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格局?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
2025-10-20
那天在地铁上,我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。一个说:“唉,现在工作太卷了,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格局。”另一个笑着回答:“那就学点经济学呗,听说能让人开窍。”我抬头看了他们一眼,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——我们都在谈“格局”,可真正理解这个词的人,其实不多。
格局不是把目标写得更大,而是学会换个思维模型看世界。就像经济学家,他们不靠情绪判断,而是靠因果。
他们看到一个现象,第一反应不是“真惨”或“真好”,而是问——“它为什么发生?”
比如你抱怨房价太高,经济学家会问:土地供应是不是被限制了?你觉得自己被职场淘汰,他们会问:你的技能是不是已经过剩了?他们永远在寻找“稀缺”的根源。
而格局的起点,就是理解“稀缺”。
我认识一位摄影师朋友,十年前刚入行时,整天帮人修图修到凌晨。他抱怨活太多,钱太少。后来他突然想通——修图这种事,根本不稀缺,人人都能干。他开始研究光线和构图,研究审美趋势,甚至做起小型摄影培训。几年后,他不再修别人的图,而是让别人来听他讲“如何修图”。
他说:“我不再追钱,而是追稀缺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很装,其实很真。
经济学里有个基本概念:一切价值,都来自稀缺。
太阳光免费,所以没人为它付费;时间稀缺,所以每一秒都值钱。
格局的本质,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,找到“稀缺”的机会。
很多人说自己“没格局”,其实只是被当下的稀缺绑架了。
你缺钱,就会被钱支配;你缺安全感,就会被焦虑牵着走。
经济学家叫它“稀缺陷阱”——一旦被稀缺占据心智,你的注意力就变窄,反而更穷。
心理学家塞德希尔·穆莱纳森曾在《稀缺》一书中写到:穷人并不是比富人更笨,而是因为长期焦虑于“如何度过明天”,没有空间去思考“如何改变明天”。
这话很扎心。
因为我们每个人,都曾被自己的稀缺套牢。
我也试过。刚创业那年,我穷得叮当响,天天想着怎么接单。客户让我改十次稿,我都笑着答应。后来有次我接了一个视频项目,熬夜剪了七天,交上去被全盘否定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我一直在用“稀缺的姿态”工作——怕失去,怕得罪,怕没下次。
那次返工,是我职业生涯最痛的一次。但也正是那次,我开始学会挑客户、拒绝不匹配的活。我第一次理解,真正的成长,不是补缺,而是选稀缺。
稀缺只是起点。理解它之后,你得学会下一层的思考——比较优势。
这世界上,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,也没有绝对的能力,只有相对的效率。
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过一个伟大的模型:就算一个人什么都不如别人,但只要他在某一件事上的“机会成本”更低,他就有比较优势。
我见过一个清洁工阿姨,每天在写字楼打扫卫生。她动作麻利,喜欢跟人聊天,知道每一层哪家公司加班多、哪家公司刚装修。有一次,她帮一个同事顺口提醒:“你家那空调外机声音怪,可能快坏了。”结果对方检查果真发现问题。后来这位阿姨被物业调去专门负责“设施巡查”,工资比原来翻了一倍。她没上过大学,也没学过经济学,但她懂得把“勤快”变成自己的比较优势。
比较优势不是你最强的能力,而是你最“划算”的能力。
如果你能找到一件别人也能做、但你能做得更快或更便宜的事,那就是你的起点。
问题是,大多数人拼命学强项,却忽略了自己“弱项的潜力”。
我有个朋友,是程序员出身。写代码一般,但沟通能力超强。别人写Bug时,他在客户那儿喝茶;别人加班修复时,他帮客户解释方案,稳住情绪。几年后,老板把他调去做产品经理,收入翻倍。他说:“我赢的不是代码,而是耐心。”
这就是格局思维——在经济学里,它叫“机会成本”;在人生里,它叫“取舍的勇气”。
有次我们聊起“格局”,他说了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格局,不是能做多少事,而是知道哪些事不该做。”
我后来把这句话写在电脑桌上,提醒自己,别用勤奋掩盖方向的错误。
但光有思考,还不够。
经济学讲求验证,一切假设都要过市场这关。
那年我做了一个小实验。
我想验证“时间换钱”的上限,于是我在一周内,把所有能接的项目全接了。连续七天,我每天只睡四小时。结果赚了三倍的钱,也病了三周。
那次实验让我彻底明白:当你的收入完全依赖时间,你已经输了。
于是我开始写专栏、录课,把一次性劳动变成可复用的产品。半年后,收入虽然少了,但我不再被日程表绑死。
后来看到一篇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研究,印证了这个结论:时间复利是所有复利中最慢、但最稳的。真正的自由,从你不再被时间稀缺支配开始。
不过,成长的过程从来不是线性的。
我也经历过返工的时刻。
曾有个课程项目,我信心满满地上线,结果学员反馈惨烈:内容太干、案例太少、节奏太慢。那晚我一边看评论,一边删稿,删到凌晨三点。
那一夜我彻底理解一句话:格局不是“放大”,而是“重构”。
你要敢承认自己的模型错了,敢推倒重来。那种疼,才叫成长。
我后来和一个经济学教授聊天,他说:“宏观经济看的是趋势,微观经济看的是行为。个人的格局,就是在微观里,看出宏观的规律。”
他说完,我愣了几秒。
原来格局从来不是高大上的词,而是一种“成本思维”。
你能不能用有限的资源,做出最优解;你能不能在混乱中,分清什么重要、什么不重要。
就像那句老话: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。
但也别误会“万世”是天花板,它只是提醒你——格局,是在今天的细节里生长出来的。
我有个习惯,每隔三个月,会给自己做一个“资源盘点表”:我现在最稀缺的是什么?最过剩的是什么?
有时答案是时间,有时是耐心,有时是勇气。
我会挑其中一个,设一个小实验。
比如,去年我最稀缺的是“专注”。于是我试着每天关掉微信通知,只在中午和晚上回复。三天后焦虑爆棚,一周后适应,一个月后工作效率提升近一倍。
那一刻我突然懂了——所谓格局,其实就是你敢不敢和自己的短板正面对峙。
格局大的,不是因为看得远,而是因为看得清。
经济学家托马斯·索维尔说过一句话:“思考的成本比无知的成本低得多。”
这句话我后来也写进了演讲稿里。因为我见过太多人,不是不努力,而是不思考。
他们一听到“改变命运”,就以为要做大事;一听到“提高格局”,就去背名言。
但真正有格局的人,都很安静。
他们不喊口号,也不焦虑。他们只是每天比昨天更清楚一点,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。
我们这一代人被“稀缺”围困太久。缺钱、缺时间、缺安全感、缺确定性。
可经济学告诉我们:当一种资源被过度追逐,它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。你越想抓住的,越容易失去。
所以,与其纠结,不如换个问题去想:
我现在能用什么“比较优势”,去弥补我最真实的稀缺?
有位朋友在咨询公司干了五年,去年裸辞。他去支教,去西部看孩子。有人说他傻,浪费了大好前途。可他回来后写了一本书,被出版社签下,版税收入比以前工资高。
他说那一年他学到的最大一课是:“当你停止追逐别人定义的稀缺,新的稀缺就会出现。”
他看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。
格局的尽头,是时间。
如果人类永生,这个世界早就停滞。
因为时间不再稀缺,努力也失去了意义。
正因为时间有限,我们才会珍惜,才会思考,才会成长。
我想起庄子那句老话: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
有的生命短到只能感知白昼,有的思维浅到无法看到周期。
经济学家的伟大,不在于预测未来,而在于他们知道一切都有周期。
当你能用周期思维看自己,格局就出现了。
所以别急着去“做大”,先学会“算清”。
算清时间的成本,算清精力的方向,算清你能承担的风险。
当你的决策不再受情绪驱动,你就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。
至此,你就能明白一句很老的道理:
所谓格局,不是站得高,而是想得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