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王健林和许家印的事,只能说这么多了
2025-10-17

那天傍晚,南方的天色像被谁打翻了墨汁,一层一层沉下去。新闻在屏幕上滚动着,背景音乐是财经频道惯有的冷调电子音。有人在群里转了一张照片,说王健林又出现了,穿黑西装,站在万达广场的落地灯下,神情淡定,旁边的logo却比当年暗淡了些。有人回了句:许家印呢?没人再说话。屏幕亮光闪烁之间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万物膨胀的年代。那时的他们,站在财富的顶端,看似能触到天空,脚下却踩着流沙。所有故事的开始,都在那种“还以为一切刚刚开始”的时候。

那年春天,北京刚落完最后一场雪,鲁豫带着摄制组去了万达总部。她没想到,这次采访会变成王健林最想抹掉的一段记录。镜头里,他笑着说出那句后来被无数次引用的“先定一个小目标,比如赚一个亿”。那一刻的他,眉宇间有着罕见的轻松,仿佛财富只是生活的副产品。可镜头外的人没看到的是,那天拍摄结束后,他一个人坐在会议室里,看着窗外的夜色,手指敲着桌面,节奏快得像鼓点。他其实早知道,速度这件事,一旦太快,就再也刹不住。

三个月后,《福布斯》公布榜单,他以1700亿登上华人首富。公司正在扩张,酒店、体育、电商、文化产业,全线铺开。那时他喜欢一句话:“不要盯着一棵树,要种一片森林。”员工把这句话做成了标语,挂在大堂的墙上。后来这面墙被拆掉,字被装箱,没人知道去了哪里。有人说,他后来再也不提“森林”这个词。因为当年那片森林,长得太快,最后像热带雨林一样,潮湿、密集、无法呼吸。

而另一头,南方的阳光更刺眼。2013年许家印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那张奔跑照,被媒体反复放大。那一条爱马仕腰带成为全民谈资。有人讥讽他炫富,有人笑他张扬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他穿那条皮带并非为了炫耀,而是出于某种仪式感。那是“H”,恒大的首字母。那时的许家印,几乎把“恒大”两个字烙进了生活的每一处,从矿泉水到人寿保险,从足球到新能源汽车。他相信品牌能抵御一切风险,也相信“恒”是可以人为造就的永恒。

只是,永恒这两个字,在商业世界里最经不起考验。

一位跟随恒大多年的老员工回忆说,老板从不谈哲学,只谈行动。他爱用手比划,指着桌上的文件,说:“这不够快。”那是他的口头禅。恒大的逻辑很简单:快拿地、快建楼、快回款、快扩张。速度是武器,也是毒药。2017年,恒大以457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位居全国第一。那年他登上了福布斯榜首,身价2900亿。他说那只是数字。但第二年,当金融风暴袭来,资金像潮水一样退去,他才意识到,有时候数字也会咬人。

王健林比他更早感受过那种疼。2003年,沈阳的一个商业项目彻底亏空。商户起诉,舆论汹涌。有人建议他关门走人,他沉默了几分钟,突然说:“炸了吧。”那一刻,全场没人敢动。他真的让人拆掉了那栋楼,赔偿、重建,花了16个亿。他说:“做错就认。”那是一次惨烈的返工,也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救。后来他常说,商业地产不是种树,而是造林。可没人问过他,那些被炸掉的楼,算不算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。

许家印也有自己的“炸楼时刻”。2012年,恒大差点破产。现金流断裂,股价暴跌。那时他坐在办公室,桌上摊着几份融资报告。助手进来,小声说香港那边的郑裕彤愿意见他。他点点头。几天后,他飞到香港,见到了这位老派富豪。郑裕彤不会普通话,他们靠扑克牌沟通。许家印打锄大地,郑裕彤笑着说:“你打得比王石还狠。”许家印回了一句:“我没退路。”那句“没退路”,其实是他所有决策的注脚。那天夜里,他在中环的酒店阳台抽烟,风很大,火星吹得零零散散。后来,他写在笔记本上:穷的时候,是风推着我走;富的时候,是风刮着我走。

有人说,王健林的强,是来自体制的纪律;许家印的狠,是来自草根的饥饿。其实两人骨子里有一种相似的倔强:不服输。王健林喜欢当众拍桌子,说“干就干,不干滚”;许家印喜欢盯着人看,说“你行不行,不行就换人”。他们都懂激励,也懂控制。他们的公司都像军营,层级分明,指令清晰,容不得犹豫。只是时间久了,组织里的空气开始变稠,信息传递变形,真话越来越少,掌声越来越多。

在2016年的一次万达年会上,王健林请来了美国AMC院线的CEO。那位金发的老外笑容礼貌,却看得出拘谨。会后王健林亲自送他上车,说:“奖金支票公司给你了吗?”对方愣了愣:“给过了。”王健林挥手:“再给一张不行吗?”那是王健林式的慷慨,掺杂着一点自信,一点孤独。他以为能用金钱修补裂缝,可裂缝早已在体系里蔓延。

而在恒大内部,许家印用另一种方式维系秩序。他的电话,三声之内必须接。他的会议,迟到一分钟视为不敬。他会在全员大会上拍桌子,也会在年底聚会上亲自敬酒。有人见过他骂人骂到声音嘶哑,也见过他凌晨两点还在签批文件。那是一种极致的掌控欲,也是一种无法放手的焦虑。

2019年,他开始谈新能源车。他说:“这次不一样。”但那时的恒大,资金链早已绷紧。有人劝他收缩战线,他没理会,只说:“我们要再造一个恒大。”他喜欢“造”这个词,像个习惯拼命的赌徒。后来,员工之间流传一句话:“老板看到风口,不管有没有伞,都会往前冲。”

其实,他早就知道那风有多冷。

有一次内部会议上,他突然停顿了几秒,说:“我们是不是太快了?”那是罕见的犹疑。台下没人敢应声。会后他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灰白的天,说:“我们得慢一点。”但第二天,文件照旧下发,会议照常召开,速度没有减半分。那句“慢一点”,像一阵风,吹过就散。

这一代创业者,都相信速度能抵御风险,都习惯在崩塌前继续加速。王健林说“企业家就像走钢丝的人,不能停”;许家印说“能受多大罪,就能成多大事”。他们把命运押在一句信条上,却忽略了信条本身也会过期。

2020年,疫情让影院歇业,万达的现金流骤降。有人建议裁员,他摇头:“不能裁,士气不能散。”他知道,那是最后的尊严。那天他走进空荡的万达广场,自动扶梯静止,灯光半暗。他低头看着自己鞋上的灰,突然想起年轻时的自己,那个拿着报告书挨个敲行长办公室的王健林。那时他求贷款,如今他求稳。命运真是个幽默的编剧。

同一时间,恒大的总部大楼灯火通明。财务部正在加班核对报表,谁都知道资金链紧得出奇。有人建议申请延期,有人说要卖项目。许家印坐在会议桌那端,面色冷静。他突然笑了下,说:“人家说我们缺钱,我看他们更缺勇气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当作新闻标题,传遍了全网。可没人知道,那天夜里他回到家,喝了半瓶红酒,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到凌晨。他一直没睡。

后来他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一句老话:“树大招风。”他说:“风能吹走树叶,也能带来雨。”那是他罕见的诗意时刻。只是那场雨,终究没能落在恒大的屋顶。

一位经济学者曾在报告中写道:“中国房地产过去三十年的繁荣,是一场杠杆的盛宴。”那份报告后来被无数媒体引用,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,冷冰冰的。可对当事人而言,盛宴的终止不是数据,而是那一刻的沉默。2017年,王健林宣布“轻资产化”,将文旅项目、酒店一并出售。那天签约现场,气氛诡异,有人笑,有人哭。他签完字,把笔递给身边的助理,轻声说:“别拍照。”

那一刻,他知道时代换了。

有人问他后悔吗?他说:“不后悔。”又顿了顿,“只是有点早。”

那是他最诚实的一句话。

王健林有个习惯,喜欢在出差的车上写诗。2019年,他写下四句:“商战经年财富雄,向来万事皆成空。唯有余生管行善,一片净土十世功。”那是他给自己的墓志铭式句子。许家印也写过笔记,封面印着“恒大汽车战略”,第一页只写了六个字:“买、合、圈、大、好、快。”一个出世,一个入世,一个诗,一个账。

他们曾在一个晚宴上碰过面。那天灯光暧昧,背景音乐是老港乐。两人都喝了酒。有人听到王健林说:“家印啊,慢点没坏处。”许家印笑笑:“你也慢了,就别劝我了。”那笑声里有疲惫,也有倔强。没人知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并肩出现在公众视野。

再后来,一个退了媒体,一个陷入债务。

有评论说,他们像两条河,一条向海,一条入地。其实不然,他们都只是流向了自己的宿命。

王健林的故事告诉人们,控制是幻觉,舍弃才是智慧;许家印的故事告诉人们,野心是燃料,也可能是烈火。

当年他们都曾代表“中国速度”,如今却成了“中国节奏”的注脚。

有记者在采访结尾问王健林:“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他想了想,说:“知道什么时候停。”那天采访没播出。

而许家印曾对年轻高管说过一句:“要么赢,要么重来。”那场会议的录音,也没留下来。

世间所有的力量都在推着他们往前走,而他们都没来得及停下来想一想,风从哪里来,又要吹到哪去。

也许有一天,当我们再回看那个时代,会发现它的主角并不是财富,而是速度——那种让人既兴奋又恐惧的速度。

命运的代价,从来不是跌落,而是再也回不到当初那种相信努力就能改变一切的单纯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