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职场巨婴,“毁”人不倦
2025-10-17

凌晨的地铁站,人群稀薄,灯光昏黄。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坐在长椅上,手里捧着还没喝完的便利店咖啡,屏幕上的信息一闪一闪——“哥,PPT还没发我?”他愣了几秒,回复了一句:“你不是说自己能搞定吗?”对方没回。五分钟后,群里多了新消息:“领导问报告哪去了?”他深吸一口气,心里只有一句话——完了,又被坑了。

那是他第无数次被“职场巨婴”拖下水的夜晚。项目延期、领导生气、同事互相甩锅,整个团队气氛僵到极点。而那个让他焦头烂额的同事,此刻大概正躺在床上刷短视频,顺手发个朋友圈:“打工人也要学会爱自己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温柔,却成了无数不靠谱的遮羞布。

职场里最可怕的,不是能力差,而是情绪上从没长大的人。

他们长着成年人的外壳,思维却停留在婴儿阶段:要被照顾,要被认可,要被原谅。别人努力是理所当然,自己偷懒叫“平衡生活”。于是,一个团队里,总有几个人在扛事,总有几个人在等事解决。有人在补漏洞,有人在制造漏洞。

这不是个例。根据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的一份调研,63%的管理者表示,团队中至少有一名成员存在“责任感缺失”现象,常表现为逃避任务、情绪不稳定、沟通失联。这些人,几乎都是“职场巨婴”的原型。

他们的共同点很明显:遇事先逃避,犯错就甩锅,情绪化、低效率、没反馈。

看似小毛病,实则是成长的断层。

那天男人在办公室彻夜补报告,凌晨两点发完邮件,群里依旧没人回复。他盯着那几行字,心里冷得发紧。突然想起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有的人越工作越稳,有的人却永远在原地打转?

答案或许在于:有的人在长大,有的人在假装成熟。

“职场巨婴”不会告诉你,他们早已学会了逃避的艺术。

比如遇到难题,不想想怎么解决,而是先叹口气:“这事太复杂,我怕搞砸。”表面谦虚,实则推责。真正成熟的人,会说:“我试试看,有问题再请教。”同样一句话,背后藏着截然不同的责任逻辑。
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《成熟与不成熟人格》中写道:“婴儿无法区分自己与世界,成年人的标志,是意识到世界不围着自己转。”这句话扎心,却是真相。

职场巨婴恰恰相反。他们在团队里像中心太阳,别人都该绕着他转。出了问题?是别人沟通不好。领导批评?是要求太高。工作多?是公司压榨。哪怕天塌下来,也能找到别人来垫。

他们习惯把“反正不是我的错”挂在嘴边,仿佛责任是烫手的山芋。可推得了一次,推不了一世。久而久之,没人再信任他们,连机会都悄悄远离。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:越爱抱怨的人,越容易陷入无力感。抱怨是一种伪装成思考的懒惰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长期抱怨会削弱大脑的解决能力,让人越来越无法行动。换句话说,抱怨让人废掉。

在一家互联网公司,有个女生因为写方案常被退回,情绪崩溃到哭。领导没有安慰她,而是递了张纸:“哭可以,但写完再哭。”那一刻,她忽然懂了——情绪不能替代结果。后来她在朋友圈写道:“成长那天,不是我升职加薪,而是我不再用情绪逃避问题。”

这句话很轻,却分出成年人与巨婴的界线。

逃避,是职场巨婴的本能;面对,才是成年人的选择。

然而,逃避之外,还有更隐蔽的“巨婴行为”——阴阳怪气。

他们最擅长在茶水间投放情绪炸弹。“这个项目不靠谱。”“领导拍脑袋决策。”“反正又得我擦屁股。”他们不反对正事,却用冷言冷语瓦解信任。团队的热情被消耗,士气被稀释。

阴阳怪气的本质,是害怕承担。比起失败的痛,他们更怕承担后的孤立。于是干脆站在看台上,对所有努力的人评头论足。看似聪明,实则懦弱。

历史学家托马斯·卡莱尔曾说:“批评是懒人的行动方式。”因为批评不用动手,只需动嘴。而真正有成长力的人,不在抱怨里取暖,而在行动中修正。

我曾见过一个典型的反转。一个项目初期,组里所有人都不看好,唯独一个新同事说:“我愿意试试看。”没人指望他能做出什么。结果两周后,他交出完整方案,虽然不完美,但方向准确。领导当场拍板用他的思路推进。那一刻,所有冷嘲热讽都噤声。

后来那人升职,曾被质疑的项目也成了年度最佳。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,他笑了笑:“别先说不行,先问自己能不能多做一步。”

那就是成长的分水岭。

职场巨婴不会失败,他们只会拖延。项目一多,他们就喊“忙不过来”。可你细看他们的一天,早上磨蹭一个小时选音乐,中午抱怨外卖难吃,下午刷短视频调节压力。到晚上了,才想起任务还没动。

结果不出意料——赶工、出错、返工。循环往复。

时间管理专家彼得·德鲁克说过一句经典:“效率不是把事情做快,而是把重要的事先做。”但巨婴式工作法的逻辑刚好相反,他们总是忙于琐事,回避关键任务。忙得很辛苦,却毫无成长。

如果说逃避是情绪层面的幼稚,那么“没反馈”就是沟通层面的巨婴化。

安排任务不回,领导追进度才回复;会议决定改方向,却不告知团队;问题出现不报告,等爆炸了才说“我以为没事”。这种人,在任何项目里都是定时炸弹。

有一次,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见过一次堪称“巨婴事故”的场面。策划组的文案突然辞职,临走一句“我以为有人接手”。可没人知道项目文件在哪,连客户联系方式都没留。整个项目因此延误两周,公司损失十几万。老板当场发火:“你不是小孩,不能靠猜来工作!”

这话掷地有声。

职场不是家庭,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“没想好”兜底。

在沟通学里有个概念叫“信息闭环”,意思是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反馈,才能形成稳定系统。缺口越多,风险越大。巨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做闭环——只说一半,只做一半,只想自己。

人类学者玛格丽特·米德说过一句话:“成熟的标志,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。”这句话放在职场再贴切不过。巨婴没长大的根本原因,就是没意识到自己已是他人命运链的一环。

于是他们理直气壮地懒、随意、任性,却忘了别人也在为他们的任性付出代价。

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可以立刻看出你是不是职场巨婴。明天上班时,做两件事:第一,遇到模糊任务,主动确认细节;第二,下班前,主动汇报进展。哪怕没人要求。这两个动作,能立刻改变别人对你“是否靠谱”的判断。

因为成熟的核心,从来不是完美,而是“可预期”。

也许你不聪明、不天才、不高效,但只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努力、在回应、在进步,你就在赢。

相反,那些永远“在忙”的人,往往只是被自己困住。忙不代表努力,反馈才代表责任。

有人问:职场巨婴能不能改?我见过的答案是——能,但要痛。

痛在打碎幻想。你得承认,没有人该为你的懒、你的情绪、你的混乱买单。你要从“别人帮我”变成“我帮别人”,从“我觉得”变成“我已做”。这是一个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自我断奶过程。

在一家外企的培训课上,导师曾让大家写下“我讨厌和什么样的人共事”。有人写“拖延的人”,有人写“爱抱怨的人”,也有人写“没反馈的人”。导师看完笑了:“现在划重点——这些特质,你身上有没有?”

全场安静了。

原来我们讨厌的,常常是自己的一部分。

那位导师在课尾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:“真正的成熟,不是你多聪明,而是你让别人和你共事时感到安心。”

这是对抗巨婴化的唯一解。

如果你能让别人放心交事给你,如果你能在混乱中稳定输出,如果你能在不确定中依旧守住节奏——那你就不是巨婴,而是成年人。

职场是成人的战场,不是婴儿的游乐场。它不需要情绪的洪水,只需要责任的堤坝。

那些还没学会承担的人,总有一天,会被现实教育:没人有义务抱着你前行。

也许成长的过程残酷,但那正是你脱去稚嫩的代价。

记得有个辞职员工在离开前发了条朋友圈:“谢谢公司教我长大。”评论区有人问:“公司教了你什么?”他回复:“没人教,我是被逼的。”

这句话看似玩笑,却是成人世界的真相。成长不是有人拉你一把,而是你在摔倒后自己爬起来。

当你能自己擦泪、自己收拾、自己前行,你就不再是那个等待被抱的“巨婴”,而是真正能托举别人的“成年人”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