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杨天真:成就你的可能是“缺点”
2025-10-17

夜里一通电话,把她从睡梦里扯醒。她在电话那头哭,说自己又在商业洽谈里被否决了;理由是“风格太奇怪,不够大众”。她说得声音抖——“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,可那些缺点,是我唯一的标签啊。”挂断电话后,我在黑暗里坐了好久,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。

真正能成就你的,不是你隐藏得最深的优点,有可能正是那个你极力想掩盖的“缺点”。

那年我第一次见到杨天真,是在一次创作者沙龙上。她穿着一件略显怪异的拼色外套,头发有点凌乱,说话语速快得像机关枪。台下有些人皱眉:她怎么这么不像“成功人士”的样子?可她走到台前,话题一开,就像把场子点燃:她说,“很多人的成就,不是因为拥有什么长板,而是那个缺点,一直在驱动他们去做某些事情。”我记得那句话在现场炸开了。

说“缺点”被允许的声音不多。我们被教导隐藏、修正、掩盖——像是缺点是耻辱标识,是软肋。但杨天真的话像是一种解放,让我意识到:真正的竞争力,可能正源自于你那个别人嫌你怪的部分。

那天晚上我回家,试着在笔记本上列出了自己的“缺点清单”:声音偏尖、情绪化、偏执、容易被拒绝。这些我耗了好多年才学会忍耐,可也正是这些特质,把我逼去写公众号、去坚持写作、去试错反复。若不是这些“缺点”,我或许早就被庸常融化了。

这个逻辑并非情怀式自我安慰,而是有结构、有边界的。

我们先来看看“缺点驱动”的几个维度。

有一种“弱新的用法”,是把你的缺点作为差异标签。在很多职场场合里、在很多产品竞争中,差异比优越更稀缺。比如一个长得像娃娃脸的中年人,他可能经常被误以为年轻;一个声音极有特色但不标准的播音人,他的声音容易被记住。这些都是“缺点”变成了记忆点。

中等程度的“强新”,是把缺点转化为功能性表达。比如杨天真,她常说自己“容易动怒”“直言不讳”,她不去掩饰这些,而让团队机制去分担冲击。她对合作艺人的管理方式,常是把人性里的那些不稳定因素拿出来讨论、对冲。她把“不稳”当作一种艺术,让它化成某种张力。

强新则是系统级的反向驱动:把缺点变成组织的核心逻辑。若你在团队里被多数人嘲笑的是你的“挑剔”,你就让团队制度里更多“标准”对照与复盘;若你被人说表达过直白、缺乏圆润,那你就打造那种风格社群,以“直说”为标签。把它结构化、程序化,让“缺点”不再是缺点,而是行为语言。

在现实里,这样转化不容易。很多人试过一次,就失败了。就像早年某内容创业者,他说自己“写得太随性、风格跳跃”,于是想硬改成体系化严谨风格;结果读者离开了,账号掉粉。他做了一次失败返工,把所有稿子砍掉重来。那几天他问自己:还剩下什么是从前我写文的那种自由味道?把那味道提炼出来,重新写,三个月后账号又回来了。那次重来,是他最痛的修正。

这种“失败返工”的经历是必须的。真正把缺点转化,需要敢在镜子前自我暴露、在系统里重构。

外部证据也不少。看看商业漫画家吐槽大会里,那些被冠以“毒舌”“极端观点”的人,他们的爆点往往是矛盾张力,而非和稀泥。他们选择站在极端标签上,不去避讳。你以为那是刻意制造冲突,其实冲突已经在他们骨子里。标签为他们带来流量、更带来识别。

还有演艺圈里,不少演员的缺点成就了辨识度。一个面容不够传统、表演有些刻意的角色演员,因为那种不完美反而被记住。越是在完美泛滥的时代,不完美反而是一种锋芒。

不过,要让缺点成为优点,得承担很多责任。你得给这个缺点一个解释机制,要让别人信服它之所以存在,是有理由的。周围人要理解你,合作方要理解你,你得让他们知道,这种冲击带来的代价,由你负责。那一次在公司年会上,杨天真提到,她对艺人的管理,有几次公开争吵,她在台上就主动说:“这个冲突是我的错,是我没控制好表达,我承担责任。”那句话,就把攻击的点转化为尊重的点。就是责任与解释的现场。

还有,你得给自己设计“小实验”去验证:这个缺点在某种场合是否真的有力量?我曾让几个写作者做一个实验:两篇稿子主题一样,一篇写得“热情直白”(带点“情绪化”),另一篇写得客观公式化。把它们分别推送,看哪篇互动率高。那一次带情绪的稿子高出30%。那并非说你永远写情绪化,而是说那个“缺点”在特定场域里是有产能的。

我还记得,有一天晚上,我在公众号编辑群聊里写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不是没缺点,我是用缺点在寻找舞台。”群里沉默了几秒,有人说“这句能屏幕截图”。我知道,那是共鸣在传染。

可别误会,这并非让你放任所有缺点。你需要边界和制度:哪些缺点可以放,哪些不能放;哪些场合可以爆,哪些要收敛。你没法永远冲撞,有时候你也得适应规则。但规则当你几次推动到边缘时,就变规则里的一部分。

很多人说自己“太敏感”“太激进”“太挑剔”,却从来没有系统地试探过:在什么程度,这些特质还能为我服务?在什么程度,它会反噬?没有试错,没有边界,就容易被这个“缺点”压垮。

我见过一个例子,有位设计师,被别人说“太挑剔、不够圆润”,于是他一度去学习柔和表达、去迎合大众风格。结果多年作品都变得乏味无个性。后来他决定放弃“圆滑”,恢复自己的极端风格。那年他在平台上一条作品爆红,被很多品牌找去合作。他说自己“差点失去骨头”。

这个世界不是缺点打压再重塑就好,而是你识别自己的缺点,承受它的一些冲击,把它提炼、结构化、变成你的一部分标签。

如果你愿意,我带你做个“小动作”:拿出纸来,写下三件别人称你“有问题”的性格特质。然后问自己:这三个点,如果成为你的一部分标签,你愿意以它们为名义去做一件作品、一场输出吗?试着写一篇短文,就用这三个标签去表达你。做完你会知道,那个你一直躲着的角落,或许是你最鲜活的出路。

那种出路,未必宽敞。但它可能一点一点通向你自己的可能。

回到她发来那条电话之后,我在夜里回想:她说“风格太奇怪”——那“奇怪”,可能正是她未被规整的表达力。很多人把奇怪打回主流,却忘了这个世界也需要奇怪的声音。

我见过一个很普通的职场人,他极爱唱歌,唱得不专业但有自己风格。他一直隐藏自己,怕被嘲笑。偶然一次他在公司年会上表演,大家没想到他有那嗓音。那次演出结束后,有人拉着他说:“你竟然会唱歌?”他从那以后,把唱歌当副业去练。几年后,他歌单能在本地平台播放,有听众。他说:“如果当初我继续隐藏,我会永远拿才华当秘密。”

很多人把缺点藏起来,是因为别人给你打了负分。当你敢把缺点拿出来讲,你就是在跟世界对赌。赌,你的那一点不完美,能带来被记住的机会。赌,你的边界冲击,能换来更高的密度连接。赌,这样比你试图像别人那样做,却什么都像的亡羊补牢,更值得。

把缺点拿出来不是自暴自弃,是自我命名。是让别人不用揣测你的边界。是让合作方不用猜你什么时候爆发。是你把你最危险的那面,先给自己支撑成一道入口。

很多人活到中年,反而开始修正、遮盖、隐藏。但杨天真教我们的,是绕开那条普遍路径:有时候你得往“错”更深的地方走,才能再回到“对”的可能。

也许你不会成为所谓的“完人”,但你有可能成为那个被别人记住的人。
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。”缺点里的那一点稀奇,就是你可以活成别人记住的标识。

愿你能把缺点变成入口,而不是枷锁。那可能是你未来最大的竞争力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