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内卷化”时代,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?
2025-10-17
凌晨两点,北京东三环的写字楼里,还亮着几盏灯。
外卖小哥推开玻璃门,轻声喊了句:“美团,外卖!”
没人回应。会议室的玻璃窗后,五个年轻人正围着投影屏,神情紧绷。
PPT翻页的声音“嗒”地一响,气氛被划得更细。
这是他们加班的第十六个夜晚。
他们都知道,那个竞品团队也在隔壁大厦通宵。
有时候,拼命的样子并不是热爱,而是恐惧。
怕掉队,怕被替代,怕自己努力的一切毫无意义。
这场景,不止在北京。
在深圳的咖啡馆、杭州的地铁站、成都的创业孵化园、甚至三线城市的小公司里——
每一个亮着屏幕的夜晚,都有人在自我耗尽的边缘挣扎。
我们叫它:内卷。
一种“忙而无功”的勤奋,一种“努力到绝望”的秩序。
人类历史上从没如此努力过,也从没如此疲惫过。
问题是——我们为什么拼尽全力,却依然走不出去?
一位社会学者曾说,内卷是一种“增长被卡死的状态”。
资源有限,竞争无限。所有人都在往里挤,却没人往外看。
你以为自己在往上爬,其实是在原地踏。
但人生真正的跃迁,从来不是挤出来的,而是“换出来的”。
换方向,换思维,换能量的流向。
不是去“更卷”,而是去“破卷”。
我曾采访过一个叫李宸的女孩。
她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,年薪五十万,每天十点下班,周末也要上线盯数据。
有一次,她在公司洗手间对着镜子,看见自己发着光的眼底全是红血丝。
她笑着说:“我在透支未来。”
她做了一个小实验——关掉闹钟。
第二天,她迟到了二十分钟,被上司当众批评。
那天晚上,她没有加班,坐在阳台上看了一场暴雨。
她说:“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自由。”
这个小小的违例,成了她人生的拐点。
后来她离职,开始做自由咨询师。
有人说她勇敢,有人说她逃避。
她笑笑:“我只是换了一种活法。”
她的故事让我想到一个心理学概念——“自我效能感”。
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,人之所以能改变,是因为相信“自己能改变”。
信念先行,才有跃迁的发生。
大多数被卷住的人,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被动地被规则牵着走。
他们忘了:努力的方向,永远比努力的程度更重要。
我曾试过一个“反卷”实验:
那时我每天都写文章,深夜编辑、凌晨修改,打开后台看数据,心跳都能听见。
后来我停了三天。
这三天,我不看数据,只看人。
我去街上观察那些不焦虑的面孔——早餐摊的阿姨、骑三轮的老爷爷、抱娃散步的年轻爸爸。
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:都“活在自己的节奏里”。
我明白了,所谓跃迁,不是跳得更高,而是回到自己的轴心上。
但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奔跑的社会,慢下来其实是需要极大勇气的。
因为你停下的那一刻,别人还在刷KPI、抢流量、升职加薪。
你会害怕,怕错过,怕落后。
可真正的危险,是“忘了自己在干什么”。
美国学者Herbert Simon曾写道:“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。”
我们卷的,不只是工作,还有注意力、关系、欲望。
一个朋友告诉我,她每天刷短视频三小时,看别人结婚、生娃、旅游、买房,情绪起伏不定。
她说:“我以为自己在放松,其实我在被别人的生活吞噬。”
她决定做个小实验——每天只刷十分钟短视频,把剩下的时间写日记。
一个月后,她惊讶地发现,焦虑少了三分之二。
她说:“原来控制注意力,就是控制人生。”
这就是跃迁的第一个动作——从“外卷”到“内醒”。
不是去和别人比产出,而是重新定义输入。
当你开始决定自己关注什么,你就已经在重建自我秩序。
第二个动作,是“破局思维”。
我有个老同学在金融圈做分析师,连续三年拿“优秀员工”,但他越来越焦虑。
他说:“我感觉自己像在仓鼠轮里跑,不敢停,也没方向。”
后来他开始读行为经济学,研究人为什么做无效决策。
半年后,他主动转岗到研究部门,从报表跑到了前沿研究。
他告诉我:“我没离开行业,但我换了思考的维度。”
他的薪水没涨,但生活质量翻倍。
“升维思考”听起来玄,其实是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。
当你问“怎么更快完成任务”时,你在卷;
当你问“这件事值得做吗”时,你在跃迁。
这是思维的转向——从效率到价值。
正如爱因斯坦所说:“无法用制造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。”
真正的跃迁,是重构问题,而不是更拼命地解题。
当然,跃迁不会一帆风顺。
它需要试错,需要返工。
有一次,我决定戒掉“假努力”——每天只做三件真正重要的事。
结果第一天就失败。
我还是忍不住去回复所有消息、改格式、查引用。
但我没有骂自己。
我只是晚上复盘,写下:我为什么控制不住?
第二天,我设了一个计时器,每次只专注25分钟。
一周后,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50%。
失败不是耻辱,停在失败里才是。
心理学家Donald Schön在1983年提出“反思性实践”概念,强调人必须在行动中学习。
反思,不是躺平,而是带着觉察地继续。
这也是人生跃迁的底层逻辑——不怕慢,只怕盲。
我曾问过自己:如果这辈子只能选一件事去卷,我想卷什么?
答案是:卷自己的成长。
别人的成功我模仿不了,但我可以让自己的版本更清晰。
就像树,不和旁边的树比高,而是往属于自己的方向生长。
你或许会说,这听起来太理想了。
但理想并非虚无,它只是给现实一个更高的参照系。
英国经济学家Tim Harford在《适应》中写道:“最优秀的系统,来自不断试错与修正的组合。”
人生也是。
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跃迁,而是一场持续重构的演练。
有次朋友问我:“那你现在不卷了吗?”
我笑着说:“我还是卷,但我选我自己要卷的方向。”
他愣了一下,又笑:“那也挺卷的。”
是啊,只不过那种卷,叫“自驱”。
我喜欢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: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而是可以不干什么。”
在“内卷化”的时代,能做出“不”的人,才是真正的强者。
因为那意味着——你已经学会选择。
前几天,一个读者留言:
“我每天加班,存款却越来越少,怎么办?”
我回复他:“先别想多赚,先想少浪费。”
不是金钱的浪费,而是注意力、精力和方向的浪费。
当你能守住自己的能量边界,跃迁的路径自然会显现。
世界不会因为你焦虑而慢下来,但你可以因为觉醒而快起来。
不是快在节奏,而是快在清醒。
你看得更远的时候,走得就不会慌。
人生的跃迁,从不是一场速度赛,而是一场深度的旅程。
它要求我们在混乱里保有清明,在喧嚣里留一点空白。
当你敢于慢下来、敢于思考、敢于拒绝、敢于重新定义“努力”,
你就已经从卷的世界里,跳到了自己的维度上。
真正的跃迁,不是爬上更高的梯子,而是换一面墙去靠。
你不必成为最强的人,但要成为最清醒的人。
因为清醒,才是稀缺的竞争力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