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学不会精力管理,你注定混得很差
2025-10-17

夜里两点,我在窗边盯着手机屏幕。那条消息像针扎在心底:某家公司因成本厌倦了他,通知他降薪五成。他看了一秒钟,长出一口气,发了个“好吧”。他是三十七岁。这个年纪,他觉得自己还能靠拼搏翻身,却突然发现,自己像一件“可有可无”的商品。

职场不是拍卖场,但你经常被标价。你若精力管理不行,就相当于商品过期。有的人三十岁还打折卖;有的人四十岁才配得上价值。

曾有人做过统计:在欧美国家,职场人如果五年内没有持续学习,两年后被裁员的概率要高出50%。这个数据在中国也非常现实。那些在行业里保持高度可用性的人,不是因为老资格,而是因为精力管得好。

在公司里,我们最常听到一句话是“能不能全力以赴”。可我反问你:如果精力耗尽,你还能“全力以赴”吗?

那年秋天,我去苏州给一家传统制造业做转型咨询。企业老板是中年人,面对员工抱怨做不动、效率低下,他说:“我不信世道变了,人变了就变穷了。”我错乱地发现,他不是不懂时代,而是他根本不具备调配自己精力的能力。

接下来,我让他和一个年轻主管做一个实验:工作时间段控制一致,两人都做用户研究报告。他们第一周同量输出。第二周,我让他们加上“定时5分钟休息”“每小时拉伸”“午睡20分钟”等措施。结果那周,年轻主管效率提高20%,他那个中年老板却熬得头晕眼花,还出错几次。那一夜,他在停车场呆了一会儿,肚子疼得厉害。他忽然明白,自己不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,而是身体与精力不支持他做那样的事情。

很多人以为“健康”和“精力”是中年才能撞上的问题,却忘了它们其实从年轻时就开始积累。你熬夜三年、过度用脑、情绪泛滥,三十五岁之后会以高利率“还债”。

精力不够会压缩你可支配的时间,而这恰恰是你打磨技能、学习新工具的窗口。你一旦在这个阶段放弃,就是和未来的你撕裂。

有位科研人员叫李文,他在三十一岁那年,申请国家青年基金失败。别人都说他可惜,他说那年是他精力管理的拐点。他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作、练琴、冥想轮流进行;他规定晚上十一点前手机关机;他规定周末一定要做户外运动。三年后,他的学术成果量翻倍,成为领域里被引用最多的青年学者。他后来在演讲中说:那一次失败,是上天给我重启系统的机会。

那样的重启,是你给自己的重启,不是别人施舍给你。

精力有几种类型:身体精力、认知精力、情绪精力、意志精力。你一天的能量是有限的,你不可能把每条线都打满。问题在于你分配不好,你把认知精力、意志精力都用在了杂事上,最后留给大事的空白几乎为零。

在硅谷有个调查显示:高效人士一天用在“核心工作”的时间只占总工作时间的25%到30%。其他时间在沟通、会议、琐事里被耗散掉。可很多人明明觉得自己忙翻了,回头一看,真正的核心产出几乎挂零。

我在一个初创团队里辅导过项目。他们团队里有一人叫阿婷,她是那种一天跑五个会议、向四五个老板复盘、对接十个渠道的类型。我让她试一项小实验:将一整天的所有事情分类,用 ABCD 级别标注,A 是产出最高的那几件事,D 是几乎可以不做的事。她照做。原本一天做了二十五件事,最后 A 级别只有两件。接着我让她把 B、C、D 的事情给同事或工具分担。那天她回家,说她头一次感受到“空白”的力量。第二天,她的 A 级别产出翻倍。

那就是边界管理,不是加码,而是减码。但很多人不敢减,因为他们总以为自己还要担。这正是失控的开端。

我的一个同学叫程峰,他曾在三十三岁那年熬出腰椎问题。那年公司给他布置重度出差任务,他接下了五个项目,每天早出晚归。那年冬天,他突然断章取义地在机场晕倒。医院检查报告写着:“慢性劳损、神经压迫”。他住院一个月。病床边他翻着笔记本,写下了一句话:“我拼掉了未来的身体,也失去了思考的入口。”出来后,他辞去管理岗位,转为专业岗位,固定工作量但留出写作、健身、陪伴时间。几年后,他成了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技术顾问。有人问他舍得吗?他说:“我曾不敢舍得,但更不敢毁掉自己。”

责任与解释的现场也发生过很多次。一个项目失败,老板和甲方互相扯皮,团队成员都成替罪羊。后来我在复盘会上直指那场失败的根本:团队精力被打散、任务切换频繁、没有核心时间块。有人说:“这个问题太复杂,我没办法。”我说:“是你没办法,不是问题没办法。”那一刻,项目经理站起来说:“我负责,因为我是这个项目负责人。”那句话得到了全场认可。责任被认领,解释有落脚点。那次项目做得比预期好。

那晚散会后,经理发给我一条微信:“我第一次敢把失败扛下来,也第一次知道精力管理比方案重要。”

很多人在谈管理、谈工具、谈方法,却忽略最基础的那条线——你的精力有没有支撑你去做这些方法。

有时候你觉得加班能换产出,却不知道你一小时的晚睡换来的产出,可能远低于你白天疲惫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损失。人最怕懒在痛点以外,你以为的损耗都是小事,事实上它们合起来才足以推倒你。

那年我自己也撞墙。写了一篇稿子,熬通宵两次都不满意,重写又一次,连续七个晚上。我头晕眼花,手指颤抖。第八天我宣布停笔,让自己休息三天。休整期间我阅读、散步、睡觉。第四天起床,我有了新思路,稿子迅速成形。那次我写了五千字用词打磨了十次。这是一次失败返工的例证。它告诉我:当你追求极致,停顿也可能是一个动作。

外部证据总有力量。在《精力管理》这本书里,作者提到一项实验:某公司让员工每小时站立 5 分钟、一日三次伸展,结果六个月后,该公司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约 12%。这是因为身体运动能改善血液流动、减缓脑疲劳。来看,这不是玄学,而是有数据支撑的管理策略。

精力管理不是“养生”,而是生产力的根基。你若把精力管理当边角料,职场竞争里你就是失去基础盘。

我常在演讲里说一个话:“当你管理好了自己,你才管理得动别人。”那些能主管得住团队的人,首先是能管得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。

很多人到了三十六、三十七岁,开始焦虑养生、补觉、做身体检查,却不考虑一个问题:你这些年,是不是用累坏了你自己?

精力管理的本质是让你有能力选择,而不是被动挨饿挨打。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有一条备用轨道,而不是所有好合同全靠你硬扛。

若你还在为了赶一个 deadline 而牺牲睡眠,那你不是敬业,而是在赌命。

若你还在觉得“等忙完就好好休息”,那你可能等不到那天。

如果你始终觉得“自己不够拼”,先别把拼命当标签。你可能被“拼命”绑架了。

把你的精力当资产去配置,而不是消耗品去挥霍。

那样你才不会被岁月算计。

三十岁以后,不是你变老了,而是你变得不够可用。

学不会精力管理,你注定混得很差。

愿你成为那种,即便年岁长了,也依然能被邀请、能被信任、有持续产出的那种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