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?摆脱疲劳感的6条建议
2025-10-17

那天是一个极普通的傍晚,风从楼间穿过,卷着餐馆的油烟味与超市门口的烤肠香。她拎着电脑包往家走,脑子空得像刚被掏过。那种空不是清爽的,是钝痛的。像一台跑了一天的电脑,终于卡住了。她站在电梯口,对着自己的倒影发呆,心里蹦出一个念头——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累?

其实,她并不是没睡够。每天八小时整齐划一,咖啡也照喝,饭也照吃。可身体像被细线缠住,越挣扎越紧。工作消息一条条弹出,她点开又关掉;朋友的语音闪着红点,她听了开头,没听完。连刷短视频都提不起兴趣。有人说,这就是“现代人的疲惫”,可真相,远不止如此。

大脑其实有它的节奏。哈佛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,人类平均每天会有超过六千个思绪在脑中闪过。可我们的大脑,并没有被设计来处理这么多“打开的窗口”。每一个“待处理的念头”都像浏览器标签页,一直占着后台资源。于是你以为自己在休息,其实你的大脑,从未停机。

那天晚上,她试着关掉所有屏幕。灯也没开,只听楼下风吹树叶的声音。过了十几分钟,她忽然感到一种久违的寂静。那种寂静,不是外界的,而是脑海里的。她发现,自己已经太久没让思绪“结账”了。每天有太多未完成的对话、任务、计划、甚至未读的消息,像挂单的账目,永远在心里占位。

人类的疲惫,其实很大部分来自“未关闭的回路”。心理学上叫“齐加尼克效应”:未完成的事情,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打扰你。那种“我还没做完”的低频提醒,像背景噪音一样,耗尽注意力。你不是累于工作,而是累于悬挂的思虑。

于是,她决定试一个小实验。

她买了一个笔记本,取名叫“卸载清单”。每天晚上睡前十分钟,把脑子里所有没做完的、没想通的、没回的、没决定的,都写下来。无论多小,写完就合上。第二天再翻。她发现,只做这一件事,就让睡眠变深了。那种“终于有人接手了”的感觉,像替大脑签了一份免责协议。

几天后,她的一个朋友看到了那本笔记本,说:“你这是写工作日志?”她笑了笑:“不是,这是我脑子的垃圾桶。”

很多人以为放松是“什么都不干”,但真正的放松,是“把该关的关掉”。英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·莫拉安曾指出,休息不是逃避任务,而是让认知系统得以重新编排。换句话说,大脑也需要“清场”,才能重新启动。

问题是,我们的生活结构,正在不断地破坏这种“清场机制”。

你可能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。新消息、未读邮件、群通知、算法推送……每一条都像一根线,把你的注意力拉向外部世界。而在这种持续分散的状态下,大脑的“奖励回路”被过度激活,多巴胺分泌飙升。你暂时兴奋,但过后必然坠落。

这是一个典型的“多巴胺陷阱”。一边消耗你的专注,一边让你误以为自己在“充实”。久而久之,神经系统失衡,情绪低落,动力消失,甚至会出现“决策瘫痪”。这也是为什么你明明睡了八个小时,早上醒来还是觉得累。

她开始留意自己的一天。发现疲惫的高峰,总是在“切换”的时候。写报告时被电话打断;开会时想起邮件;写完方案又想起待回复的消息。每一次切换,都是对专注力的一次“拆分”。

于是她决定,做第二个小实验。

那天她在桌前放了一个计时器,设定25分钟。倒计时开始,她只允许自己做一件事。无论是谁发消息,都不回。无论灵感多突然,也不插队。计时器响起后,她才允许自己“切换”。那天的工作,意外地顺畅。

心理学研究称之为“单任务模式”:人类并不擅长并行处理,切换一次任务,平均需要23分钟才能恢复原本专注。这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格洛里亚·马克2008年的研究结论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是被任务累垮的,而是被“切换”累垮的。

她用这个方法坚持了两周。每天都能做完更多的事,也不再那么烦躁。可她也犯过错。第三周,她开始松懈,计时器没开,手机又回到手边。那天下午,她被琐事拖住,一天过去几乎什么都没完成。晚上回家,她在本子上写了一句话:“原来,疲惫是可以自造的。”

那天之后,她为自己定了个新规矩:如果实在无法集中,就去“动一动”。哪怕只是去阳台晒太阳、走到便利店买瓶水。研究表明,阳光可以促进血清素分泌,而血清素正是稳定情绪的关键。她发现,当身体动起来时,脑子反而静了下来。

她还试过另一个方法。

在周末的午后,她关掉手机通知,坐在窗边,用五分钟的时间,随手写下今天最小的一件“成功的小事”。比如“准时起床”“做完早餐”“没加班”。这看似微不足道,但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称之为“微奖励效应”:小成就可以刺激多巴胺,让大脑重新回到正循环。

她慢慢发现,摆脱疲劳,不是靠多睡几小时,也不是靠逃避现实。而是要让大脑重新找到“节奏感”。

那种节奏,不是速度,而是呼吸。

白天的“密”,要配上夜晚的“松”;行动的“实”,要配上思绪的“虚”。人类的能量系统,本就是呼吸式的:紧绷、放松、再紧绷、再放松。只有这样,系统才能持久。

有一次,她和同事去外地出差。对方带着三部手机,不停接电话、回信息。她在一旁看着,忽然想到以前的自己,也曾那样以“忙碌”来掩饰空虚。那一刻,她明白了:有时候,疲惫不是被工作压出来的,而是被“焦虑的想象”喂大的。

有意思的是,她开始在自己的小团队里推广“专注时间”。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一点,任何人都不能打扰任何人。没有会议,没有消息。结果,团队效率反而提升了近一倍。

她笑着说:“原来,不是我们懒,而是我们太碎。”

这件事在公司内部成了一个案例。人力资源部引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数据来解释:碎片化注意力平均每年让企业损失40%的产出。这不是比喻,而是计算出来的。

有同事问她:“你现在不累了吗?”她想了想,说:“不是不累了,而是学会了不白累。”

她开始用一个新习惯检验自己:当我累的时候,我到底是因为付出了,还是因为拖延了?如果是后者,那就关掉一切,哪怕五分钟,也要让自己“回到现在”。

后来,她甚至养成了一个奇怪的小癖好。每天洗碗的时候,不听歌,不思考,只专心洗碗。水流声、泡沫、盘子的触感,都成了某种“心流”的入口。那十分钟,她觉得自己彻底干净。

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专注不是排除外界,而是找到值得沉浸的世界。”

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轻松,工作依旧忙,任务依旧多,但她学会了一件事:疲惫不可避免,但浪费的疲惫可以避免。

有一天,她去见一个老朋友。那人是做心理咨询的,听完她的故事,笑着说:“你知道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吗?你从‘被消耗’变成了‘有选择地输出’。”

她愣了几秒,点点头。

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觉悟就温柔一点,但你的觉悟,会让疲惫有了出口。

那天回家的路上,天色微蓝,街灯还没亮。她突然想到一句话:“不是时间让人疲惫,而是没想清楚要留什么。”

她停下脚步,看着路边的花摊,买了一枝白玫瑰。那一刻,她突然觉得,疲惫也没那么可怕了。

因为在能量耗尽之前,她终于学会了给自己“充电”。

她对自己说:人不是要逃离疲惫,而是学会与疲惫共处。

疲惫提醒你该停下,焦虑提醒你该放手,空白提醒你该重启。

人生从来不是无疲惫的,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“关机重启”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