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那些想当鸡头的年轻人,后来都成了鸡肋
2025-10-17

那天晚上,南方的雨没停。街角的那家小酒馆灯光昏黄,一个年轻人坐在窗边,手里攥着一封offer,反复看。那是他拿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邀请,一家创业公司,老板承诺给他主管级别的职位和不低的工资。他的朋友在旁边劝他:“去吧,在那你就是带头人,没人压你,多爽。” 他抿了一口啤酒,苦笑:“可那家公司,连个像样的榜样都没有啊。”

他话音刚落,对面的朋友笑出声:“你真傻,咱们不就是要当鸡头嘛,凭啥老给别人打工?”

这句话,听起来多熟悉。几乎每个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,都被这句话灌过一遍:宁当鸡头,不当凤尾。可在现实里,那些急着当“鸡头”的人,最后往往都成了“鸡肋”。

这话不狠,但真。
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。刚毕业那几年,很多人不想去大公司,因为怕被埋没。想找个小公司,能做主、能发号施令、能一人独揽几摊活,看起来光鲜,其实是自我催眠的开始。

一个大学同学,毕业时拒掉了外企的offer,去了一个本地的小广告公司。当时他意气风发地说:“在那里,我就是创意总监。”我们都羡慕他。三年后,他又在群里说:“公司老板不懂审美,不懂市场,我太累了。”那时候他手下的“团队”只剩两个人,一个设计,一个文案。外企的同学已经升到中层,而他却卡在原地,年薪还不到当初他们的一半。

人最怕的,不是没平台,而是太快想当平台。

你以为当鸡头能自由,其实是被困在一口小锅里。

巴菲特曾说过一句话:“你要成为赢家,就得和赢家混在一起。”他举过一个例子,讲一个名叫艾迪·贝内特的小球童。这个男孩年轻时做过几支球队的球童,结果他去的每一支球队都成了冠军。有人笑他运气好,巴菲特却说:“他怎么拎球棒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在为谁捡球。”

命运的分水岭,从来不是“我行不行”,而是“我跟谁在一起”。

一个普通人,如果周围都是高手,他的平庸都会被逼出锋芒。可如果周围全是差不多的人,他的勤奋也会被稀释成庸碌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时在一个写作社群,每天固定写文。后来我换了个更强的圈子,要求高到变态——写完后还要互评、修改、再重写。刚开始特别难受,我的稿子常被挑到体无完肤。可是两个月后,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一大截。那种被逼出来的成长,是孤独写一百天也得不到的。

很多人抗拒优秀的圈子,不是怕卷,而是怕看见自己的差距。

有个朋友曾说过一句特别真实的话:“我以前总喜欢和比我弱的人在一起,因为那样我不用努力也能闪光。”后来他进了一个精英团队,每天都被比下去,情绪崩溃了好几次。可他没有退,他说:“我终于懂了,成长的代价就是不断被打脸。”

这种“打脸感”,其实是进步的开关。

想起蜜芽的CEO刘楠。她当年是全职妈妈,靠开淘宝赚了三千万,却依然觉得迷茫。她鼓起勇气,给徐小平发短信,四句话:“我是北大毕业生,我在淘宝销售三千万,但我很迷茫,您能不能开导开导我。”三分钟后,徐小平打来电话,成了她的投资人。很多人羡慕这好运气,却没想过她为什么能拿到这个号码。她说:“我硬着头皮去问,一次次被拒,也不怕。”

真正的高手,不是天赋异禀,而是敢于靠近强者。

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是如此。他的人生轨迹几乎是一部“接近高手史”。他在浙大时混合班读书,同学个个是顶尖学霸;去美国读硕士时认识丁磊,再经丁磊引荐结识段永平。段永平后来成了他的导师。很多人说他运气好,可仔细想,那些机会,哪一个不是他刻意靠近、不断提升自己换来的?

“圈子”不是标签,而是一个人的底层环境系统。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的报告指出,一个人未来十年的职业成长速度,与其“高质量社交圈子”的知识密度高度相关,相关性达到0.68。换句话说,你身边的人越强,你的上升概率越高。

但人有个本能:怕被比较。

一个心理学实验曾显示,人在团队中如果连续五次感到“自己最弱”,第六次会自动减少参与。这就是“鸡头效应”的心理根源——人宁愿当小圈子的王,也不愿做大舞台的徒弟。可怕的是,前者带来自尊,后者带来未来。

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程序员,叫郑航。二十五岁那年,他拒绝了阿里的offer,去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做“技术总监”。那几年,他每天被人叫“郑总”,权力感爆棚。可当公司倒闭时,他发现自己三年没写过一行真正的核心代码。再去面试,没人要他。他说:“那时候我以为自己在成长,其实是在原地打转。”

这句话,我记了很久。

后来他痛定思痛,从零开始学AI算法。重回大厂做底层工程师,工资降了一半,压力翻了一倍。可两年后,他成了团队里最懂AI的技术骨干。他说:“当年我怕被叫‘小弟’,现在我宁愿一辈子做别人的学生。”

这才是成长该有的姿态。

如果一个圈子里,你是最聪明、最能干、最有话语权的那个人,那你该考虑离开了。因为那意味着你已经学不到东西。

有一个可执行的小实验,你可以今天就做:打开你的微信,看看你最近一周聊天最多的十个人,有几个是能让你变得更强的?如果答案是零,你就该换环境了。

我曾经也做过一次这样的调整。那时我意识到自己朋友圈里全是情绪输出、鸡汤转发的朋友。于是我开始主动加那些我觉得厉害但不熟的人——写作圈的前辈、我喜欢的创业者、做设计的高手。刚开始尴尬得要死,消息发出去没几个人回。后来我换了方式,先去评论他们的内容、复盘他们的案例,慢慢被注意到。半年后,我的项目能找他们一起合作。你看,靠近强者不是溜须拍马,而是用实力敲门。

当然,这过程中也会失败。

我记得有一次主动给一个前辈发私信,请教写作方向。对方回了三个字:“没空。”那三个字我盯着看了半分钟,觉得脸发烫。那天晚上我重新看了他的文章,一句句拆解结构,发现自己写的确实稚嫩。后来我笑了笑,在笔记里写下八个字:被拒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

当你有勇气承受“被碾压”的时刻,你已经比一半的人强。

这世上有两种成长,一种是向下找自信,一种是向上找差距。前者轻松,后者痛苦。但真正改变命运的,从来是后者。
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写道:“固定型思维让人追求证明自己,而成长型思维让人追求提升自己。”当你渴望当鸡头,你追求的是证明;当你敢做凤尾,你追求的是成长。

我们身边太多年轻人,急着要掌控,要当leader,要做决策。他们害怕在大环境里被淹没,却忘了真正的淹没,不是被别人压着,而是被自己限制。

想起那位小酒馆里的年轻人,后来他还是拒了那份“小公司主管”的工作,去了一个大平台,从实习生做起。三年后,他成了部门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。那天我们再见面,他说:“幸好当年我没急着当鸡头,不然现在可能连飞都不会。”

有句话说得好:低处的安全感,是高处的天花板。

你越早明白这一点,就越能看清未来。

别怕自己小,怕的是一直小下去。

所以,与其做一只鸡头,不如做一只凤尾。因为凤尾在飞翔,鸡头在啄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