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富人思维的6大开关
2025-10-17

凌晨的海边,风很大,一个穿着旧外套的男人在捡被潮水冲上岸的贝壳。他不是游客,也不是渔夫,而是个破产后跑来这儿散心的创业者。浪打在他脚边,凉得刺骨,他忽然笑了一下——不是苦笑,是那种终于想明白点什么的笑。他说:“原来我不是缺机会,我是缺开关。”

富人和穷人,往往不是命不同,而是脑子的“开关”数量不同。穷人脑子里装的是“怕”,富人脑子里装的是“试”。

这一点,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懂的。

那几年,我做投资顾问,看过太多“想赚钱”的人。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永远是:“老师,现在做什么最赚钱?”每次听到这种话,我心里都会有种说不出的疲惫——就像有人问:“现在吃什么最不容易饿死?”答案当然有,可没意义。因为真正能发财的人,不是知道答案的人,而是敢动开关的人。

富人的思维,是六个隐藏在日常里的“开关”。每一个开关打开,都意味着你不再被旧的设定限制。

第一个开关,叫“对新事物的敏感”。

我认识一个叫林凯的同事,那年我们在一家央企做外贸。公司强制推行ERP系统,所有人都抱怨。领导年纪大,不懂电脑;年轻人懒,不愿学。只有林凯,每天泡在电脑前研究系统漏洞,写笔记,教别人用。三个月后,领导出差前喊他一句:“小林,你帮我把合同录完。”半年后他升职,一年后他带团队。大家说他运气好,我知道,那不是运气,是反射弧短。

多数人看到新事物,第一反应是“麻烦”;少数人看到新事物,第一反应是“机会”。差距,就是从那一秒钟开始的。

人类天生抗拒变化,因为变化会让大脑焦虑——要重新学习、要犯错、要暴露无知。但那些敏感的人早就学会了和焦虑共处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写道:大脑有两套系统,懒惰的是系统一,勤奋的是系统二。能激活系统二的人,永远跑得比别人快。

你不必强行变勤奋,只要让自己多一点“好奇”。试着在手机里建一个文件夹,名字叫“新鲜事”。每次看到新概念、新工具、新趋势,都记进去。哪怕不懂,也别删。等三个月后回看,你会发现自己像多活了一轮人生。

第二个开关,叫“别急着把问题简单化”。

我听过无数人说过这句口头禅——“不过……而已”。淘宝火,“不过是卖假货而已”;短视频火,“不过是内容low而已”;别人创业赚了钱,“不过是运气好而已”。可问题是,“而已”两个字,是穷人最贵的思维枷锁。

罗振宇被骂“收智商税”,但王利芬、秦朔、同样是媒体人,为什么没收到?因为他不仅讲知识,还讲结构。他让复杂的知识变得易懂,这就是产品能力。你不去研究人家怎么做,只顾贬低,那就永远只能当观众。

有人问我,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穷人思维?我说,看你说完一句话,嘴角是不是带着那种轻蔑的笑。轻蔑是一种毒,它让人保持优越感的同时,也失去了学习的能力。

有一回,我在深圳讲课,台下有个学员说:“我看那些短视频带货的,也没啥技术含量。”我让他第二天做个实验,自己拍一个带货视频。第二天他来找我,说拍了整整三个小时,连镜头怎么摆都没弄好。那一刻,他懂了。理解一个行业最好的方式,从来不是“评判”,而是“尝试”。

这,就是第三个开关——“快速试错”。

在训练营里,我经常布置一个“日行动作”:每天尝试一个小而低成本的实验。比如写一篇不同风格的文案、用一个没用过的软件、和一个陌生人聊十分钟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,其实是在建立你的“试错肌肉”。

我有个朋友叫陈硕,曾经开过五家店,全倒闭。第六次开店时,他做了个奇怪的事——每天统计顾客进店的步数与停留时间,连顾客走路轨迹都画成热力图。他说:“我想知道失败的规律。”结果,那家店成了他人生第一家盈利的店。

失败不是敌人,停在原地才是。

心理学家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失败,成长型思维的人害怕不学。”所以,富人思维不是成功的结果,而是反复试错后的副产品。

但光试是不够的,还得“试得快”。

我在北京一个创业沙龙上听到一个投资人讲:判断创业者的标准,不看学历,不看背景,就看试错速度。能在三周内验证想法的人,胜率比三个月的人高十倍。因为市场变动的节奏,比人想象的都快。

这也是富人思维的第四个开关——“速度感”。

富人从不幻想完美起步,他们只追求快速反馈。就像开车时,不等红绿灯全灭才启动,而是看见灯闪,脚就上油门。速度感不是冲动,而是一种敏锐的行动力。你拖一天,市场就换一次脸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“失败返工”故事。

我曾帮一个朋友写品牌文案。第一次写,他嫌太理性;第二次改,我加了情绪,他说太煽情。改到第四版,他突然说:“就用第二版吧。”我没生气,因为那一刻我明白了——有时返工,不是回到原点,而是绕了一圈确认自己没错。人也是这样,反复试,反复错,最后你会更笃定。

第五个开关,是“长期思维”。

美国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曾在2020年发表过一篇研究,跟踪了一千家企业十年,发现持续重视长期投入的公司,其市值增长率平均高出其他公司47%。

但人类的天性是短视。穷人追“快”,富人看“远”。

前段时间,有个年轻人来问我:“老师,我现在该不该辞职去做自媒体?”我反问他:“你能保证三个月不赚一分钱,还能坚持写下去吗?”他沉默了。大多数人失败,不是因为方法不对,而是时间不够长。

我有个读者,每天早上五点写公众号,写了两年。前一年没人看,第二年起粉丝暴涨,现在已经靠写作月入十万。他说:“赚钱不是目标,是副作用。”

长期主义,不是慢,而是稳定输入。就像健身:练一天没用,练三个月才有曲线。

你想打开财富的门,先得练稳自己的“时间感”。

第六个开关,是“多琢磨”。

穷人喜欢做事,富人喜欢想事。想,不是空想,而是结构化的琢磨。

我认识一个创业者,每天睡前都写一行日记,只有一个问题:“今天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?”他坚持了八年。后来我问他,这么简单的问题,有意义吗?他说:“意义不在答案,而在思考的过程。你每天让大脑动一次,就像每天给肌肉拉伸。”

我也曾模仿他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一周,我每天睡前写三分钟反思。第一天写“今天白干了”;第三天写“下次要提前准备”;第七天,我突然发现,我开始能提前看到错误的影子。那就是琢磨的力量。

而穷人最大的特征,就是懒得想。他们愿意辛苦干,不愿动脑想。富人恰恰相反,他们宁愿多思一小时,也不浪费一小时去瞎忙。

如果你真想改变命运,从今天开始,别再问“有什么项目能让我暴富”,而是问:“我的哪个开关还没打开?”

有时候,你需要的不是再多一份努力,而是换一种启动方式。

有人说:“穷人靠存钱,富人靠流动。”其实连思维也一样。固定的思维只会越攒越沉,流动的思维才会越想越亮。

我见过最聪明的穷人,也见过最笨的富人。聪明的穷人知道很多,却从不行动;笨的富人不懂太多,却敢一试。聪明让你知道风险,笨拙让你获得结果。

我更愿意做一个“愚笨的行者”,在一次次小试、一次次小错里,慢慢地打磨出财富的方向。

别怕起步慢,怕的是你永远不启程。

真正的富人思维,不是藏在账本里的数字,而是藏在你每天的行动习惯里——敢试、能学、肯琢磨。

那天海边的男人,最后捡起一个完整的贝壳,放进兜里。他说:“这次我不等风来了,我要自己造风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