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内卷?跟我有啥关系?
2025-10-20

那天晚上,下班地铁比平时挤得更厉害。车门一开,人流像被松开的弹簧,齐刷刷往里推。一个穿白衬衫的男生被挤到角落,耳机线被扯断,手机掉在地上,屏幕亮着一句微信消息:“你那份方案,今晚能不能再改一版?” 他弯腰去捡,嘴里小声嘀咕:“内卷?跟我有啥关系?我只是想早点下班。” 可等他站直时,发现周围人都在做着一模一样的事——有人在回邮件,有人在改PPT,有人干脆抱着笔记本在地铁上修图。那一刻,他突然觉得,全世界都在赶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奔跑。

“内卷”这个词,好像这两年成了流行病。从校园到职场,从论坛到茶水间,人人都在谈。有人说它是社会病的名字,也有人说它不过是穷忙族的情绪出口。但仔细想想,真正可怕的不是“卷”这件事,而是“连不卷都得有理由”。

一个朋友阿雪,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。上个月,她连夜赶了个项目方案,熬到凌晨三点。第二天早会,她满脸倦意地展示PPT,老板却说:“思路不错,下次能不能再快一点?” 那一刻,她突然觉得浑身发冷。她快,别人更快。她熬夜,别人通宵。她以为的努力,在别人眼里只是“理所当然”。

她给我发消息说:“我好像在打一场看不到尽头的仗。”

我问她:“那你还想继续卷吗?”

她回:“不卷怎么办?不卷就会被淘汰啊。”

这句话,我听过太多次。可是后来我越来越觉得——有时候,我们卷的不是别人,是自己。

社会学家葛兆光曾在演讲里提到:“内卷,本质上是资源稀缺下的集体焦虑。” 这句话听起来抽象,但放到现实中却异常准确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这些城市的平均房价早已突破每平米六万,年轻人要用二十年去还一套六十平的房。你拼命加班、努力升职,只是为了不掉下去,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活。

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高速运转的螺丝钉,害怕一松懈就被替换。

但有趣的是,真正跳出“内卷”的人,往往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清醒的。

去年我采访过一个程序员,叫老李。三十五岁,离开大厂去云南开民宿。同行都说他疯了,辞掉年薪百万的工作去种花?可他笑着说:“在大厂的时候,我每天都在优化代码,最后我发现,真正需要优化的是我自己的人生逻辑。”

他讲的那句话我印象很深:“我以前以为努力能让我自由,后来才知道,我只是换了种方式被绑架。”

老李走的那年,正赶上公司裁员。留下的人每天加班到深夜,大家表面风平浪静,私下都在拼命找下家。他说,那种氛围让人喘不过气——每个人都在跑,却不知道为什么跑。
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里的一句话:“当人被迫在无限竞争里奔跑时,自由反而变成了枷锁。”

你以为你在选择,其实你早就被环境选好了。

但跳出“内卷”的关键,不在于逃,而在于“重排顺序”。

有个朋友小岚,是做运营的。她曾是团队的“卷王”,连续三年KPI全公司第一。后来身体出了问题,医生说她的免疫系统失调,需要休息。那天她坐在医院走廊里,手里还拿着手机回邮件。护士走过来提醒她:“小姐,再不放下,你可能会彻底放不下了。”

那句话像一巴掌打醒了她。

她辞职后,用半年的时间旅行、读书、写公众号。她发现,自己以前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定义成功。升职、加薪、拿奖,好像每一步都对,可她越来越不快乐。她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我不想再赢别人了,我只想活得像自己。”

她不是逃避,而是重建——重建自己的人生排序。

很多人以为对抗内卷要靠“躺平”,其实不是。躺平是放弃,而重排顺序才是真正的清醒。

她后来开始做一件有趣的小实验:每天下班前,她会问自己三个问题——我今天做的事,有没有让我更接近我想要的生活?有没有浪费时间在别人定义的标准上?有没有哪件小事,是出于热爱而不是恐惧?

一开始她常常答不上来。可她坚持写了一个月,答案慢慢清晰了。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焦虑,甚至在第二年拿到了创业投资。

“不是我不卷了,而是我开始卷我自己的人生。”她笑着说。

我想起社会学者周濂说的一句话:“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做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平静,却有力量。

每次看到新闻里有人猝死、有人抑郁、有人写下“我撑不下去了”,我都忍不住想,这是不是一种更极端的“内卷后遗症”? 我们这一代人,把“努力”当成信仰,却忘了努力是为了什么。

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青年职场压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近七成年轻人每天都感到“持续焦虑”,其中近四成认为自己“即使休息也在内卷”。这不是个体病,而是集体现象。

有一位被采访者的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我怕停下来,因为一停,就能听见心里的空。”

是的,内卷的真相之一,就是“害怕”。害怕落后,害怕被淘汰,害怕无能为力。于是我们宁可累死,也不敢慢下来。

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从不把自己交给恐惧。

乔布斯曾在斯坦福演讲中说:“你的时间有限,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。” 那不是鸡汤,而是一种判断力。

因为你会发现,所有真正厉害的人,表面看起来“不卷”,其实是在暗地里精耕细作。

有人说马斯克每天工作16小时,那是事实,但他工作的内容,不是重复别人,而是创造新轨道。

这才是区别:卷,是在既有规则里消耗;创造,是在新规则里增值。

对普通人来说,也一样。不是每个人都能造火箭,但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我曾在日本旅行时见过一位老人,七十多岁,在小巷子里经营一家手工雨伞铺。那天我路过,他正在慢慢修一把伞,手指苍老却稳。店门口挂着一块小木牌,上面写着:“慢,是我的速度,不是我的错。”

那一刻我突然懂了——他拒绝被时间追赶,却活得比任何人都丰盈。

也许我们不必逃离“卷”,而是要学会分辨,什么值得卷,什么该放下。

人生这盘棋,不是比谁走得快,而是谁能走到终点。

有次我在课堂上问学生: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,别人都在超越你,你会怎么办?”

一个女孩回答:“那我就换条赛道。”

她说这话的时候,眼神明亮。我心想,也许这就是未来真正的竞争力——不是冲得更猛,而是看得更远。

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这条大河里漂浮,浪一来,就想拼命游快一点。可你要知道,能顺流而下的,未必最稳;能随波逐流的,未必最自由。

内卷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卷。

学会区分“努力”与“慌乱”,才是成年人的觉醒。

也许答案不在远方,就在那句老话里——“不求尽如人意,但求问心无愧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