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面对低谷时的心态,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
2025-10-17

凌晨三点,北京东四环的天还没亮,一个女孩在公司茶水间泡着速溶咖啡,眼圈红得像没卸完妆。她刚被通知项目延期,半年努力付诸东流。那一刻,她对着窗外的黑夜小声说:“我真的尽力了,为什么还不行?”那句话在空荡的办公室里回荡,像一场被自己听懂的审判。其实,她不是没尽力,而是没准备好接受“低谷”这个词。很多人都是这样。人生的低谷,来得没有通知,也走得不讲道理。

有人说,低谷是命运开的玩笑;也有人说,那是成长的必修课。但真正在谷底的人,不会去想这些形而上的话。他们只会在凌晨醒来的一瞬间,问自己:“要不要再坚持一下?”

其实,面对低谷的那一刻,决定的不是你的运气,而是你的心态。

我认识一个创业者,叫林涛。三年前,他的公司拿到第一轮融资,风光得像电视剧。可去年,资本寒冬,投资人撤资,公司现金流断裂。他整整三天没睡,员工在群里问:“老板,我们下个月工资还有吗?”他没有回。第四天早上,他把所有人叫到会议室,说:“我来扛。”那天他的声音有点哑,但眼神特别亮。他卖掉了车,停掉了办公室租金,把团队搬到自己家客厅里继续干。

半年后,公司死里逃生,靠新项目活了下来。有人问他:“你当时怎么没放弃?”他说:“放弃不是勇气,是心态坍塌。”

那句话我记了下来。后来我在演讲时常引用:“人生低谷不是你掉下去了,而是你不再往上看了。”

低谷其实是一面镜子。照出的不是运气,而是态度。

你可以抱怨、可以逃避、可以自我麻醉,但低谷不会因为你的情绪停止下坠。就像股市崩盘时,你哭再多,曲线也不会因为你而反弹。唯一能让它抬头的,是你自己重新入场。

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认知重构”,意思是把事情换个角度看。有人在谷底只看到泥泞,有人却看到能重新塑形的机会。

有一次,我在上海做培训,一个学员在课后跟我说,他刚被公司裁掉,心情很差。我让他做个小实验:把过去三年他做过的所有项目、方案、会议纪要全部打印出来,分成三类——“能复用的”、“能转化为产品的”、“纯经验”。他照做了。一个月后,他拿着这些资料,自己开了一家咨询小公司。第一笔客户,就是以前的竞争对手。

他说:“以前我觉得被裁是失败,现在觉得那是重新定义自己的起点。”

那就是心态的力量。

我们以为低谷是打击,其实它更像一次筛选。它筛掉那些只想“顺风顺水”的人,只留下愿意用痛苦换成长的人。

曾国藩在一封家书里写过:“凡人不可躁进,须从低处起,从艰难处磨。”他自己也不是天赋异禀,几次科举落榜,被贬、被诋毁,但每次都稳稳站着。他说:“守得云开见月明,不是等天晴,而是自己撑伞。”

后来我去长沙参观他的祠堂,看到墙上那句对联——“身处逆境常思奋起,临危不乱方显英雄。”那一刻我突然理解,所谓“成大事者”,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摔倒,而是因为他们摔得不慌。

低谷期最考验的,其实是“当下不杂”的能力。

我有个同事叫小顾。去年她被调去一个没人愿意接的部门,项目积压、团队混乱,连打印机都坏了三个月没人修。她刚去的时候天天想辞职,但她决定先把打印机修好。第二天,她真买了个新的。接着她重新整理文件、优化表格、补完每一个会议记录。别人笑她太较真,她只笑笑:“我不想让自己烂着。”

三个月后,那个部门成了公司最整齐的部门。年终评优时,她被升了一级。老板在会上说:“她让我看到什么叫‘人在低谷,也能站直’。”

有时候,低谷不是考你能不能扛,而是考你能不能不乱。

当下不杂,就是不让自己被杂念牵着走。倒霉可以,混乱不行。

我见过很多人,明明掉进泥坑,还要在里面打滚。嘴上说要改变,身体却在拖延。他们不是输给困难,而是输给自己的反应。

有人说,低谷期要多想想未来。其实更重要的,是先稳住当下。把手里的小事做好,把眼前的局面收拾干净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事实。

哈佛大学有个心理学研究指出,当人陷入焦虑与低迷时,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可控的小秩序,比如整理、运动、规律作息,会让情绪恢复速度提高40%。因为你在无序中创造秩序,大脑就会相信:我还有能力掌控生活。

所以,当生活乱作一团时,你可以从最简单的事开始——整理桌面、写待办、修理坏掉的东西。这是一个小实验,简单、可逆,但有效。

那是把“低谷”拉回手心的第一步。

当然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想通。

我有一段时间也陷入过混乱。创业失败、债务压力、朋友离开,我整整半年没写一个字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,就是刷新闻逃避现实。有一天夜里,我在地铁末班车上,看到墙上的广告:斯多葛哲学讲“控制二分法”。意思是,人生的痛苦,往往来自于我们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。

那晚我回家后做了件事:在纸上写下两栏,一边写“能控制的”,一边写“不能控制的”。能控制的只有五条——作息、饮食、写作、沟通、锻炼。其他几十条全被划掉。第二天起,我只做那五件事。两个月后,我的状态彻底变了。

那不是灵感,而是重建。

很多人问我:“你是怎么走出低谷的?”我说:“没走出,只是学会了住进去。”

所谓“住进去”,是承认它存在。你不用强行乐观,也别急着逃跑。低谷不是敌人,它是你的训练场。

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研究“成长型思维”时发现,一个人对失败的反应,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。把低谷看成“机会”的人,成功率是悲观者的三倍。因为他们不会浪费能量在抱怨上,而是把每次跌倒都当成一次练级。

就像打游戏,低谷不是结局,而是升级的副本。

有一次我在厦门演讲,一个年轻男生问我:“我现在被公司裁了,没钱、没信心,怎么办?”我看着他说:“先去跑步。”他愣住了。我补了一句:“先让自己有一点点气力,再谈未来。”

三个月后他给我发消息,说他跑了九十天,瘦了十五斤,重新找到工作。他说:“我以为我走出低谷是靠努力,其实是靠重新相信自己。”

那句话我记到笔记本上——“信心,是低谷里最贵的东西。”

是的,你要先让自己相信,再让世界相信。

生活不是电影,不会有人在你最低谷时递来热咖啡。你得学会自己烧水。

有人说,低谷像冬天。树叶落光,看似荒凉,其实树根正在吸收营养。等春天来了,它会重新发芽。你看不到的那部分,恰恰是生长的本质。

我们都在不同的低谷里挣扎。有的短,有的长。但只要心态没垮,低谷就输不了你。

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老教授,我们聊到“心态”。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极深:“人不是被摔倒打败的,而是被摔倒后那一口气打败的。”

那口气,叫心态。

所以,无论你身在怎样的低谷,请记得三件事。先稳,再磨,后顺。稳住当下,不被乱象裹挟;在事上磨炼,不浪费一次困难;随遇而安,把握你能掌控的。

人生的海浪不会停,风暴也不会少。你能做的,只是学会在风浪里换气。

有人说,低谷是上天藏起来的祝福。你熬过的每一个夜,都会在未来变成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