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5岁后最可怕的事,就是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
2025-10-17

凌晨两点,地铁最后一班车刚驶出国贸站。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靠在车门边,手里还拎着电脑包,屏幕亮着简历页面。他的脸藏在昏黄灯光里,眼神却比车厢还空。他今年三十六岁,刚从公司离职。他说,是“被优化”。说完那两个字,他笑了笑,像在笑别人,又像在笑自己。

那一刻,他忽然意识到,自己从一个“被需要的人”,变成了“被挑选的人”。

这,就是很多人三十五岁以后的职场真相。

当你不再稀缺,就成了奢侈品。

我们常以为,职场的安全感来自努力,其实努力只是门票,真正让人焦虑的,是在变老这件事上,我们没有第二方案。

我认识一个做市场的朋友,叫陈晨。她在一家外企干了十二年,从专员做到总监。去年裁员,她被列入名单。她去找人力争取,对方语气很温和:“不是你不好,是现在太贵了。”那一刻,她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“贵”,不是夸人,而是拒绝的另一种礼貌。

职场里,最怕的不是被嫌弃无能,而是被嫌弃“不划算”。

你以为三十五岁是黄金年龄,经验多、人脉广、判断准。但公司想的不是“你值不值钱”,而是“我能不能少花钱办同样的事”。

经济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边际效用递减”。放在职场上就是:你的经验越多,除非能创造新的价值,否则你的边际回报会越来越低。

你以为自己在升值,其实在贬值。

我后来问陈晨,现在打算怎么办?她苦笑着说:“先休息一阵。”可我知道,这“休息”,多半是一种没底气的体面。

有人说,三十五岁以后的人在职场上不吃香,是因为年轻人便宜。其实更深层的原因,是“老”被误解了。

老,不该只是岁数的增加,而该是能力的复利。

问题是,很多人只是把时间熬成了年纪,没有熬成经验。

我在创业时面试过上百份简历,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开口就是“我以前带过团队”“我做过总监”,但我问一句:“能不能举个具体案例?”很多人答不上来。那一刻我明白,头衔是过去的光环,能力才是现在的通行证。
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——把十个不同年龄段的简历去掉年龄,只留经历和成果,交给另一位HR打分。结果,九份被选中的都是写了具体业绩和成果的数据化简历,比如“负责项目A增长230%”“带领团队完成500万销售额”。那份三十六岁的简历,因为写的是“多年经验、擅长协调”,排在了最后。

这不是年龄问题,是稀缺性问题。

时代的残酷在于,它不歧视谁,但它也不哄谁。

有一次我去演讲,一个女生问我:“粥老师,我都三十五了,还能转行吗?”我反问她:“你转的是方向,还是心态?”她愣住了。

很多人不是输在不会,而是输在“不学了”。

我认识另一个朋友,叫阿杰,原来是传统广告公司客户总监,三十七岁那年,公司大裁员。他没有怨天尤人,花了三个月学短视频剪辑和脚本写作。那时短视频刚起步,他熬夜拍,反复调光,连配乐都自己选。半年后,他开了自己的账号,如今粉丝四十万。

他说:“我不是转行,我是跟着行业迭代。”

那就是区别。

你看,时代不会等人,但它也不拦人。关键是你敢不敢跑。

职场中年人的尴尬,是既不愿向下重新学,也不敢向上承担风险。想留在舒适区,却被现实拖出局。
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“返工”:一个原本做运营的老员工,拒绝学习新工具,说那是年轻人玩的;一个做HR的老同事,面对AI面试系统,第一反应是排斥;还有一个写文案的中层,坚持只写图文,不肯尝试短视频。

半年后,他们都成了“可替代的”。

这不是失败,而是惯性。

要摆脱“奢侈品”命运,最简单的方式,是动起来。

哪怕是一点点。

我曾在书里看到一个方法,叫“5分钟行动法”。当你想做一件事又拖延时,先去做5分钟。只要启动,大脑就会进入执行模式。那天我推荐陈晨试试看。她说,那我每天花5分钟更新简历。结果一周后,她开始系统复盘自己的项目,再过一个月,她已经能自信地用数据讲述成果。

那一刻我发现,走出焦虑的第一步,不是改变命运,而是改变惯性。

很多人把35岁看成分界线,其实那只是人生的一道“中场哨”。关键不在年龄,而在状态。

我认识一位律师,毕业十年后决定考心理咨询师。她说:“法律让我懂人性的一面,心理让我懂人性的另一面。”现在她做企业合规与心理辅导双领域咨询,比以前更忙,也更值钱。

她的秘诀很简单:保持学习,让旧经验长出新用途。

那才是反贬值的真正方式。

哈佛商业评论有份研究显示,随着AI、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普及,未来十年,40岁以上的职场人如果每年保持至少两次系统学习,其职场寿命平均可延长12.5年。那意味着,持续学习就是最好的抗老剂。

当然,学习不是去听几个课、拿几个证,而是用新的方式重新理解自己的工作。

比如你做销售,不只是卖产品,而是理解客户的心理路径;你做设计,不只是画图,而是解决商业问题;你做内容,不只是追热点,而是建立长期的表达体系。

这叫“积累性工作”。

我做内容十年了,越写越发现,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作品多,而是积累能复利。写作、思考、表达、复盘,这些都是复利型技能。你越做越容易,越积越值钱。

很多人嫌慢,但慢,才是唯一能留下来的速度。

你搬一块砖,今天和明天都一样;你打磨一项技能,今天比昨天稳一点,未来就会不一样。

我曾在北京见过一个出租车司机,四十多岁,英语流利。我好奇问他怎么学的,他说:“我拉外国人,听不懂他们聊天,后来下载了App每天学十分钟,三年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神里有种平静的光。我忽然想,那就是不贬值的样子。

不是职位,不是学历,是自我更新的能力。

很多人说,三十五岁后没机会了,其实机会一直在,只是藏在努力的后面。

在AI生成内容爆发的这一年,我也逼着自己学了新东西。刚开始很痛苦,提示词写不顺、输出混乱,我几乎想放弃。后来我发现问题出在自己——我还在用旧逻辑想新工具。那天我删掉所有老资料,重学一遍。从语义设计到结构思维,我重新建立体系。两个月后,我用AI完成了第一个内容策划案。

那是我的“失败返工”,但正是这次返工,让我重新认识自己。

每个中年人都该有这样一次返工。不是为了追潮流,而是为了留在牌桌上。

时代是个筛子,不更新就被筛掉。

很多人问,三十五岁后最怕的是什么?不是没钱,不是没机会,而是被动。

你变成了那个在橱窗里“好看但不好用”的奢侈品。别人看你一眼,觉得你值钱,但不会买你。

你在职场的地位,取决于你的可替代性。越独特,越稳;越泛滥,越危。

所以,不要做那种“精致但无用”的人。不要总说“我以前怎样”,而要证明“我现在依然能”。

你的经验,不该是故事,而该是工具。

三十五岁以后,你要学会让自己变得“便宜但值钱”——能被用、能落地、能创造效益。

有句话我很喜欢:“人最大的财富,不是过去的光环,而是当下的战斗力。”

这句话应该写在每个三十五岁以后的人桌上。

你得承认,时代不属于你,但你依然可以属于自己。

就像那天地铁上的那个男人,后来我又见到他。他换了新工作,在一家小公司做运营顾问。他说:“我现在不追头衔了,只想做事。”那一刻他笑得比那晚更轻松。

我问他,现在还怕低谷吗?

他说:“怕啊,但我知道,怕也没用。”

这话很普通,却是他用低谷换来的清醒。

是啊,三十五岁以后,最可怕的不是你贵,而是你开始被定价。

而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