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你有什么才华?”“我会填坑。”
2025-10-20

那天,他在地铁上被一句广告词戳中了心窝——“人生的意义,在于找到你热爱的事。” 他苦笑着想:要真有那么容易,我早就开悟了。地铁一晃,手机又震了,是老板的消息:“上周那个客户的项目出问题了,你先顶上。” 他盯着那行字,心里默念:“又一个坑。” 但嘴上还是打下“收到”。 他叫周闻,一个普通公司里的中层管理者,三十五岁,工作十年,几乎没一天不在填坑。填下属的,填老板的,填客户的,填系统bug的。有人笑他命苦,他说:“这年头,不会填坑的人,早就失业了。” 他是那种你在办公室里不容易注意到的人,不吵不闹,也不卷。但奇怪的是,每当项目崩溃边缘,总有人喊:“周哥看看吧。” 然后,不知道怎么的,问题总被他一点点捋顺。

有一次,公司搞一个大项目,预算八百万,时间卡得死。开会那天,老板指着PPT说:“我们要用这次项目,一举打开新市场。” 台下一片点头,只有周闻皱了眉。那份PPT是实习生拼的,里面的数据有一半没核实,甚至连客户需求都模糊。会后他私下提醒老板:“这个方案风险太大。” 老板摆摆手:“没事,你盯着点。” 果不其然,项目上线第三天,客户投诉。合同里有个关键功能没实现,对方直接扣了两成尾款。会议室气氛凝固,所有人都低头不语。老板脸色铁青:“谁负责?” 没人吭声。周闻开口:“我来补。”

那一周,他几乎没睡。白天协调开发、重写文档,晚上跟客户沟通。第七天晚上十点,他终于在系统上修复了那个功能。客户第二天回复邮件:“虽然中间出了点问题,但你们的处理态度让我信任。” 项目保住了。老板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你真是救火队长。” 他笑了笑:“救火只是结果,防火才是功夫。”

后来我问他:“你为什么总是那个填坑的人?不累吗?” 他想了想,说:“累。但填坑这件事,其实是最有成长性的事。”

那天他跟我讲了一个故事。

他刚毕业时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干文案。第一年,公司要投标,老板做了份提案,PPT做得花里胡哨,可一页核心数据漏掉了。现场客户提问,他一头空白,场面尴尬。回到公司,老板大发雷霆,说:“你以后来做标书。” 那是他第一次“填坑”。

他通宵把整个流程梳理成模板,列出风险节点,设计出一份“防错清单”。从那以后,公司再没因为标书出问题丢单。两年后,老板升他做项目经理。

他说:“我那时候才明白,填坑不是被动地补,而是主动地预判。”

他给自己设了一个小实验:每接一个项目,先假设它失败。想清楚失败会出在哪,再去反推流程。这个方法他用了十年。很多坑,别人还没掉进去,他已经绕开了。

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淡定。

2016年,公司一次重组,他被调去新部门带十几个人。上任第一天,就接到客户投诉,原来的团队拖延了项目,客户要退款。他第一次感到恐慌——那是一个烂摊子,前任经理早就跳槽。团队士气低,客户态度冷。那天晚上他一个人留在办公室,对着客户聊天记录看了三个小时,写下四个字:重建信任。

第二天,他挨个打电话给客户道歉,然后召集团队复盘。他没有骂人,只问了一个问题:“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?” 有人说是人手不够,有人说流程太乱。最后他总结:“问题不是资源,是信任。”

于是他推了一个“小动作”:每天早上9点开十分钟“同步会”,只讲昨天谁遇到坑,今天打算怎么填。刚开始没人愿意说,觉得丢脸。后来大家发现,分享坑反而节省了时间——有人踩过的坑,别人就不用再掉。那一年,他们的团队绩效全公司第一。

他笑着说:“填坑最好的方式,不是你一个人干,而是让所有人都学会提前看见坑。”

这让我想起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1年的一项研究:在面对复杂任务时,拥有“修复倾向”(fixer mindset)的人,比只关注结果的人,团队绩效高出34%。因为他们把时间花在理解问题,而不是指责问题。

不过,他也有过失败。那是2019年,公司推新业务,他负责整体策划。为了赶进度,他跳过了几个风险评估环节。上线当天,服务器崩溃,损失几十万。老板在群里质问:“怎么回事?” 他没解释,只回了四个字:“是我决策错。”

后来他在全员会上复盘,说:“我以前总以为填坑就是补漏洞,但其实更深层的是承担责任。”

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,语气很轻,但眼神很稳。那一刻,很多年轻人突然安静下来。

那之后,他开始训练团队的“填坑能力”。每个季度,他安排一次“模拟崩盘”演练:让团队假设一个项目出问题,从发现到补救,完整跑一遍流程。刚开始大家抱怨浪费时间,可当真项目遇上突发状况时,他们的反应速度,比其他组快了两倍。

他说:“填坑不是危机应对,是长期修炼。”

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填了这么多坑,最大的坑是什么?” 他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是自己。”

那年他升职,成了部门总监。底下人多了,项目多了,他变得焦虑。每天开十几个会,所有事都要过他手。一次加班到凌晨两点,他发现自己在批改一个实习生的文案。那一刻他突然想:我是不是也成了那个“制造坑”的人?

第二天,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——删掉一半审批流程。很多人反对,说风险太高。他说:“如果我连放手都不敢,那我这几年填的坑就白填了。”

结果半年后,部门产出效率提升了40%,员工离职率降了一半。有人私下说他变懒了,他只是笑:“填坑的尽头,是让别人不掉坑。”

那天饭后,他给我看手机备忘录,上面写着三句话:先稳,再清,再补。

他说:“稳,是稳住心态;清,是搞清真相;补,是补在根上,不是表面。”

我问他,这三句话哪来的?他说:“都是坑教的。”

其实,每个人的生活,都是一场填坑的旅程。有人掉进去就骂命不好,有人掉进去就开始挖出口。填坑的人,不一定最聪明,但一定最踏实。

社会的每个角落,靠的都是这些默默填坑的人。医生在填身体的坑,工程师在填系统的坑,父母在填生活的坑。没人为他们鼓掌,但正因为他们,世界才没彻底崩。

那天我在地铁上又想起他的话。窗外天色暗了,车厢里灯光明亮。我突然觉得,所谓成长,也许就是从抱怨坑,变成习惯填坑。

你不可能填完所有的坑,但每填一个,就少掉一次恐慌,多一点底气。

有位朋友曾说:“人生最大的能力,不是预见未来,而是修补当下。”

而那些能在混乱中修补、在塌方里站住的人,终会走得更远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