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优秀的人,越喜欢自讨苦吃
2025-10-17
那天凌晨两点,灯还亮着。李铮坐在电脑前,眼睛布满血丝。PPT最后一页刚调好字体,文件一保存,电脑蓝屏。他整个人怔在椅子上,五秒后,笑了笑。那笑不是崩溃,是一种疲惫到极致的平静。明天早上八点客户见面会,他知道自己又要熬一个通宵。很多人劝他别这么拼,说人生不止工作。但他心里明白,自己不是拼命,而是在“自讨苦吃”。因为他早就发现,越是舒服的时候,越容易坠落。
生活的陷阱,从来不是痛苦,而是太舒服。
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里写过一句话:当系统失去压力,就开始走向崩塌。人也一样。舒服让人钝化,钝化让人危险。那些看似安稳、顺滑、无波澜的日子,其实才最容易把一个人慢慢磨废。
李铮刚进广告行业那会儿,公司老板还亲自带项目。大家熬夜讨论、激辩、推翻重做,年轻的李铮觉得那种痛苦里藏着一种燃烧感。后来公司业绩好了,老板不再来会议,方案开始复用、模板开始套用。客户一开始没意见,后来渐渐提出质疑,项目一个个丢。老板仍旧说:“市场不景气嘛。”但李铮知道,不景气的不是市场,是人的脑子。
那年年终聚会上,老板举杯说:“我们得放松点,别老那么卷。”可是几个月后,公司被客户退单、被供应商追款、被迫裁员。所有人这才明白,那份“放松”早就成了麻醉剂。
很多行业的故事,都是同一个公式:一开始拼命向上,后来贪图稳定。然后,死于安稳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“路径依赖”。当你太习惯某种方式,就会在无意识中排斥新的可能。就像杨志刚在综艺《演员请就位》被导演批评的那一幕,他每次演的都像同一个人。不是不会演,而是太熟练了。熟练成了桎梏。
所以,越优秀的人,越不敢停在舒服的地方。
海底捞的张勇就说过一句狠话:“怕吃苦的人,永远没资格谈成功。”这不是鸡汤,是冷冰冰的现实。杨丽娟——那个从服务员做到首席运营官、身价几十亿的女人,就是这样一路“自讨苦吃”上来的。
她进海底捞那年才十七岁,老板让她每天写工作总结。她只有小学文凭,写几句都费劲,但仍然一字一句地抠。后来又被逼着读书、学电脑、写报告,她哭过、崩溃过、想逃过。可她没逃。她说:“我知道自己笨,所以只能多吃点苦。”
西安市场那年,她每天工作十六小时,睡在店里,手上全是冻裂的口子。可当别人还在抱怨顾客难缠时,她已经在研究“顾客情绪曲线”,写下厚厚一沓笔记。张勇说,她能成,是因为她一直在主动寻找不适。
人一旦停止挑战,就会被惯性绑架。
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成三层:舒适区、学习区、恐慌区。舒服的地方不会让你成长,恐慌的地方会让你崩溃,唯有学习区——那个“够难但能咬牙撑住”的区间,才是成长的温床。越优秀的人,越懂得让自己长期待在这个“刚刚不舒服”的地带。
一个朋友做程序员十年,去年他突然转行去做AI算法。我问他为什么折腾,他说:“我害怕自己太顺。”那句“太顺”,听起来像福报,其实是危机。顺久了,人就变笨。
于是他逼自己学数学、刷论文、熬夜调参。半年后,他成了团队里唯一能把AI落地应用的人,升职加薪都顺理成章。他说:“每次我开始焦虑,说明我又在长肌肉。”
这世界的残酷在于——你不主动“自讨苦吃”,生活就会替你安排一场“被迫受苦”。区别只是,前者让你成长,后者让你后悔。
我也曾做过一个实验。那时候我发现自己写作开始机械,句式重复、情绪套路。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:连续一个月写我不擅长的题材,比如财经、科技、社会议题。刚开始痛苦得要命,每天删稿、推倒、重写。但写到第十五天,我突然能抓到新的节奏。那种痛感就像拔牙,拔完之后反而轻松。
后来有个编辑对我说:“你那几篇写得真不一样。”我笑了笑——因为那不是灵感,是靠苦撑。
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里还提过一个例子:飞机如果太自动化,飞行员就会退化。越少的挑战,越高的风险。人也是这样。你想让自己变强,就得定期去“手动飞行”——刻意制造困难,让肌肉记忆永远保持活性。
任正非懂这个道理,所以他在2006年成立了“蓝军部”。那是一个专门攻击自己公司的团队,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出华为系统的漏洞,模拟敌人、制造麻烦。任正非说:“一个司令,如果没当过蓝军,就不能升官。”他甚至规定,高管必须先学会如何打败自己。
这种“自虐式管理”,其实是最高级的反脆弱。痛苦不是敌人,麻木才是。
李想也说过一句狠话:“我一个月前和一个月后,必须不一样。”他逼自己和团队每月挑战一次极限。做不到?那就改。再失败?重来。他说:“成长的标志,就是持续的不舒适。”
我曾采访过一位外企高管。她四十岁那年放弃百万年薪,去清华读EMBA。她说:“很多人劝我别折腾,但我知道,如果我现在不动,以后连动的勇气都没有。”那年她重新当学生,白天上课、晚上写作业,被教授当众批评好几次。有一回论文被退回三次,她在宿舍里哭到凌晨三点。可两年后,她成了同届唯一转型成功的创业者。她笑着说:“我哭的时候,其实是在换骨头。”
这些年我见过太多“被舒服毁掉”的人。做得还行,就不想再学;赚得够花,就不想再拼。可世界不会等你。
世界经济论坛在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,未来五年,全球有44%的核心工作技能将发生变化。AI、大数据、可持续发展都在重构行业版图。舒适意味着落后,落后意味着淘汰。
所以,越优秀的人越主动给自己找难题。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受罪,而是因为他们知道:越痛的地方,越有未来。
你可以试试一个小动作——每天刻意做一件“不舒服”的事。比如走路时不戴耳机,写报告时关掉微信,吃饭时不刷视频。你会发现,大脑开始变得清晰,焦虑反而减轻。
还有一个朋友,坚持每天跑步十年。他不是为了健康,而是为了“疼”。他说:“跑步痛苦,但我喜欢那种痛感,它提醒我还在掌控自己的身体。”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人最怕的不是辛苦,而是习惯了轻松。
就像那句话说的: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,都暗中标好了价格。你今天图的舒服,明天可能要用更大的代价去偿还。
我也见过失败的例子。一个做短视频的博主,刚红的时候每天拍八条,后来粉丝多了,开始外包剪辑、找代写、接广告。收入上去了,作品下滑了。半年后粉丝掉一半,他开始找原因,却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创作了。那是舒适造成的麻痹。最后他只能从零开始,痛苦地学剪辑、学拍摄、学配音。他说:“我以前以为是别人替我偷懒,其实是我在偷自己的命。”
越舒服的地方,越藏着危险。越痛的地方,越孕育成长。
所以,有时候“自讨苦吃”,其实是一种清醒。它让你保持敏感,让你知道自己还活着,还能改变。
我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句话:“当我跑步时,我在思考人生;当我不跑时,人生就变得模糊。”人生很多事也是这样——一旦你停止拉伸,灵魂就会松垮。
优秀的人不是不怕累,他们只是更怕废。
你问他们为什么总在“找不舒服”?因为他们明白,舒服是陷阱,痛苦是路标。
当你在困境中咬牙,焦虑中逼自己多走一步,别人看的是苦,你得到的是力量。
那些熬夜写完的方案、硬着头皮做的演讲、一次次推翻重来的项目,最后都在悄悄塑造一个更强的你。
别怕苦,怕的是那种“没感觉”的日子。
因为没有挑战的日子,才是真正的衰老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