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对医药界最牛夫妻,身家2300亿:选择与谁同行,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
2025-10-17
冬天的早晨,连云港的风比往年更冷。那天,孙飘扬站在厂房外,看着烟囱里升起的白气,手上还握着一张厚厚的文件——一份抗癌药专利的转让协议。120万元。对一个濒临倒闭的小药厂来说,那是一笔能压垮所有人的巨款。厂里人都反对,说这是拿命在赌。孙飘扬没回头,只说了一句:“没有技术,命运就在别人手里。”
那一年是1991年。也是恒瑞医药命运开始反转的一年。
没人想到,这个穿着旧中山装、骑着破自行车上下班的技术员,会在三十年后,成为掌管市值4800亿药企的掌门人。更没人想到,他的妻子钟慧娟,一个中学化学老师,会在中年放弃铁饭碗,白手起家,从零做出市值两千亿的翰森制药。
他们的故事像一场漫长的化学反应,两个独立的分子,在岁月的催化下,碰撞出一个时代的传奇。
有人问他们:“是什么让你们成功?”孙飘扬说:“是选择。”
钟慧娟补了一句:“是选择对的人,一起走。”
他们的起点并不高。孙飘扬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,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当技术员。厂子那会儿没什么前景,只生产红紫药水和片剂,库存堆满仓,工人心气全无。
他熬了几年,终于当上厂长。厂里穷得叮当响,连买设备的钱都要靠拆旧机器凑。有人劝他稳点过日子,他偏偏要搞研发。五年时间,推出二十多个新产品,硬生生把厂子从倒闭边缘拉了回来。
1995年,他又决定再冒一次险。创立翰森制药。那时恒瑞刚刚站稳脚,他又想分出精力做第二家公司。厂里人都觉得他疯了。可他拉着钟慧娟说:“我要去造未来,你帮我守现在。”
于是,钟慧娟从教室走进了厂房。
刚到翰森那阵子,公司还没正儿八经的厂房,连员工食堂都是借来的。她白天和工人一起拌料、调试仪器,晚上回宿舍算账。为了省钱,她自己当会计、采购、质检,甚至帮着搬原料。
后来,她回忆那段日子时笑着说:“那时候没别的,就是拼。”
翰森制药靠一瓶瓶药撑了下来。第一个精神类药物上市那年,她和科研团队连续三个月没回家。工艺失败了一次又一次,她盯着仪器屏幕,红着眼说:“再试。”
那一夜,外面下着暴雪,实验室里灯通宵亮着。三百多个小时后,第一支药终于合格。有人说那是运气,她摇头:“那不是运气,是命换的。”
有人问:“夫妻一起创业,不怕矛盾吗?”
孙飘扬说:“怕啊。但我们吵归吵,从没忘记为什么开始。”
两个人,一个管创新,一个管执行。一个在前线攻城拔寨,一个在后方稳扎稳打。恒瑞成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的“药王”,翰森成了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龙头。
他们的组合,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:理智与果敢,稳健与野心。
《202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》发布那天,孙飘扬家族排第四,身家2300亿。那天晚上,他们照旧在家里吃简单的清蒸鱼。有人调侃:“你们现在是医药界最牛的夫妻。”钟慧娟笑了笑,说:“我们只是还在努力的人。”
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——不喧哗的野心。
孙飘扬曾经在一次采访里说:“我相信技术,不相信运气。”这句话看似朴素,却几乎定义了恒瑞的性格。
在中国医药史上,恒瑞是第一个将注射剂卖到欧美的药企。为了那一个批文,研发团队整整做了七年。有人想放弃,他说:“做药这件事,快不得。”
钟慧娟也一样。翰森制药的第一支仿制药获批上市时,她没有庆功,而是第二天就召集团队讨论下一代药的研发。“我们不是为了追别人,而是为了有一天能被别人追。”
他们的成功,靠的是彼此的同行。
一位恒瑞老员工说过一句话:“他们俩在一起,不是你帮我,而是我们一起做事。”
那种默契,是从无数次共患难、共决策里磨出来的。
有人说,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艺术。可对他们来说,更像是两条并行的科研曲线,偶尔交叉,却永远朝同一个方向。
其实,孙飘扬和钟慧娟的故事,不只是爱情和财富的样本,更是一种“同行”的哲学。
就像张磊在《价值》里写的那句话:“人生的道路上,选择与谁同行,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。”
张磊自己的人生,也印证了这句话。
2005年,他创立高瓴资本。第一笔投资,就压在腾讯。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,他说:“我看中的不是现在的腾讯,而是十年后的中国互联网。”后来,腾讯的市值涨了几百倍。
刘强东第一次找他融资,想拿7500万美元,他说:“要投就投3亿,否则不投。”
外界以为他是赌徒,其实那是他学自恩师史文森的底气。
1998年,他在耶鲁大学读书,在史文森手下实习。史文森被称为“耶鲁基金教父”,是全球机构投资的典范。
那时史文森让他研究木材行业,一个冷门得不能再冷的领域。他查资料、打电话、走访,整整几周,交出一份厚厚的报告。史文森只说了一句:“记住,投资就是深度思考。”
这句话,成了张磊一生的信条。
多年后,他创立高瓴,把这套“自下而上”的研究方法带进中国。腾讯、京东、美团、滴滴……这些影响中国生活方式的巨头背后,都有他的身影。
他常说:“一个人再聪明,也敌不过正确的同行者。”
历史上每一个真正走远的人,都不是独行者。
无论是孙飘扬和钟慧娟,还是张磊和史文森,他们身上都藏着一个共同规律:方向对了,人对了,路就顺了。
想起一个故事。李嘉诚的司机在退休前拒绝了李嘉诚赠送的两百万。李嘉诚惊讶地问:“你哪来的钱?”司机笑着说:“这些年,您每次打电话说要买哪块地、投哪支股,我都跟着买一点。”
这故事听起来像笑谈,却藏着一个真理:你跟谁同行,决定了你的格局边界。
与智者为伍,你会看见远方;与懒人同行,你会原地打转。
人这一生,最重要的选择,从来不是去哪儿,而是和谁一起走。
同样的路,不同的同行者,就有不同的结局。
就像一位心理学家在《社会感染力》里提到的研究:一个人长期和积极的人在一起,大脑会分泌更多多巴胺;反之,和抱怨的人相处,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升高,情绪低落、判断迟钝。
简单说,你和谁在一起,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这不是鸡汤,是生理机制。
有个朋友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“我能跑多快,看的是我的腿;我能跑多远,看的是我的同行者。”
这句话,我越活越信。
在创业圈、职场圈、朋友圈里,你总能看到一些人:他们本来差不多起点,却几年后天差地别。
有人越混越亮,有人越走越暗。其实,分水岭往往不在能力,而在“同行”。
你身边的人,决定了你看见的世界。
我见过一个刚毕业的女孩,第一份工作进了很卷的公司。她一度觉得焦虑、失眠、每天都在比较。后来跳槽去了一个节奏更慢的团队,和几位认真但温和的同事一起做内容。半年后,她写的东西开始被转发,公司内部也给她发了奖金。她说:“不是我变厉害了,是我终于遇到对的人。”
这就是同行的力量。
在我看来,人生最聪明的投资,不是去追逐风口,而是去靠近那些让你变得更清醒的人。
他们可能是你的伴侣、朋友、导师,也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同行者。关键不是他们多成功,而是他们让你看见了更远的自己。
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来自《哈佛成人发展研究》:研究跟踪724个人长达75年,结果发现,决定幸福的关键因素,不是财富和名望,而是“与谁同行”。那些拥有稳定、良好关系的人,不仅更快乐,也更健康,寿命更长。
同行之人,是人生的软肋,也是盔甲。
孙飘扬和钟慧娟的故事,就是这个规律的最好注脚。
他们曾经也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对夫妻。只是他们愿意一起熬、一起赌、一起成长。
同行的意义,不在于风光,而在于当风雨来的时候,有人和你撑伞。
我常想,如果那年孙飘扬没拉着钟慧娟,如果她没敢辞职,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恒瑞与翰森。
这不是宿命,而是选择。
正如张磊说的:“格局大,虽远亦至;格局小,虽近亦阻。”
你是谁,只能决定起点;你和谁一起走,才决定终点。
人生的高峰,从来不是一个人爬上去的。
无论是创业,还是生活,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:同行者,才是命运的分界线。
当你选对了人,哪怕走得慢,也走得稳;当你选错了人,哪怕跑得快,也终会迷路。
冬天又来了。连云港的风还是冷,但那家药厂的烟囱,依旧升着热气。
孙飘扬说:“风再大,也得有人点火。”
钟慧娟笑着回:“那我来添柴。”
他们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