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说上班是最好的商业模式?
2025-10-17

那天,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,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。他说:“我撑不下去了,准备关店。”那家咖啡馆是他从大学毕业后开的第一家店,也是他梦想的起点。他曾说:“我要靠自己的手,把这家小店做成城市的角落温度。”但三年后,房租涨了三次,员工走了两拨,疫情一波接一波,他最后一次更新朋友圈写的是——“咖啡还香,只是我没力气了。”

那天我关掉手机,在办公室发呆了很久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一个现实:在今天的世界里,创业这件事,浪漫是浪漫的,但理智上,大多数人注定要输。

别误会,我并不是劝人不要做梦。只是很多梦,成本太高。你以为是在创造未来,其实是在为别人的体系做试验品。

在商业世界里,有个残酷的数据。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3年的报告,新创企业五年内的存活率不到45%,十年内只剩25%。换句话说,十个人创业,八个人连本都回不来。这个比例在中国更低,因为市场更新更快,房租、人力、供应链都在吃掉利润。

可最讽刺的是,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越多人冲出去创业,仿佛不创业就等于没活过。朋友圈里有人开花店,有人做视频号,有人卖茶具卖手作。大家都在赌一件事——能不能在别人倒下前自己先赚到。可多数人忘了问一句:凭什么你能赢?

我曾陪一个创业者朋友喝酒,他举着酒杯说:“如果能撑过今年,我就能活下来。”我笑着问他:“你知道活下来是什么意思吗?”他说:“就是不死啊。”我说:“不,活下来,不代表你赚到钱,只代表你还有现金流。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,说:“那我大概连活着都算不上。”

你以为创业难,是市场问题,其实是模式问题。

很多生意从起点就注定是死路。比如你开一家餐馆,三年装修一次,成本吞掉利润;你做制造业,赚的钱还没买完新机器就被折旧吃光;你搞网店,刚起势时别人就能复制;你抓住了“风口”,但风比你还短命。

这些问题,看似不同,本质一样——现金流不稳定。你赚的钱不是自己的,要么在货架上,要么在客户账上,要么在未来的希望里。

我有一个习惯,遇到想创业的人,我都会让他做一个小实验:把你想做的生意画成现金流图。别算利润,只算钱什么时候进、什么时候出。十个人里有九个算到第三步就发现自己根本没命活到盈利那天。

而那剩下的一个,最后也往往被“追加投资”拖垮。

我不是危言耸听。很多创业的死,不是死在亏损,而是死在现金流断裂。利润可以等,现金流不行。正如商业评论家杰弗里·摩尔说的:“企业真正的死亡,不是没利润,而是没呼吸。”现金流,就是呼吸。

那有没有不需要承担巨大风险,又能稳定赚钱的模式?有,而且就在我们眼前——上班。

听起来很俗,对吧?但你仔细想,上班,才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商业模式。

想想看,所有创业者都在拼命追求的三件事:稳定现金流、可控风险、轻资产运营。而上班,全具备。

你早上打卡,不需要提前租办公室、不用买设备、不用垫货款。你每天都能拿到“现金流”,固定工资像滴灌一样,不断地流进账户。你唯一的成本,是时间和通勤。

很多人会反驳:“上班哪是商业模式?那是打工!”可你真算账就知道,打工的投入产出比,完胜90%的创业者。

我有个朋友,去年开奶茶店失败,赔了二十多万。后来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,年终奖拿了三十万。他喝着自己以前卖的奶茶说:“原来上班才是最稳的生意。”

上班,不需要你不断加码投入。一次性学习的成本,换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。它的风险小到极致,因为你永远不会在一个月内被市场淘汰,只会在几年后被算法或技术替代——那是另一个层级的游戏。

而且,上班不是没有竞争壁垒。你的经验、你的声誉、你的专业能力,都是别人拿不走的资产。那是看不见的壁垒。

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被公司剥削的,其实公司才是被你反向利用的——你用它的资源、品牌、人脉、培训、系统,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值钱的个体。你在吸取它的现金流,同时搭建自己的无形资产池。

我曾在一家公司见过一个女同事,她在市场部工作,每天做活动方案、跑客户。别人下班打卡,她下班整理当天的数据写成行业分析,半年后发到知乎上,成了小有名气的营销号。后来她离职创业,第一单就是原公司客户主动找上门。她笑着说:“上班不是浪费时间,是在用别人的平台练自己的肌肉。”

这就是我想说的——上班的正确姿势,不是把它当终点,而是当跳板。

你可以用“上班的现金流”,去孵化“自己的复利”。

想做内容?上班的素材和洞察是最好的创作源泉。
想做投资?工资是最稳定的本金积累渠道。
想做个人品牌?公司的项目、客户、资源,都是练兵场。

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员工,而在于你能不能在体系内活出“自己的杠杆”。

当然,也有人会问:那我不创业,还能实现财务自由吗?

可以,只是路径更长。上班本身是“单利模式”——你付出多少时间,就赚多少钱。而创业是“复利模式”——你构建系统,它能自动赚钱。两者差别在于杠杆。

但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,并用它去买入复利资产,你一样能靠上班实现“准创业”的人生。

一个朋友在金融行业上班,工资高但忙。他没辞职创业,而是每年把收入的一半投入股票和指数基金,十年后,他的资产已经能支撑他不工作三年。他说:“我从没想做老板,但我希望上班不再是被动。”这句话很有意思。上班不是束缚,而是筹码。

其实,最聪明的做法,是在上班的框架里,搭一个自己的“小系统”。

我有个读者,做UI设计。他白天上班,晚上用下班的时间做个人网站,发布自己做的设计教程。最初一个月没人看,他想放弃。但他咬牙坚持,半年后流量起来了。到第二年,这个网站每月给他带来三万块广告收入。他笑着说:“原来我不是上班族,我是一个有稳定现金流的创业者。”

那次他请我吃饭,我问他什么时候辞职,他摇头说:“不辞。因为我现在的上班,就像创业一样轻盈。”

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——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而是一种整合策略。

你可以像投资一样,把主业和副业做“杠铃组合”。主业是稳的那头,给你现金流和安全感;副业是野的那头,给你成长性和突破力。两者共享成本、互为养料。

比如你是程序员,可以把日常代码积累成开源项目;你是销售,可以把客户案例写成行业文章;你是设计师,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作品。只要内容与行业有关,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复利源。

当然,也有失败的时候。我就试过一个返工的实验。那时我写公众号,想把内容做得更“爆”,于是模仿那些高热度的情绪文。结果点击率暴涨,但读者留言全变了——从“受启发”变成“真吵”。我那时意识到,自己赚到了“流量的利”,却亏掉了“信任的本”。于是我删了那几篇,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。这是我最痛的试错,但也让我懂得:真正的复利,来自信任,而不是一次性的爆发。

也许这就是上班最被忽略的价值——它是一种慢复利。你每天都在打磨技能、积累信誉、扩大连接,哪怕看似平凡,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为未来蓄力。

我认识一个退休的老工程师,他说:“我工作三十年,从没创业过,但我培养了十几个徒弟,他们现在都在创业。而他们的成功,就是我的复利。”这话看似朴实,却藏着一种智慧:不是每个人都要当老板,但每个人都能当自己命运的投资人。

所以,当有人再问我:“你觉得上班没出息吗?”我会笑着说:“上班,是最好的生意。”

它风险小,现金稳,可积累,可复制;它让你有余力做梦,而不至于因梦破产。

当你把上班当作一个经营项目去做——经营专业力、经营关系网、经营口碑——你就已经不是打工人,而是一个运营自己资产负债表的企业家。

上班不是为了逃避创业,而是为了赢得选择权。

真正的自由,不是不打卡,而是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打卡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