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混沌大学的课,普通人学了真的有用么?
2025-10-17

那天在咖啡馆,我无意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。一个穿着工装裤的男孩问:“你听过混沌大学吗?他们现在搞活动,一个月只要九十八块。”另一个女孩抿了口拿铁,笑了笑:“听过啊,李善友开的,都是讲什么第一性原理、第二曲线那种哲学课的,挺玄的。我们普通人学那个,有用吗?”那一刻我愣了。因为这个问题,这几年我已经听过太多次。它像一根细线,一直贯穿着当下所有渴望改变、又害怕浪费时间的普通人心中——学那些“看不懂”的东西,到底值不值?

如果只是看价格,九十八块确实不贵,三杯咖啡的钱。但真正贵的,是“时间”和“信念”。因为每一个普通人,面对学习的最大焦虑,从来都不是钱,而是——学了之后能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。

混沌大学从2015年成立,到今天已有七年。它一开始的学员名单闪闪发光:罗振宇、俞敏洪、李想、傅盛。那时的混沌,是企业家的思想熔炉,不是普通职场人的课堂。但这次不同。混沌第一次主动放下身段,推出了“首月卡”计划,像在向所有普通人伸出一只手——来吧,来看看世界更高处在想什么。

可问题是,看了真的有用吗?

我曾经也抱着同样的怀疑。

2018年,我第一次接触混沌的课程。那天晚上,我听的是李善友的《第二曲线》。他在课上说:“每个人都在一条曲线上成长,第一曲线是惯性增长,第二曲线是主动跃迁。”我记得那一刻,我的笔突然停了。因为那一瞬间,我意识到,我那几年的人生,一直卡在“惯性里”。每天写稿、开会、复盘,看似高效,其实是在重复旧逻辑。

那之后,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——每个星期,让自己强迫学习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主题。第一次,我听的是“区块链的逻辑”;第二次,是“认知心理学”;第三次,是“组织演化”。开始的三周,我几乎听不懂。笔记密密麻麻,写到第二页我就想关掉视频。但我告诉自己:这不叫听不懂,这叫“升维输入”。

一个月后,我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逻辑变了。以前我只会讲“做法”,现在我开始讲“底层逻辑”。以前我写“怎么做公众号”,现在我能讲“内容的进化规律”。那一刻我明白——升维输入,降维输出,这句话不是鸡汤,是方法论。

我把这句话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,提醒自己:如果你想写出比别人更深的文章,先得比别人看得更远。

有一次,我看到同事桌上放着三本畅销书,都是《如何搞定一个客户》《职场沟通术》之类的。我随手翻了翻,合上书,说:“你看这些书,就像在原地跑。你得去学一点让你看不懂的。”她笑着问我:“比如什么?”我说:“比如混沌。”

很多人觉得混沌大学的课程太“虚”。但虚恰恰是它的价值。因为我们活在一个过度“实用”的时代,每个人都想学一门能立刻赚钱的技能,却忘了,决定一个人上限的,从来不是技能,而是思维模型。

就像张伟丽在UFC比赛中,能在42秒内KO对手,不是因为她打得更狠,而是因为她平时都跟70公斤的男选手打。她说:“我每天都跟比我强的人打,到了赛场上,我反而轻松。”

那就是升维训练,降维打击。

普通人学混沌的课,也一样。你在听那些顶级创业者、科学家、管理者讲他们怎么思考世界。你不一定全懂,但你的大脑开始被迫重组。你学的是他们的“视角”,而不是他们的“答案”。

有一次,我听到一个案例,彻底改变了我对“学习”这件事的理解。

一个中层经理,叫李航。他在公司做产品经理八年,业绩稳定但没什么突破。2021年,他在混沌大学听了《系统思维》课,做了一个实验——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流程画成因果环图。原本他以为问题在团队执行力,结果发现,是自己汇报逻辑有漏洞。他改了汇报模型,半年后团队效率提升了40%,还被提拔做总监。

李航后来在混沌社群留言:“我学到的不是理论,而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。”

那句话,我印象太深。

我们习惯用旧地图找新路,结果越走越偏。学习的意义,不是多拿一盏灯,而是换一个方向。

有人问我,混沌大学为什么这么贵?我说,因为它不教你“怎么做”,它教你“为什么”。很多人嫌贵,是因为他还没意识到,最贵的,是认知落后。

过去十年,中国职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。2023年《猎聘人才趋势报告》显示:35岁以上的职场人,认知停滞三年以上,被替代风险增加72%。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思维问题。

普通人最大的陷阱,是在旧逻辑里努力。

有人觉得混沌讲的“理念世界”“第二曲线”“反脆弱”太远。可等你哪天被裁员、被算法替代、被市场抛下时,你就会明白,这些“太远”的东西,早就在决定你的命运。

真正的智慧,从来不在于“立刻有用”,而在于“提前准备”。

我曾采访过一个混沌的学员,叫陈曦。她是家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。她说自己第一次听课时,一脸茫然,李善友讲“范式革命”,她几乎记不下来。但三个月后,公司组织变革,她突然发现自己懂了。她说:“那一刻,我像提前打了疫苗。”

学习不是短跑,而是蓄力。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,会突然用上它。

当然,学习也不是万能的。很多人买了混沌的课,听了几节就放弃。最常见的理由是:“太抽象”“听不懂”“坚持不下去”。我自己也经历过那个阶段。

我记得我第一次听《复杂系统》,听了半小时,整个人都蒙了。第二天我告诉朋友:“我觉得这课不适合我。”朋友笑着说:“那就更该学。”我当时不服气,花了一个星期,每天早上地铁上听十五分钟,听到第六天,我突然明白了“非线性”的意思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像在黑夜里看到一丝光。

我后来总结:听得懂的知识,只能让你保持原地不动;听不懂的,才可能让你往上生长。

这几年,我见过太多靠学习翻盘的人。

有个朋友,在一家国企做文案,三年没升职。他在混沌大学听了《战略思维》的课,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写的内容,从“做执行”变成“做策略”。半年后,他负责品牌全案,工资翻倍。还有个女孩,原本是教培行业的客服,疫情后行业崩塌,她靠在混沌听的AI课程,转行做数据分析师。她说:“混沌让我第一次意识到,未来不是威胁,而是邀约。”

这句话我特别喜欢。

我们以为未来会淘汰人,其实未来只是淘汰“不学习的人”。

有人说:“听课没用,做到才有用。”我同意,但我更想补一句:看到、知到、想到,才有可能做到。做到只是果,看到是因。你不可能做到一个你根本没想过的事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混沌大学的课程总让人“开天眼”。它让你看见了更大的世界。

我曾经也怀疑过:“这些课是不是太理想化?”直到我听了阿里的前高管张丽俊讲《人力资源是CEO的第一工程》。那堂课我听了三遍。她讲阿里如何在两百人到几万人的阶段里,建立人才机制。她说:“组织不是管人,而是放大人。”那句话让我重新理解了“管理”。

后来我照着她的思路,设计了我们团队的目标管理系统。第一次试行就失败了,大家说“太复杂”“不好执行”。我回头复盘,删掉多余的流程,只保留核心指标。第二轮试行,效果立竿见影。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“理论落地”的力量。

所以说,学习不是拿来崇拜的,是拿来反复试错的。

混沌大学的价值,不在于它有多少课程,而在于它让你有一个可以试错的起点。你在这里听到别人的认知路径,然后带着这些去行动、修正、再成长。

很多人说,混沌是“认知的健身房”。我觉得这比喻很妙。你去健身房,不是因为你今天胖,而是因为你想让未来的自己有力量。

而混沌大学,就是训练思想肌肉的地方。

有人问我,如果只能给普通人一个建议,我会说什么?我会说:让自己多花一点时间,去看那些让你觉得“太深”的东西。因为那才是你人生的“第二曲线”。

有一天,当你不再追求“马上有用”,而是追求“长期有力”,你就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命运曲线。

所以,混沌大学的课,普通人学了有没有用?

有,而且是“越普通越有用”。

因为它不是教你成为谁,而是让你看见,你原本可以成为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