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打脸马云、缔造双11的张勇:成大事者,不给自己设边界
2025-10-17

凌晨一点半,杭州的天猫大楼灯火通明。走廊尽头,张勇靠在玻璃窗边,看着楼下成片闪烁的灯。那是仓库、物流、直播间,还有无数个为“双11”彻夜不眠的身影。有人在欢呼成交额,有人还在紧张对账。屏幕上数字不停跳动,从千亿到两千亿,再到三千亿。直到指针指向零点三十,定格在3723亿。那一刻,全世界都在谈论这场盛宴,却鲜有人记得,是谁点燃了这场消费狂欢的第一根火柴。那个人叫张勇。

十五年前的阿里,还没有今天这般光鲜。那时的淘宝,被分裂成三块:淘宝网、淘宝商城和一淘。商城业务人心惶惶、资源紧缩,几乎要被边缘化。张勇刚从盛大辞职,带着“逍遥子”的花名,来做CFO。没人知道这个温文尔雅、说话带着上海口音的男人,会在几年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。

2009年的一个午后,杭州的空气还有点潮。会议室里,大家在讨论一个冷门节日——光棍节。张勇随口说:“光棍节挺好,大家没事干,不如上网买点东西。”有人笑出声,说这能行?那时的中国电商,还没有过大规模的购物节。广告预算紧,物流系统原始,连客服都不够用。可张勇拍板:“试试看。”那一年的11月11日,淘宝商城的成交额只有5200万元,却是历史上第一个“购物节”的开始。十年后,这个节日成为中国互联网的“商业春节”。

张勇从来不是那种表面张扬的创业者。马云有激情、讲故事,他则安静、算账。可这两种极端的气质碰撞,反而让阿里走出了独一无二的路。马云曾说:“我最怕CFO当CEO。”因为CFO习惯抠细节,不敢冒险。而张勇正是CFO出身,却一步步“打脸”了马云。

2011年,“十月围城”爆发。淘宝商城宣布提高技术服务费和违约金,几万小商户不满,组织抗议、攻击网站、恶意下单。那几天,整个阿里都乱了。有人建议张勇妥协,降费息事宁人。他没听,反而更强硬:“不想交的,可以去淘宝网。”他的逻辑是,天猫要做品牌,就必须提高门槛。这种“寸土不让”的决断,让人怕,也让人服。几年后事实证明,这一刀切出了高端市场。淘宝被假货困扰多年,天猫却成了“品质电商”的代名词。

张勇的狠,不是血性,而是清醒。他明白商业世界残酷到不能有幻觉。想保住市场,就必须先打碎稳定。他习惯把自己放在边界之外思考。别人问他:“你不怕出错吗?”他笑着说:“错一次是代价,错一辈子是废掉。”

他身上有种奇特的张力——理性,却不死板;温和,却不妥协。马云是阳光,张勇更像月光。他不喊口号,也不追焦点,却能用冷静和系统思维,让阿里在狂风暴雨中稳下来。

在天猫任总裁时,张勇曾带队申请追加预算。那时天猫业绩已经远超KPI,阿里内部质疑声四起。联合创始人蔡崇信问他:“你们都完成任务了,为何还要砸钱?”张勇淡淡地说:“我追求的不是增长,而是结构的改变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阿里管理层最常引用的一句金句。增长只是表面,结构才决定未来。

于是,他不断投资布局:盒马、银泰、苏宁、饿了么……他要的,不是眼前的利润,而是未来的生态。正如他在2017年的战略会上说的那句:“电商不是终点,而是阿里通向未来的一条履带。”

张勇提出“履带式发展”的概念时,外界并不理解。他解释说,履带像坦克履带,旧履带带着新履带往前走。每一个业务,既要支撑现在,也要铺路未来。淘宝带出了天猫,天猫带出了阿里云,阿里云带出了钉钉。每一次履带更换,都是一次自我革命。

他深知,越大的组织越怕变化。巨兽容易迟钝,而世界永远在加速。2023年,张勇辞去阿里集团CEO职务,专注阿里云业务。外界惊讶,一个功成名就的人,怎么又跳回最不确定的赛道?他却说:“阿里云是未来的履带,我还没跑完。”

张勇的故事,看似是一个职场传奇,其实更像一场关于边界的修行。

人最容易困在边界里。职位的边界、能力的边界、性格的边界、想象的边界。张勇打破的,不只是公司的边界,更是“角色”的边界。他从CFO变成CEO,从算账的人变成造梦的人。别人眼里的风险,在他眼里,是推开门的钥匙。

边界感太强的人,容易安全,也容易被世界淘汰。阿里能成长到今天,靠的就是一代代人不设限。马云敢说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,张勇敢在内部拆阿里,重组六大业务集团。每一次重构,都意味着阵痛。可他明白,真正的危险不是变化,而是害怕变化。
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曾写过一篇文章,提到张勇的管理哲学——“系统中的灵魂”。他说,企业不是机器,而是有机体。CEO的任务,不是指挥,而是让系统保持灵动。就像人一样,必须不断学习、试错、修复。

他也有失败。盒马扩张太快,饿了么烧钱太狠,阿里云一度增长放缓。他没有逃避,而是反思:问题不是战略错了,而是节奏没对。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“跑太慢会被超,跑太快会摔跤。”

张勇的世界观很“工程化”,却又充满人性。他相信数字,也相信人。做阿里云那年,他亲自跑到一线和工程师开会,有人问:“我们是不是干不过亚马逊AWS?”张勇笑了笑,说:“你永远干不过别人,但你可以跑出自己。”那句话,让会议室所有人都安静了。

他很少高谈理想,却用行动定义理想。双11不是偶然的爆款,而是他反复验证、修正、重构的结果。他说:“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叠加。”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。

如果你仔细看他的履历,你会发现他做的每一件事,都带着“测试”味道——先试、再修、再跑。双11是一次测试,天猫独立是一次测试,新零售是一次测试,阿里云更是一次测试。他从不怕失败,因为他知道,失败是边界松动的开始。

在阿里内部,张勇常讲一句话:“不要问我能不能做,先问我们能不能学。”那种持续学习、永不自满的姿态,让他成了一个时代的异类。

2023年他离开阿里管理层时,有员工发朋友圈写:“他像是把阿里送上火箭的人,自己却选择走下舱门。”有人问他是否遗憾,他淡淡地说:“阿里不是我的作品,而是一条还在生长的履带。”

这句话,也可以送给每一个普通人。

我们这一代人,太容易被边界框住。学历的边界、行业的边界、年龄的边界、性别的边界。我们被告知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能做,被恐惧绑架,被安全感驯化。可世界上所有的创新、所有的突破,都是从“不设边界”开始的。

张勇的故事提醒我们:人生没有“设定值”,只有“更新值”。你可以从财务转管理,从执行转创造,从配角变主角。没有人规定你只能成为哪种人,除非你自己不敢改。

如果你此刻觉得被困,不妨做一个小动作:写下你觉得“不能做”的三件事。然后挑一件,去试。也许会失败,也许会尴尬,但那一刻,你的边界正在被改写。

再给自己设一条反向实验:想想过去三年,你主动打破过什么?如果答案是“没有”,那不是因为你不行,而是你太安全。安全感是一种慢性毒药,它让人失去弹性,也失去创造力。

张勇不是神,他只是从不让自己变成惯性的人。他明白,边界是用来识别的,不是用来停下的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