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拥有一个,你说了算的人生?
2025-10-17
凌晨四点半,城市的灯已经暗了,天还没亮。一个女孩坐在出租屋的窗边,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简历发呆。她刚关掉一个视频,内容是“如何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”。她笑了笑,苦涩得像没放糖的咖啡。她对自己说:“我连生活都不自由,谈什么人生由我说了算。” 她的名字叫韩芷。二十九岁,名校毕业,外企中层,年薪三十万。朋友圈里的人都说她过得很好,但只有她自己知道,那种“被生活绑架的安稳”,正一点点吞噬她。每天早上七点起床,九点开会,晚上十点回家。她在会议上被称为“执行力最强的人”,可一关掉电脑,她就像被掏空的壳。 有次她问朋友:“我这样努力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朋友说:“为了有选择的权力啊。”她沉默。她心里想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我从没真选过? 这个问题,其实刺中了很多人。
我们这一代人,太擅长“看起来选择”了。选学校、选专业、选工作、选城市,好像每一步都自己决定的。可到头来,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敢确定。很多人活得像在完成别人的剧本:父母希望你稳定,社会希望你体面,老板希望你拼命,朋友希望你有趣。只有“你”自己——没被谁问过想要什么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“假性自治”。意思是,看似自己做主,实则被外部力量牵引。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在1985年提出“自我决定理论”,他们发现:真正的幸福感,不来自成功或安全,而来自“自主感”。人只有在感到自己能支配生活时,才会真正活着。韩芷的问题,不在于她没能力,而在于她的“选择”,不是出于自己。
那天深夜,她给自己做了一个实验。她决定第二天不设闹钟,不看信息,不回复工作群。醒来的时候,阳光透过窗帘,落在脸上,她愣了一下。那种自由的感觉,让她几乎想哭。可半小时后,她又开始焦虑——她在浪费时间吗?那种被“该做什么”操控的惯性,立刻把她拉回原点。
这就是很多人困在“说不算人生”的真实写照。我们嘴上说要自由,身体却早就被社会编程。
那天晚上,她写了一句话在备忘录里:“我要开始过一个我能说了算的人生。”她不知道怎么做,但她想试试。
第一步,她取消了周末所有不想参加的饭局。那种“得去”的聚会,其实是自我消耗的陷阱。她第一次说“不”,有点害怕。但当她在家一个人做饭、听音乐、看书时,她忽然觉得——这才像生活。
第二步,她给自己立了个“小实验”:每天做一件真正出于“我想”的事。哪怕是小事,比如买一束花、换个发型、散个步。她想看看,这些细微的“我决定”,能不能重塑她的状态。三天后,她发现,连走路都轻快了。
人要拥有“说了算的人生”,其实从这些微小的“主控权”开始。
英国社会学家Anthony Giddens在《现代性与自我认同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现代人的焦虑,不是因为被剥夺自由,而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。”换句话说,我们不是没自由,而是不知道怎么用。
我也做过类似的返工。几年前,我在一家大公司写内容,每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。那时候我写文章,完全是为了流量。一天能写三篇,但每一篇都让我更厌恶写作。有一次,我写完一篇点击率爆高的稿子,老板夸我“懂得迎合”。那天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。
我想起自己最初写字的样子:在宿舍的夜里,一边喝着廉价的速溶咖啡,一边写没人看的文章。那时我不想取悦任何人,只想表达自己。
于是我做了个决定——不为流量写一篇字。代价是,绩效降了,奖金没了。老板说我“太理想主义”。我差点动摇。但奇怪的是,那一周我写出了两年来最满意的文字。
那时我才懂,所谓“你说了算的人生”,不是拥有所有的选择权,而是敢于承担选择的代价。
真正的自治,不是“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”,而是“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”。
很多人以为“独立”就是自己做决定,其实那只是表面。心理学家Carol Ryff在1995年的研究中指出,一个真正自治的人,有三种特征:能觉察自己的真实意愿,能为决定负责,能在失败后反思。
我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一位创业者,她叫廖薇。三十二岁,辞掉国企工作创业做花艺。她说:“我最怕别人说我勇敢,其实我只是想试着对自己诚实。”创业初期,她亏了二十多万。家里人都劝她回去上班。她硬是撑下来了。她说:“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问自己,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?有时候答案是‘不是’,但我告诉自己——没关系,我要负责到底。”
两年后,她的花店成了社区的地标。她说:“我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每一次决定都算数。”
她那句话让我很受震动。很多人以为人生说了算,是要掌握命运。其实不是,是要掌握自己。
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世界,但可以控制每一个“出于真意”的动作。
我见过太多“高配不幸福”的人。学历好、收入高、伴侣稳,可就是空。因为他们的“好”,来自外部评价,而非内在驱动。心理学家Susan Harter在研究中发现:当人的自我评价依赖外界时,幸福感会显著下降。换句话说,你越听别人的“好”,就越难真正快乐。
我曾问过十个三十岁的人:“你觉得自己在过谁的人生?”七个回答说:“好像不是自己的。”
他们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努力地在别人定义的赛道上冲。
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,要懂事,要合群,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:要学会和自己达成共识。
有次朋友失恋,哭得不行。我问她最难过什么。她说:“不是失去他,是我发现自己没主见。”那一刻她明白了,真正痛苦的不是离开谁,而是失去“自己”。
你有没有发现,一个人越依附外界,越容易被控制。被情绪控制,被评价控制,被期待控制。一个自治的人,不是没有这些声音,而是能在噪音中听清自己的那一声。
说了算的人生,是从“我不想这样”开始,到“我想这样”结束的。
有个读者告诉我,他每天被老板骂,但不敢辞职。我问他:“那你有什么能控制的吗?”他说:“我能决定每天几点下班。”我说:“那你就从准时下班开始。”他照做了。一个月后,他说:“我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谈条件的。”
这就是自治的小实验。你不需要推翻全世界,只要推回一点点控制权,就能改变命运的走向。
但这个过程一定会有失败。
韩芷后来也有过一次“返工”。她为了“做自己”,冲动辞职,打算旅行散心。可现实并不浪漫。她发现旅行花钱很快,焦虑并没有消失。她开始怀疑是不是又走错路。直到有一天,她坐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咖啡馆,看着窗外发呆。忽然明白,问题不在于工作或旅行,而在于她总想逃避“选择的责任”。
那一刻她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我不需要立刻做对,我只需要真心决定。”
那句话后来成了她的新座右铭。
她回到北京,重新求职。这次她没有挑“看起来好的公司”,而是选了一个能让她主导项目的小团队。收入少了,但她说:“我第一次觉得,生活在我手里。”
她的故事,让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自胜者强。”真正的强大,从来不是赢了别人,而是赢回自己。
我们都想过一个“我说了算”的人生,但很多人误解了“算”的含义。它不是掌控一切,而是让每一个决定都有你的影子。你可以听别人意见,可以顺从现实,但那最后的决定——必须来自“我愿意”。
当你开始对每个“我愿意”负责,你的人生才真正属于你。
生活不是别人递给你的问卷,而是你亲手写的答卷。
写错可以改,改完继续写。关键是,那支笔在你手里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