只出席了三场公开活动。有人说他“高冷”,有人说他“傲慢”。他笑笑:“我只是想写字。”
这是一个稀缺的清醒。
因为多数人在有了选择权后,会失去选择力。欲望让人扩张,而清醒让人收缩。扩张靠冲动,收缩靠智慧。
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提到:当选择过多时,人反而更不幸福。幸福感来自“确定感”,而确定感,往往诞生在减法之后。
莫言深知这一点。
他在演讲中说:“我不怕被遗忘,我怕自己忘了为什么写作。”
所以他主动拒绝“热闹”,保留“独处”。
独处不是逃避,而是过滤。过滤噪音、过滤诱惑、过滤无效的社交。
他的好友透露:莫言每天不超过三次开手机,只在傍晚统一回复消息。有人问他为什么?他说:“因为我不想让别人随时召唤我。”
这句话,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。
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,被“随时在线”支配的人,不是在工作,而是在被工作吞噬。
我们以为忙,是有价值的。可真正的价值,往往诞生在空白里。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小实验。
有一阵我太焦虑,总想做点什么。朋友建议我每天留出一小时什么都不做。坐着,发呆也行。刚开始,我焦躁到不行,觉得浪费。后来,我开始在那一小时里理清很多事:哪些人值得见,哪些目标该砍,哪些任务其实无意义。那一小时,让我从“加速”转向“思考”。
这就是“生活的减法”——不是少做,而是做得对。
我见过太多人,拼命忙,却在错误的路上狂奔。每天加任务、学新技能、挤时间健身、社交,最后身心俱疲,还觉得“我不够努力”。
其实不是不够努力,是太不懂取舍。
莫言的智慧恰恰在此:他知道,人生的厚度不是多,而是深。
他写《檀香刑》时,一天只写两千字,却反复修改几十次。他说:“慢,不是偷懒,是为了不浪费。”
这种“慢”,正是现代人最缺的品质。
联合国2018年幸福报告显示:那些每天花时间独处、冥想、散步、阅读的人,幸福指数普遍高于高消费人群。因为他们在“少”的状态中,恢复了“自洽”。
自洽,就是知道什么值得留下,什么该让它走。
这也是莫言那句“衣服能少买,饭能少吃”的真正内核——在选择上省,在意义上富。
一个人开始做减法的那天,才是真正长大的那天。
有人问莫言:“您怎么看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效率?”
他沉思了一下,说:“快也好,慢也罢,若心里空,做什么都累。”
那一刻我恍然——原来“少”不是消极的克制,而是积极的选择。
当你敢于放弃,就开始拥有。
当你能舍,你才有余。
生活减法的终点,其实是心灵的加法。
所以,别怕“少”。少不是贫,是清。不是亏,是明。
愿你我都能像莫言那样,在喧嚣的世界里,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份简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