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传奇女董事长的自述:创业30年,吃过无数亏,才懂这3句话
2025-10-20
那天,雨下得不大,却让人分不清天光和心情的界限。上海外滩的风一阵阵打在脸上,像是提醒,又像是告别。她,一个曾经的广告女王,站在江边,看着那些闪烁的霓虹灯,忽然笑了。不是那种意气风发的笑,而是一种终于明白了什么的笑。她说:“创业三十年,我吃过无数亏,但现在想想,那些亏,其实都是门学问。” 说这话的人,叫林岚。一个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,却有着不普通的故事。她的公司,在二十年前做出过全国爆红的广告;在五年前,差点破产;在去年,她自己也一度想卖掉公司“退休”。可她没有。她说:“我舍不得。不是舍不得钱,是舍不得那个曾经不怕死、敢冒险、敢输的自己。” 这句话,我记了下来。后来才发现,她这三十年的创业史,其实浓缩成了三句话。三句话,听起来朴素,却是她用摔跤、流泪、喝闷酒换来的。
年轻的时候,林岚觉得一切都能靠“做对”来解决。她是那种典型的控制狂,做策划、做营销,每一步都像是下棋。客户说要市场第一,她就熬夜三天三夜写策略;甲方改十稿,她就改二十稿。她相信努力会有回报,坚信“只要我够拼,上天就得给我个交代”。那几年,她过得风风火火。广告年会她永远坐第一排,喝酒从不输男人,签单时一支笔能带着三百万回公司。她说,那时候最怕下班。因为只要一停下来,心里就空。所有人都以为她在追逐成功,可她自己知道,那其实是在逃避。
后来,她真的摔了一跤。那一年是2008年,金融危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,把她的公司冲得七零八落。大客户撤单,小客户拖款。她的员工走了一半,房租交不起,连打印纸都得自己掏钱买。她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所谓的“掌控感”,不过是幻觉。她坐在办公室里,盯着那块挂了十年的奖牌,忽然就哭了。那种哭,不是委屈,是明白。明白原来自己不过是被时代温柔地抱过,又被轻轻放下。她说:“我以为我很强,其实我只是被趋势推着往前走。”
那之后,她学会了第一个道理——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。她开始读行为经济学,看《黑天鹅》,开始研究偶然性和系统性风险。她说,那些书救了她。“以前我总想让世界照着我的意愿运行,后来才发现,成熟的人,是能和不确定性握手言和的人。” 她给自己定了个小实验:每次遇到重大决策,不立刻拍板,而是列出三种可能的最坏结果,让团队去预演。那是她口中的“逆推测试”。第一次试的时候,她被打脸。一个自以为稳妥的方案,因为供应商倒闭,几乎连累整个项目夭折。那天她在会议上没发火,只是默默在白板上写下八个字:“错了就改,别死扛。”
这八个字,后来成了她公司的座右铭。她笑着说:“那次失败,是我交过最贵的一堂课。” 她开始允许团队试错,也允许自己偶尔笨拙。她让助理每周写“反思周报”,总结做错的地方。她自己也写,从最小的细节开始:一个客户电话没回,一封邮件拖延太久,一句情绪化的话。她说:“写出来,才知道有多少错是可以被看见、被修正的。”
她的第二个顿悟,是在一次会议上。那天,她请来了一个合作十年的老客户,对方中途突然宣布要换代理商。理由很简单:“你们太懂我们了。” 她当场愣住。这句话像一记耳光。她以为懂客户是优点,没想到成了对方要逃离的理由。那天晚上她喝了很多酒,凌晨一点,跑去健身房跑步。跑到第四公里的时候,她停下来,蹲在跑步机旁边哭。后来她总结:“我太自信了,自信到以为世界不会变。”
那之后,她开始做第二个小实验:每半年推翻一次自己的假设。比如某个客户的定位、某个市场的趋势,她都要求团队从零开始调研,不能引用旧数据。她还请了一个AI分析师帮忙,用算法模拟不同策略下的市场反应。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主动求助于机器,她笑说:“我以前总怕AI抢饭碗,现在反而觉得它是我的镜子。”
有一次,她的算法预测失败了。原本以为某个品牌在年轻人中会爆红,结果投放半个月,数据惨淡。她没怪算法,反而写了一封内部信,说:“AI只是工具,真正的洞察永远在人性。” 她让团队重新访谈消费者,从对方的话语里找原因。那一次,她亲自坐在焦点小组的观察室里,看着那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谈消费观。一个女生说:“我不需要品牌告诉我该喜欢谁,我只想被理解。” 那一刻,她笑了,笑中有泪。她说:“原来世界变了,是我老了。”
她的第三个顿悟,是关于关系的。那几年,她失去了太多。合作多年的客户走了,曾经的伙伴背叛了,甚至连女儿都对她有了怨言。女儿在国外念书,视频通话里问她:“妈,你到底什么时候能来看看我?” 她愣了几秒,说:“等我忙完这阵子。” 结果那一阵子,一拖再拖。直到女儿的毕业典礼,她也没去成。后来女儿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每次我需要她,她都在开会。” 她看到那条消息的瞬间,整个人崩溃了。
她去看心理咨询。咨询师问她:“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” 她回答:“被需要的人。” 咨询师笑了笑,说:“也许你早就被需要,只是你没在场。” 那句话击中了她。她突然明白,原来成功不等于存在感,陪伴才是。那年她做了个决定——每个季度,必须放三天假,只做一件纯粹的事。第一季度她去云南拍照片;第二季度,她回老家探望了十年没见的父母。她说那三天的自己,是三十年来最像“人”的时候。
她说:“这世上最难的事,不是取得成就,而是在成就中不迷失。”
后来,她的公司重新走上正轨。她不再是那个冲锋陷阵的女将,而像一个稳稳掌舵的船长。她开始把年轻人推到前台,把自己藏到幕后。有人问她:“你不怕被替代吗?” 她说:“怕。但更怕自己老了还不放手。”
我问她,现在回头看,你觉得最重要的三句话是什么? 她想了很久,说:“不急,是第一句。会错,是第二句。要懂得爱,是第三句。” 她解释说,不急,是因为命运自有节奏;会错,是因为成长靠犯错;懂得爱,是因为人终究要活在关系里。
那天夜里,她送我到电梯口,临别前轻声说:“年轻人,你一定要记得,不要让你的努力成为掩饰恐惧的手段。”
这句话后来我常常想起。她那种淡淡的语气,不带一丝教训,像是在对一个久未醒来的朋友轻轻拍肩。
很多人觉得成熟意味着掌控,但我想起林岚,觉得真正的成熟,是敬畏。敬畏变化,敬畏失败,也敬畏偶然。
因为命运从不欠人什么,它只是时不时提醒你——别以为你能算尽一切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