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没有混日子”,是对一个职场人最高的评价
2025-10-17

有一晚,我在地铁末班车上,看见一个年轻人,穿着皱巴巴的衬衫,双眼空空地盯着车门。他的手里提着一个电脑包,另一只手拎着半袋没吃完的外卖。车厢的灯很亮,但他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到一句话:在职场里,最可怕的,不是被淘汰,而是你看起来在努力,其实只是在混日子。

“混日子”这三个字,听上去轻飘飘,但毁人无声。它不会一夜之间让你坠落,却能在不知不觉间,把一个原本锋利的人磨成钝刀。

很多人以为,混日子的人就是那些早退摸鱼、上班刷手机的人。其实不然。真正的混日子,有时候披着勤奋的外衣,看起来也很忙,但那种忙,是原地打转的忙。没有方向,没有增长,没有成长。
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。每天加班到深夜,打开电脑、关掉电脑,一整天都在“做事”,可一个季度下来,问他学到了什么,他答不上来。问他这份工作未来要做到哪一步,他也没想过。他的努力,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,看似激烈,其实一直在原地。

周鸿祎说过一句话:“在公司混日子的人,最终伤害的是自己。”这句话不是吓唬人,而是一种时代规律。你以为自己在公司熬年限,其实公司在用时间淘汰你。

我有一个老同事,叫林帆。十年前,他是那种谁都佩服的“技术大牛”,写代码的速度全公司最快。那时候,他觉得自己已经够强,不需要再学。于是,每年都做着同样的项目,拿着稳定的薪水,喝同样的咖啡,看同样的Bug。五年后,公司转型上云,他一夜之间被架空,连新系统的接口都看不懂。后来他去面试,被一个年轻人问:“您会Docker吗?”那一刻,他笑了笑,说:“不会。”那天晚上他喝醉了,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——“原来混日子,是一种慢性失业。”

是的,混日子就是慢性失业。

你可以暂时不被辞退,但你已经被未来淘汰。

这件事的残酷之处在于:你不会立刻感觉到痛。混日子不是刀,而是水,温柔得让你察觉不到,它正一点一点磨掉你的锋芒。

你以为是稳定,其实是停滞。你以为是安稳,其实是消耗。你以为“差不多就行”,其实是在为未来的焦虑预支利息。

一个人开始混日子的迹象,很微妙。不是不想上班,而是开始懒得思考;不是不做事,而是对结果无所谓。你开始满足于被安排,而不是去设计。你开始习惯抱怨,却懒得寻找解决方案。你还在忙,但那种忙,像一场安慰剂,让你误以为自己还在奔跑。

我曾经采访过一家已经倒闭的创业公司。那天,CEO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,说了一句让我忘不掉的话:“公司真正死掉的那天,不是资金断裂,而是大家都不再提改进方案。”

表面上,他们还在开会、写报告、交付任务。实际上,所有人都在心里放弃了前进的念头。那种气息,像一层透明的尘,慢慢落在每个人的肩上。

混日子的人,不是没有能力,而是没有焦虑。你问他最近在学什么?他说没空。你问他下一个目标是什么?他说还没想好。你问他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?他说,挺好的吧。看似平静,其实是麻木。

反过来看,那些真正不混日子的人,反而都带点“不安”。他们会主动跳出熟悉的圈子,哪怕暂时不舒服;会去学习那些让自己犯怵的新东西,哪怕一开始笨拙;会让自己暴露在优秀的人身边,哪怕被对比得很疼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把两个部门同样的岗位调换三个月。结果让人意外:原部门的老员工表现平平,而新调来的外部同事,三个月内提出了七条优化建议。不是他们更聪明,而是他们眼里还有问题感。一个混久了的环境,会让人丧失对问题的敏感度。

这种“习惯性迟钝”,比懒惰更可怕。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习得性无助”。讲的是人长期面对无效努力,会逐渐丧失改变的信念。职场里也一样。你一次次提出意见被驳回,一次次努力没有结果,慢慢地,你就不再想动了。可改变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的阻力就自动发生,它得靠内部的觉醒。

想判断自己是不是在混日子,有一个简单的标准——你上一次感到进步,是什么时候?

如果答案是三个月前,甚至一年前,那你要小心了。

改变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。有时候,只需要一点小动作,就能打破惯性。

比如,改变通勤路线,换一个视角看城市;比如,每周主动和一个陌生部门的人聊一次;比如,花半小时写一份复盘日志,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公司来经营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,其实在潜移默化地重塑你的心智。

我有一个朋友,在一家外企做设计师。他每周都会给自己留一小时“无任务实验时间”——去尝试新的视觉风格、新的软件插件。有一次,他偶然用AI生成草图,发现效率提升了三倍。后来他成了公司AI设计的负责人。别人眼里的好运气,不过是他给自己留下的那一点点探索空间。

这也是一种反混日子的系统。它让人保持生长,而不是被惯性驯化。

当然,反混日子的路上,失败和返工是必然的。

有一阵子,我强迫自己每天六点起床写作,结果第三天就崩盘。那天早晨,闹钟响了,我看着窗外的天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算了吧。后来我调整了策略,不再硬逼自己早起,而是规定:哪怕晚上十一点,也要写出200字。时间变灵活了,目标变具体了,反而坚持了下来。

改变习惯的关键,从来不是靠狠话,而是靠聪明的结构。

行为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即时反馈”。人类不是被目标驱动的动物,而是被反馈驱动的动物。每一次看到自己有一点进步,就会产生新的动力。你越能感知成长,越不会混日子。

外部证据也说明了这一点。根据耶鲁大学的行为研究,连续记录行为三周以上的人,行为坚持率能提高近70%。这意味着,只要你给自己一个“看得见的进步系统”,混日子的几率就会大幅下降。

说到底,混日子不是态度问题,而是系统问题。

一个优秀的组织,能让人不敢混日子;一个优秀的人,能在任何组织里不混日子。

我曾经见过一位很有意思的HR,她说:“我看一个人有没有混日子,只看一件事——他有没有在主动创造价值。”那种人,不一定最聪明,但一定最清醒。

清醒意味着:知道自己为什么来、要往哪去、现在卡在哪。清醒的人,不会被节奏裹挟,而是反过来设计节奏。

有一次我去深圳出差,在咖啡馆遇到一个年轻人。他说自己刚从传统行业跳槽出来,现在在做AI创业。那天他穿着T恤,头发乱糟糟的,眼神却亮得惊人。他说:“我怕混日子。因为那不是在活,是在等死。”

那句话很刺耳,却真。

混日子的人,看似在活,其实是在等一个被取代的时刻;而不混日子的人,看似辛苦,其实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你以为努力是为了别人看,其实努力是为了不被过去的自己轻视。

如果有一天,你突然发现,身边的人都还在抱怨、在重复,而你开始去探索、去尝试、去冒一点险,那恭喜你,你已经脱离混日子的轨道。

别害怕孤独。成长从来都是孤独的。

没有混日子,是对一个职场人最高的赞美。它代表你在清醒地生活,在主动地工作,在持续地成长。

愿我们都能成为那种人:不等被推着走,不怕从头来,不怕被看笑话。

因为比起混日子,活得明白更难,但也更值得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