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的核心竞争力,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
2025-10-17

凌晨两点,北京的灯还亮着。窗外的霓虹光打在玻璃上,像无数碎掉的念头。有人在公司加班写方案,有人刷着短视频笑出声,还有人,正对着一页空白的文档发呆。那页空白的,不只是文档,也是他的人生。 他说自己没时间读书,没空健身,也不记得上一次安静地看完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。所有的时间都在处理“紧急的事”,而那些“不紧急”的事,他总说:以后再说吧。 可“以后”,总比想象中更快没了。 他三十岁生日那天,公司组织聚餐。喝到一半,他去洗手间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:眼圈发黑,肩膀僵硬,神情疲惫。他突然意识到,这些年,他什么都在做,唯独没有在成长。 他以为努力是多干活,后来才明白,努力也要有方向。 那晚他第一次问自己——那些不紧急的事,真的无关紧要吗?

人的一生,忙的都是“马上要”的事——明天的会议,下周的业绩,本月的KPI。可真正决定你层次的,从来不是这些,而是那些“不急”的、没人逼你去做的事:读书、健身、交朋友、写字、思考。 它们没立竿见影的成果,却在悄悄决定你未来的边界。

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在一篇博客中写过:“台湾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——这有什么用?”
孩子说,我想学舞台剧。父母问,这有什么用?
孩子说,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。父母又问,这有什么用?
蔡康永笑着说,他最庆幸的一件事,就是父母没问过他这个问题。
因为他们也喜欢做“无用”的事:养花、看书、听戏。
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,最后成了他一生的宝藏。
他说:“我的成长,让我相信,那些没什么用的东西,往往才是人生的珍宝。”

功利时代的人,总是急着问“有用吗”。
但人生最有力量的事,往往都不急着给结果。

一个朋友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
每天晚上睡前读十页书,不多不少,雷打不动。三个月后,他发现自己说话有了逻辑,看问题更深。半年后,他被调到公司战略部。
他笑着说:“这本书没帮我加薪,但它帮我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。”

不紧急的事,就像往土里埋的种子,表面没变化,地下却在生根。

高晓松小时候,家里书多得像一座山。走廊都摆着书柜,抽屉里塞满笔记卡片。那时候没有谷歌,想查一句话要翻十本书。他常常随手拿一本,看一下午。
后来他写歌、写书、做节目,都从那些无目的的阅读里来。
他说:“我万万没想到,小时候读的闲书,会变成我谋生的饭碗。”

知乎上有人问:“我读过很多书,大部分都忘了,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?”
一个回答是:“我小时候吃过很多饭,也都忘了。但它们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。”
那些看似无用的事,正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悄悄支撑着你。

就像村上春树。
33岁那年,他决定成为小说家。
他给自己设定的生活模式: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写作四小时,然后跑步十公里。
他说:“如果你想做一件长期的事,就得有长期的身体。”
那一年,他戒烟、健身、早睡早起。三十多年过去,他写了五十多部小说,从未断稿。
身体是你所有梦想的底盘。
天赋再高,熬不住夜的人,也写不出长久的作品。
他常说:“写作像长跑,跑得慢没关系,但必须一直跑。”

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考官。
它不会奖给谁捷径,只会奖励那些愿意持续做“不紧急的事”的人。

有人说:“一个人能走多远,要看他和谁同行。”
巴菲特就是个例子。
他年轻时只会捡便宜股,被芒格一句话点醒:“为一家伟大公司付出公平的价格,胜过为一家平庸公司付出低价。”
从那之后,他开始投资时间的朋友,而不是价格的幻觉。
伯克希尔公司后来以年化20%的复合收益率,成为投资史的奇迹。
巴菲特说:“没有芒格,就没有我。”
他真正学到的,不只是投资逻辑,而是长期主义。

读书是慢的事,健身是慢的事,修心、审美、交朋友,全是慢的事。
但慢的事,才是养根的事。

乔布斯年轻时迷恋书法。那时候他没想过这玩意有什么用。
十年后,他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,把书法的美感放进字体和排版里。
世界上第一台“会排版”的电脑就此诞生。
他说:“如果我没学书法,苹果就不会有今天的美感。”

再看看他家的房间:一盏灯、一张床、一幅爱因斯坦照片。
极简。
他把这种极简带进了产品里,砍掉70%的项目,只留下最有灵魂的那几个。
他说:“最复杂的功能,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。”
这就是审美的力量。
美,是一种判断力,是对复杂世界的取舍能力。
蒋勋说:“一个人审美的高低,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。”
你能看出什么是“美”,就能看出什么是“对”。

有一次我去见一个老企业家,他七十多岁,每天还坚持练字。
我问他为什么。
他说:“写字能让我的脑子静下来。”
他顿了顿,又笑:“安静的人,做决策才不会慌。”

那天回去后我也做了个小动作——
每天写十分钟字。没想到一个月后,我发现自己在会议上能更专注,讲话更有条理。
那不是笔的功劳,是心稳了。

真正的成长,不在热闹的地方,而在那些你一个人做的、没人催的、不急但重要的事。

梁文道说:“读一些无用的书,做一些无用的事,花一些无用的时间,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。”
这句话我特别喜欢。
因为我们每个人,终其一生都在和“有用”较劲。
但到头来你会发现,最有用的,是那些没被算进KPI的时光。

你偶尔发呆的午后,看似浪费,其实是在复原;
你去公园跑的那五公里,看似没成果,其实在锻炼意志;
你不求回报地帮人一次忙,看似吃亏,其实在积累信任。

人生的本质,不是拼速度,而是拼厚度。
越是焦虑的人,越要学会做“不紧急的事”。
读书让你有判断,健身让你有能量,朋友让你有温度,审美让你有品位。
这些东西,不会立刻改变你的收入,但它们会慢慢改变你的气质。

有个年轻人问我:“怎么才能变厉害?”
我说:“每天做一件不紧急的事,坚持半年。”
他挑了看书。六个月后,他告诉我,他的世界变得更大了。
那是他的小实验,也是他的转折点。

你会发现,越往上走的人,越舍得把时间花在“看起来没用”的地方。
他们不追求立竿见影的回报,而是相信时间的复利。
他们知道,真正的竞争,不在速度,而在积累。

那些不紧急的事,就像你人生的备用电池。
你以为它没用,但当主电源熄灭的那一刻,它能救你一命。

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。

当你在生活里留出一点时间,做些慢的、静的、纯粹的事,不是浪费,而是在为未来蓄力。

也许现在的你,还没看出它的意义。
但总有一天,你会感谢那个愿意多看一页书、多跑一公里、多花半小时发呆的自己。

那一刻你会明白——
人的核心竞争力,超过一半,真的来自那些不紧急的事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