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佛教授:害怕犯错是一个人最大的错误
2025-10-17
夜已经深了,窗外的雨下得密密麻麻。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坐在电脑前,盯着屏幕上的那行字:“稿子被否,重来一版。”她的手在键盘上悬着,迟迟不敢落下。那种熟悉的刺痛再次爬上心头——不是因为被否,而是因为她怕再错。怕错到彻底被否认。她曾经是部门里最敢尝试的人,如今,她连一个新想法都不敢提交。她说:“我害怕了。我现在写的每个字,都像踩在玻璃上。”这,就是害怕犯错的样子。外表平静,内里却在退化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——从优秀,到小心翼翼,再到沉默。他们都以为自己在“规避风险”,其实是在“拒绝成长”。
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泰勒·本-沙哈尔说过:“一个人能犯下的最大错误,就是害怕犯任何错误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,但背后是残酷的事实。害怕错误,不会让你更安全,只会让你更迟钝。
在心理学里有个现象叫“习得性无助”。人一旦多次在失败中被惩罚,就会形成条件反射——干脆不动。工作中最常见的,就是那句:“算了,我怕搞砸。”表面上是谨慎,实际上是逃避。
在一个推崇“完美”的社会里,害怕犯错几乎成了集体病。我们从小被教导要“考第一”,要“拿满分”,要“走对路”。于是,成长过程像在走钢丝——一旦失足,就像是“废了”。但事实是,没有任何高手,是在无错中成长的。
脑科学家谢伯让在1999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,他想研究“创意从何而来”。他发现,创造力最强的人群,比如爱迪生、达芬奇、米开朗基罗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极度愿意失败。不是勇敢,而是常态。爱迪生失败了一千次,米开朗基罗的草稿能堆满一间屋子。失败不是他们的阴影,而是他们的训练场。
但我们呢?我们一旦错了一次,就立刻开始自我惩罚。会议上方案被批,回家翻来覆去地想自己哪里不行;考试错了一题,就怀疑是不是智商不够。我们被“错”这个字绑架太久了,以至于忘了——学习的过程,本来就是错了改、改了再错。
在一次演讲中,本-沙哈尔说过一句话:“学会失败,否则你永远学不会学习。”
这话我当时没太懂,直到后来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崩盘。
那年我负责一个大型品牌活动,前期准备了一个多月。结果上线第一天,服务器崩了,客户怒气冲冲。那晚我们团队彻夜抢救,我在厕所里对着镜子骂自己:“为什么没想到备份?”那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崩溃的一刻。可也正是那次失误,让我第一次建立了真正的项目管理系统。那之后我再也没怕过出错,因为我知道——错误,只要被修正一次,就成了经验。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中说,人分为两种心态:固定型与成长型。固定型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,所以一旦失败就证明自己“没天赋”;成长型的人认为能力可以培养,所以失败只是过程。两种心态,造就了两种命运。
我后来观察发现,职场里那些总能“起死回生”的人,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习惯:他们不会在失败中纠结太久,而是立刻做复盘。不是情绪复盘,而是行动复盘。比如,他们会问:“这次失败的核心变量是什么?哪些是我能控制的?哪些是系统性风险?”这样的人,永远不会被一次挫败困住。
我曾和一个企业家聊过这个问题。他说:“我现在招人,只看两件事——能不能自己纠错,能不能复盘。”我问他为什么,他笑了:“因为不敢错的人,永远也学不会对。”
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“总能成功”的人,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套应对危机的方式。不是避免,而是利用。
就像以色列,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小国,却是全世界人均创业公司最多的国家。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,以色列在全球创新指数中长期位居前十。他们为什么能这样?答案很简单——这个国家从小就在教育孩子“允许犯错”。
一位以色列教师曾告诉我,他们的课堂里从不因为学生答错而扣分,相反,他们会问:“你为什么这么想?”错误被看作思考的开始,而不是终点。
反观我们,从小学开始就怕红叉。家长帮我们擦掉错题,老师帮我们改正答案,却没人告诉我们:错题的过程,比正确答案更重要。
那种对“错”的恐惧,会延伸到成年人的生活。比如在婚姻里。很多人离婚,不是因为不爱,而是因为不懂怎么吵。害怕冲突,就像害怕错误。于是他们把问题压着,直到有一天再也压不住。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研究上千对夫妻后发现,能够长期幸福的伴侣,并不是不吵架的人,而是能从争吵中学到东西的人。危机从来不是毁灭关系的原因,而是检验成长的机会。
本-沙哈尔在讲到婚姻时说过一句话:“所有幸福的关系,都经历过危机。”这句话我后来转给一对正在冷战的朋友。他们当时几乎决定分开,但读完那句话,两人开始认真谈了一次。他们花了一个晚上复盘了这场婚姻——不是谁错了,而是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怕错了。半年后,他们重新举行了婚礼。
害怕错误,其实是人类最深的本能。
美国神经科学中心的研究显示,大脑在检测到错误信号时,会立刻启动“威胁系统”,分泌皮质醇,让人焦虑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生理上就被设定成“厌错”。但好消息是,这个系统可以被训练。
我曾在工作坊里设计过一个“小实验”:要求参与者在一天内,主动犯十个小错误——比如发一封可能语法不完美的邮件,或者在会议上大胆提出一个未经验证的想法。第二天他们汇报时,有人说第一次开口的手在抖,但也有人说“没死啊,反而被夸了”。从那以后,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。
这就是成长的微观路径。允许自己出错,从小处开始,慢慢扩展。
但这过程中,你一定会失败。甚至会被人误解、被人嘲笑。我自己也经历过。
有一次在公开课上,我讲到一半,PPT崩溃了,满场寂静。我愣了两秒,硬着头皮笑了笑:“看来今天我们要用最原始的方式交流。”那一刻我脸都红了,但课后学生给我的反馈反而是:“那一瞬间很真实。”那天我明白,完美是假的,真实才有力量。
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因此丢了信心。
《自然》杂志曾报道一项长期研究:科学家跟踪五千名年轻人十年,发现那些敢于在早期犯错并及时修正的人,职业发展曲线比“谨慎组”高出近40%。也就是说,早一点出错,晚一点焦虑。
在我看来,失败不是反面教材,而是人生必修课。真正的悲剧,不是你没有足够的优势,而是你从不使用已有的优势。
盖洛普公司在全球调查了两百多万人后发现,那些每天都能用自己优势工作的人,幸福感是普通人的六倍。可讽刺的是,超过七成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。他们一生都在修正缺点,却忘了放大长处。
我有个学生,小徐,是个极聪明的策划,但她总觉得自己表达不够好,硬逼自己去做演讲。每次都讲得结结巴巴,回头又自责。后来我让她做个实验——每天用半小时写一篇她真正想写的内容,不为客户,只为自己。三个月后,她的文章被几家媒体转发,她第一次说:“原来我不笨,只是方向错了。”
她的故事让我更坚定地相信,错误不可怕,放弃尝试才可怕。
人生就像学骑车。没人能靠听别人讲解就会骑,必须摔几次。摔的时候疼,但一旦掌握平衡,你就再也忘不掉。
失败不是终点,它是生命的加速器。你不拥抱它,它就拥抱你。
而当你终于明白——失败并不是对手,而是老师——那一刻,你就真的成长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