蚂蚁今服了,但顶级赚钱姿势,还得跟马老师学
2025-10-17
凌晨一点,北京东三环的灯还亮着。一个中年男人靠在落地窗前,手边的茶凉了,手机屏幕上是一串不断刷新的财经新闻标题——“蚂蚁暂停上市”。他盯着屏幕,嘴角微微抽动,像是被人推了一把,又像突然明白了什么。那一夜,不只是他,整个金融圈都没睡。有人骂,有人笑,有人等着看笑话。可马老师,第二天依旧出现在公开场合,语气平静得像风平浪静的湖面。那一刻,很多人心里都冒出一个疑问:到底谁服了?
其实,是蚂蚁服了。但更准确地说,是马老师赢了。
很多人看到的是“暂停上市”的新闻,却没看到,这个暂停,其实是马老师商业逻辑的完美收尾。表面看,他被按下了暂停键,实际上,他的思维早就切换到了下一盘棋。
赚钱这件事,从来不是谁跑得快,而是谁看得远。普通人看一场风口,高手看一场周期,顶级高手看一场结构。马老师的厉害,不在于他赚多少钱,而在于他从不站在风口上等风,他造风。
那一年,他在杭州的办公室里,对团队说过一句话:“真正的风险,不是你做错什么,而是你以为自己不会错。”这句话没人太在意,直到蚂蚁被监管按下暂停。
蚂蚁金服的故事,很多人都知道——它赚得多,风险小,几乎无敌。但少有人真的看清它的底层逻辑。
一般人赚钱,要么靠运气,要么靠体力。聪明一点的,靠杠杆。马老师呢?他用的是别人的杠杆,用别人的钱,赚自己的利润,还能让别人感激他。
这才是顶级赚钱姿势。
当年支付宝诞生时,没人看得起一个“小支付工具”。十几年后,它成了国民应用。马老师没说他在“颠覆银行”,他说的是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。这句话听起来像口号,其实是遮羞布。因为真正的生意逻辑,是让天下的钱,都经过他。
他不是去对抗银行,而是让银行离不开他。
这就是他最可怕的地方。
我们总说普通人赚钱难,是因为没资源。可真正的难,不是没资源,而是没结构。普通人拼的是钱多钱少,高手拼的是结构稳不稳。
那场蚂蚁事件之后,很多人痛骂资本无度,骂马老师贪婪。可如果你冷静想想,他只是把所有人的欲望整合成了一个系统。每一个用花呗、借呗的年轻人,都在为他的数据资产做贡献。你点一次支付,他就多一条行为记录;你按时还一次款,他就多一个信用样本。久而久之,你不只是用户,你是产品。
更精准地说,你是他的资产。
在杭州的湖畔大学,有一次内部分享会上,马老师说:“年轻人不要怕负债,怕的是你不知道负债换回了什么。”台下的创业者鼓掌,他却没笑,只补了一句:“但永远记得,不要做别人的杠杆。”
这句话像玩笑,但那一刻,他说的是实话。
他自己,是用别人做杠杆的人。
普通人借钱买消费品,有钱人借钱买资产,马老师借你的钱,再把你变成资产。
这是三层逻辑,隔着一个时代的认知鸿沟。
我见过一个女孩,刚毕业第一年,工资七千,花呗额度一万。她说自己“先享受,后还款”,一年后,她用一半工资在还债。她不觉得错,反而自豪地说:“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”其实,她没意识到,她的每一笔“分期”,都在喂养一头庞然大物。
这不是道德问题,而是结构问题。
有研究显示,2020年中国信用消费人群达到5.6亿,其中花呗用户占近一半。平均每个用户的借款余额超过6000元。数据来自央行金融消费报告。那一年,蚂蚁的利润接近100亿,其中近一半来自重庆的两家小贷公司。黄奇帆后来回忆说:“当年马云来重庆吃饭,说想办贷款公司。我三天就给他批了。”
三天,一家改变中国金融格局的公司诞生了。
你以为他在帮中小企业?其实他在建一座塔,让所有人的现金流绕着他转。
他把风险分散得精妙无比。借款由银行放,利息蚂蚁拿,风险留给系统。出了事,是银行兜底;银行的钱,来自普通人的存款。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结构游戏。
这场游戏的高明之处在于——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赚了。
银行赚利息,用户得便利,平台得数据。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,利润是有限的,但结构的控制权是无价的。
这就是马老师的“无风险暴利”。
当然,这样的杠杆游戏不可能永远玩下去。2017年开始,监管层察觉问题。黄奇帆曾公开指出:“30亿资本金被放大到3000亿,杠杆超过100倍。” 这在任何金融体系里都是不稳定的信号。于是,《网络小贷新规》出台,要求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不低于30%,杠杆不得超过5倍。
表面上,这是监管收紧,实际上,是国家在对系统性风险做“止血”。
那天新闻出来,很多人说:“蚂蚁被打断了翅膀。”但熟悉马老师的人都知道,他早就脱身了。
他不再需要蚂蚁的翅膀。因为他的思想,已经飞得比任何一只蚂蚁都远。
他早在那之前,就开始布局教育、医疗、可持续能源——看起来离钱远,其实离未来近。
他懂得一个原则:赚钱只是副产品,真正的生意,是把未来的确定性提前兑现。
所以,马老师的终极姿势,从来不是“赚多少钱”,而是“让钱流过哪里”。
我有个朋友,做风投的。他说:“马云的厉害,不在于他赚到的钱,而在于他能决定谁赚钱。”这句话听着有点夸张,却是事实。
比如蚂蚁。它本质不是金融公司,而是一个“分配权系统”。它决定了谁能拿到贷款、谁的信用更高、谁更可能成为下一个“优质用户”。这意味着,它不仅掌握了财富分布的权力,还定义了什么叫“可信”。
那比钱更值钱。
普通人看不见这层逻辑,只看到表面的暂停,看到监管的出手,以为这是结局。可在更高维度的棋盘上,这只是他提前落下的一步“避险棋”。
在商战的世界里,真正的高手,从不等被清算才走,他们提前退出,留下神话。
就像他曾说的那句话:“今天很残酷,明天更残酷,但后天很美好。”
很多人记得“后天很美好”,却忘了他补了一句——“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。”
他早知道何时该退。
这才是他真正的“顶级姿势”。
那天我和一位金融学教授聊天,他说:“马云不是败在监管,而是赢在提前看清监管的边界。”我问他怎么看待这场事件,他笑笑:“这不是失败,这是一次‘战略止盈’。”
止盈这个词,说得太妙。
在普通人眼里,赚钱就是拿利润;在马老师眼里,赚钱是控制风险的艺术。赚到极限就收,风口转冷就退,他不是输家,是造风者。
所以,别再骂他贪婪。那种规模的贪婪,本身就是天才。
他只是用资本的语言,演了一出关于认知的戏。
有的人看懂了,有的人还在嘲笑。
而懂的人,已经在学。
因为无论你爱他还是恨他,有一点必须承认——在这个时代,想赚钱,还是得跟马老师学。
不是学怎么套现,而是学怎么避险;不是学怎么追风,而是学怎么造结构。
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,做了一个小实验。
我试着用花呗买了一本书,再计算真实利率。账单显示分期手续费8.8%,折算成年化利率接近16%。那一刻,我有点震惊。然后我又去看支付宝的理财页面,收益年化3.8%。这之间的差额,就是系统的利润。
那一刻我明白,赚钱的不是算法,是认知差。
所以别怕被利用,要学会反向利用。让自己的钱在系统里流动,但永远知道它流向哪。
如果有一天你能把这种结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里——用低成本的资源撬动高价值的成果,用别人的时间换取自己的确定性——那你就不只是打工人,而是微型资本家。
那天,我再次想起马老师的一句话:“别人怕的地方,就是机会的入口。”
或许,这才是他真正想教我们的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