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瓴资本张磊:我的30条投资原则和人生理念
2025-10-17
凌晨的纽约,金融街的灯从未真正熄过。张磊站在落地窗前,手里握着一杯没喝完的黑咖啡,杯壁上的热气早已散尽。那一年是2005年,高瓴刚成立不久,办公室不到五十平米。投资圈的朋友劝他保守点,“中国的互联网?风险太高了。”他笑笑,没有反驳,只在笔记本上写下六个字:真正的价值会发光。十五年后,那支当年被质疑的股票——腾讯,市值超过六万亿港元。那杯凉咖啡的味道,也成了他人生的底色。
张磊喜欢讲“时间的朋友”这句话。每次别人问他高瓴的投资秘诀,他总是慢慢地说:“投资,其实是一场和时间的合伙。”但他更想说的,是这句话背后的“人”。钱的逻辑,归根结底是人的逻辑;而人的逻辑,始于信念,止于选择。
他的人生,不止关于投资。更像是一部关于“长期主义”的修行录。
那时他在耶鲁求学,导师大卫·史文森告诉他:“别想着短期暴利,学会用时间沉淀出价值。”年轻的张磊听进去了。他在笔记本上写道:“所有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,知识、能力和价值观才是唯一的护城河。”
那是一个“快钱”盛行的年代。互联网泡沫正盛,无数人一夜暴富,也有人一夜破产。而他选择在泡沫里埋种子。2004年,他第一次听说腾讯时,很多投资人都嗤之以鼻:“一个聊天工具,能有什么前途?”他没有被热闹带偏。后来他亲自跑到义乌,看到每个摊主的名片上都印着QQ号,连政府招商办的干部都在用。他知道,这东西要火。
他投了全部资金。那是一次豪赌,也是一次信仰的押注。
“真正的价值,不在今天的涨跌,而在时间的深度。”他在回忆录《价值》中写道。
多年后,他依然在提醒年轻人: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因为人多的地方,已经没有价值。真正正确的,往往是非共识的。
这句话,不只是对投资人说的。它也在提醒每一个在人群中迷失方向的普通人。
他身边的很多创业者,曾经都迷茫过。有人沉迷估值的涨跌,有人焦虑上市的时间表。张磊总会反问一句:“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在一次闭门会议上,他对一家初创公司的CEO说:“如果你只想赚钱,那你迟早会被钱打败。”那人愣了几秒,问他:“那我该追什么?”张磊笑了笑:“追那种让心灵宁静的钱。”
那年,张磊刚刚在美团二级市场增持股份。外界以为他押的是趋势,他自己知道,他押的是团队。
“投资,其实是选人。”他说,“三流的人做一流的生意,会打烂一手好牌;一流的人做三流的生意,可能把它变成传奇。”
他看重的,是人身上的“长期性”——那种不被短期波动迷惑,不被表面繁荣诱惑的自洽能力。
这种能力,说穿了,就是诚实。
“能否诚实地面对自己,是一个投资人的第一重考验。”
这话像一面镜子,照向每一个以为自己“还不错”的人。
张磊自己也犯过错。2000年,他第一次创业时,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,公司业务暴跌。投资人没有要求归还资金,他却坚持“这些钱一定要还”。有人说他傻,他却说:“如果信任可以不兑现,那还叫什么信任?”那一年,他的账户几乎见底,但他重新找回了自尊。
后来他总结:“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,而在于你没做什么。”
这句话看似玄妙,其实极其朴素。每一次选择不做什么,都是在守护“初心”。
他也曾焦虑。高瓴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人民币时,舆论追着问:“张磊,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?”他没正面回答,只说:“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”然后在白板上写了八个字: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
那是朱元璋的策略,也成了高瓴的座右铭。
等待,是一种能力。比赚钱更难。
他经常跟团队说:等待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对无关的事连想都不想。
有一次,Zoom刚上市。几个小时内股价暴涨50%,高瓴一夜赚了8.9亿美元。有人在群里发消息:“我们赢了!”他只回了三个字:“不急,看长。”
那一刻,他的冷静,比赚钱更贵。
他喜欢用历史解释市场。他说:“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。”你不必讨好它,它也不会偏袒谁。
所以他始终坚持:凡是能被时间烧掉的,都不值得依赖。能被留下的,才是底色。
他看重的,是知识、能力、价值观;而不是名声、权力、财富。
“名声大了,很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。”他在书里写,“毁也好,誉也好,总归是让人分心的评判。”
他相信,最危险的时刻,往往是别人夸你的时候。那是内心开始松动的开始。
高瓴的办公室,墙上挂着一句话:“让我们成为时间的朋友。”
这句话不是标语,而是提醒。
因为张磊深知,人一旦忘了“时间”,就容易被短期的诱惑牵走。
在北京的一次论坛上,他讲过一个细节。
“我投资过很多公司,但最重要的,不是钱,而是人。”他说,“有潜力的人,不着急,慢慢来,给他们时间成长。”
他说这话的时候,语速慢得出奇。
台下的听众静得连呼吸都能听见。
后来,有创业者回忆那场讲座,说那一刻他第一次明白:“原来投资不是算计,是陪伴。”
张磊的“陪伴”,有时也意味着“看见失败”。
他不避讳失败。反而认为,失败是进化的一部分。
“自我否定是进化,自我接纳也是进化。”他在书中写道。
这句话写给别人,也写给自己。
他曾试图推一个短期项目,结果惨败。那次,他没有责怪团队,只对自己说:“也许,太急了。”那一夜,他一个人走回家,穿过安静的中关村,脚步声在空旷街道上回荡。他突然意识到,真正的长期主义,不是忍耐,而是有节奏的成长。
他把这种节奏,延伸到生活里。
他说:“如果一个环境里牛人很多,但互相踩脚,就算有再多的天才,也会枯竭。”
“牛人很多,还愿意互相学习、互相谦虚,才能走得远。”
这话听起来像是管理哲学,其实是人生哲学。
他始终坚信:“不高己,不卑人。”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,才懂得别人的难处。
在一次采访中,记者问他:“你这一生最大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”
他笑着答:“珍惜你身边的人。”
那一刻,他不是投资人张磊,而是一个普通人,一个在漫长岁月中被时间打磨得柔软又坚韧的人。
他说:“我们这一生,能遇到的人有限,能同行的更少。别等到要说再见的时候,才知道原来这一路已经很远。”
有一次,他和团队聚餐。有人问他:“张总,你不累吗?”
他看着窗外的夜色,淡淡地说:“不累,因为我们在做的,是让心灵宁静的钱。”
那一刻,没人再说话。
是啊,在一个人人追逐短期利益的时代,能让心灵宁静,已是一种奢侈。
他留下一句话:“尚未佩妥剑,转眼便江湖。寻万物流转,觅进退有章。”
愿你我,终有一日,也能学会在时间的洪流中,做一个不急不躁的行者,赚那份让心灵安静的钱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