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所谓人生赢家,就是赢在概率
2025-10-17

那天傍晚,雨下得很细,像是天在犹豫要不要哭。一个朋友发来消息,说自己又错过了一次升职机会。他发了个苦笑的表情,说:“我努力了十年,却发现努力根本不值钱。”我问他:“那你觉得,值钱的是什么?”他停了几秒,只回了两个字——运气。

那一刻,我突然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累。我们这一代人,从小被教导要努力、要坚持、要上进,可没人教过我们——人生,其实是一场关于“概率”的游戏。

你以为努力会带来结果,但努力只是在增加你的成功概率,不是保证结果。那真正的人生赢家,不是最努力的那批人,而是懂得在概率之上下注的人。

概率,才是世界真正的规则。

英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写下《概率论》时说过一句话:“几乎所有重要的问题,本质上都是概率问题。”从战争到婚姻,从财富到健康,所有命运的轨迹,都藏在一个个看似偶然的选择里。你以为你在决定命运,其实你只是在不同概率之间选边站。

我第一次真正理解“概率”这件事,是在读到二战的故事时。那时候,英国的运输舰总被德国潜艇击沉,损失惨重。直到数学家阿伯拉姆·瓦尔德提出一个方案:别在弹孔密集的地方加固,而是在弹孔少的地方加固。因为能飞回来的飞机,弹孔多的地方说明不致命;没飞回来的,可能就是被打在“没弹孔”的位置。那一刻,概率救了无数飞行员的命。

而今天,概率也在决定着我们普通人的命。只不过,很多人看不见。

你去上班,选择稳定工资,就是放弃了一部分概率权;你去创业,赌上全部身家,就是把自己绑在了概率的刀口上;你买基金、买房、换城市,其实都在跟概率谈判。

可怕的是,大多数人,不知道自己正在“出卖”概率权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大学毕业后进了国企,每天的生活就是打卡、吃饭、下班、追剧。十年后,她工资涨了两倍,物价涨了三倍,她的焦虑也涨了十倍。她说:“我羡慕那些敢闯的。”我问她为什么不试试。她说:“我怕输。”我笑着说:“那你已经输在起点了。”

她不明白,稳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,因为它让你放弃了未来的不确定收益。

有次聊天,我拿出手机,给她看一个问题:“如果有两个按钮,一个是直接拿100万,一个是有一半机会赢1个亿,你按哪个?”她毫不犹豫地选了100万。她说:“至少能睡个安稳觉。”我说:“你这觉,一辈子都醒不过来。”

这并不是贬低她。只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。选择稳定,不是错,而是代价。你选择了确定性,就放弃了更高概率的成长空间。

而那些真正的“赢家”,并不是靠冒险赢的,而是靠算概率活下来的。

巴菲特在投资时说过:“我从不预测市场,只判断概率。”他不关心短期涨跌,只分析公司未来十年的价值。当别人恐慌时他买入,当别人贪婪时他退出。这不是勇气,是概率纪律。

我后来模仿他,做了个小实验。那年我有三万块闲钱,我决定分成三份:一份存银行,一份买指数基金,一份买某个热门概念股。半年后,银行利息是200块,指数基金涨了9%,股票暴跌30%。我痛心疾首地卖掉股票,却发现第二年它又涨了回去。那一刻我明白,我不是亏钱,是输给了自己的概率焦虑。

所以我又做了第二次实验:这次我把钱放在三只长期优质基金里,设置止盈止损线,不看短期波动,只每年检查一次。三年后,整体收益接近40%。不是我聪明,是我学会让概率替我赚钱。

这就是人生的第一条铁律:与其追逐确定性,不如让自己处在高概率的区间里。

但要做到这一点,前提是你得先理解“概率”不是运气,它是一种“位置选择”。

有一次,我在一场高校讲座上问台下的学生:“你们觉得努力重要吗?”全场举手。然后我又问:“那你们觉得,在哪儿努力重要吗?”只有两三个人举手。那一刻,我知道他们还太年轻。努力本身没错,可错在很多人选错了赛道。

选错了行业,选错了城市,选错了伴侣,选错了时机,你所有的努力,都在为低概率事件添柴。

我认识一个建筑师,从北京回到家乡开设计工作室。他说:“在小地方也能做出成绩。”结果半年没单子。他感叹:“原来机会的密度,也有地理坐标。”后来他又回了北京,哪怕竞争激烈,但他接到的项目数翻了五倍。他说:“我只是换了地方,概率就变了。”

人生的本质,其实就是不断移动,去靠近那些成功概率更高的地方。

有时候,你以为在追梦,其实只是在逆概率。

创业就是这样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中国新成立的中小企业,三年后存活率不足5%。也就是说,100家里95家都倒了。可每年还是有人一腔热血冲进去。有人问我:“那还值得吗?”我说:“值,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”

创业的胜算,不在于点子新不新,而在于你是不是在“熟悉的概率区间”下注。

我认识一位前淘宝运营,他离职创业前花了两年时间,在平台内部摸清电商逻辑。后来他做女装品牌,半年盈利。他说:“创业不是冒险,是重复概率。”这话我特别认同。

相比之下,那些看见别人赚钱就冲进去的人,大多死在“错误的概率假设”上。他们以为努力能扭转局势,却忘了概率从不讲情怀。

但概率也不是命运。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样本空间。

比如读书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显示,接受高等教育的人,终身收入中位数是高中学历的2.5倍。教育不是万能的,但它能改变你参与的概率层级。

比如城市。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数据表明,一线城市的职业晋升率是三线城市的3倍。去哪里,不只是生活方式的选择,更是命运概率的选择。

甚至爱情也是。北京的离婚率接近39%,而贵州只有19%。有人说是因为大城市的人不忠,其实更因为成长速度不匹配——一个人在上山,一个人在原地,距离最终会变成裂缝。你以为婚姻失败是性格问题,其实是概率的分歧。

看透这一点的人,会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概率结构。

我有个朋友,每年都给自己做一次“概率清单”:哪些习惯能增加长期收益的概率,比如阅读、运动、社交;哪些行为在削减概率,比如熬夜、抱怨、盲从。然后他每季度复盘一次。三年后,他从普通员工升到了合伙人。他说:“我没变天才,只是我在统计自己的运气。”

这其实是个极好的小实验——你可以明天就试。

写下过去一年让你“运气变好”的三件事,再写下让你“倒霉”的三件事,然后问自己:哪些是你能控制的概率,哪些不是?下一次,你就知道该往哪儿走。

这听起来像心灵鸡汤,但它是统计学。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·塞勒研究发现:人类往往高估小概率收益,低估高概率风险。这就是为什么彩票能火、创业能热、投机能盛。可真正的赢家,是那些冷静地计算概率并执行的人。

我有一次失败返工,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规律。那年我准备做内容创业,想着“反正流量在涨,总有机会”。我没算传播成本,也没算变现概率,只凭感觉一头扎进视频号。半年后,亏了五万。我坐在电脑前看着空空的账户,第一次意识到,感性冲动,是最低概率的策略。

于是我又重做了一次。这次我分析目标用户、内容供给、传播曲线,找到三类高概率内容:职场成长、关系心理、个人效率。半年后,我的账号开始盈利。我没变聪明,只是学会了尊重概率。

人生所有的逆袭,本质上都是概率的积累。

那些看似突然成功的人,其实早就在暗处提高了自己的成功基线。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里说的:“多数人以为是运气的人,其实是早早站在了好运经过的地方。”

所以别再迷信天赋、机遇或贵人。所有的好运,都是概率的复利。

你投资身体,它回报健康;你投资学习,它回报选择权;你投资时间,它回报未来。短期看似无波无澜,长期看,全是暴涨曲线。

当然,概率不是万能的。它不是让人冷漠的算法,而是让你更清醒的镜子。它告诉你——人生不能全控,但可以偏赢。

一个懂得概率的人,会选择让自己暴露在“好运的场域”里;一个糊涂的人,会把自己困在低概率循环里。

你每天早起一点,看一本书,跟不同的人聊一次天,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,都会让你的样本空间更宽。命运就像投骰子,面多的人,自然赢得多。

所谓人生赢家,从来不是赢了一次的人,而是能在足够多的局里赢够多次的人。

森林里最高的那棵树,不一定种子最好,而是因为它长在阳光最多、风最少、竞争最小的地方。

那就是它的概率。

而你,也该为自己找到那片阳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