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正非和马化腾的“灰度”:普通人追求安全感,高手拥抱不确定性
2025-10-20
夜色的尽头,深圳湾的灯光在水面上碎成一条银线。那天风不大,空气潮湿,任正非坐在窗边,看着玻璃上映出的自己。七十多岁的他,依旧习惯在凌晨批文件。秘书推门进来,说:“美国又追加了一条新禁令。”他只轻声说:“嗯,早就准备好了。”没有愤怒,没有叹息,只有一种冷静的“灰度”。
而几百公里外,马化腾正在腾讯总部的会议室,盯着墙上的路线图。游戏、金融、AI、视频号……每一个箭头都指向未来,又模糊得像雾。有人问:“要不要立刻调整战略?”他笑笑,说:“先别急,我们先灰度测试。”那句“灰度”,成了腾讯人的口头禅。
他们一个经历了战争年代,一个在信息海洋里长大,却都信奉同一套哲学——灰度。
灰度,是黑与白之间的空间。
是确定之外的呼吸。
普通人害怕这种模糊。
高手,却在模糊里生长。
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“正确”,考试只有对和错。可当我们长大进入社会,才发现,世界上几乎所有决定都在灰色地带。结婚、辞职、创业、投资,没有标准答案。我们渴望确定,就像溺水的人渴望抓住一块木板。但世界不会给我们木板,只会给我们浪潮。
任正非早年在部队通信工程队,退伍后下海创业。他一生的关键词,就是“危机”。1998年,华为刚起势,他却写下《华为的冬天》。那篇文章在公司内部炸开锅,很多员工看不懂:市场这么好,为什么谈冬天?他解释说:“因为冬天总会来,只是早晚问题。”于是华为开始做“备胎计划”,十几年后,当美国真的封锁供应链,华为还能挺住。
灰度,不是犹豫,而是深知世界的复杂。
马化腾在2011年的一次内部讲话里说:“互联网变化太快,我们做任何决策,都不能非黑即白,要留灰度。”他提出“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”,其实是对生物进化的模拟:要留冗余、要容错、要试错。微信就是灰度测试出来的,当时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做通讯产品,最后张小龙团队胜出。但马化腾没清除失败者团队,而是让他们转向其他项目,因为“失败是生态的一部分”。
灰度让腾讯活成了一片森林,而不是一棵树。
但灰度不仅属于企业家。它更是一种个人的思维能力。
我认识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女孩,叫阿黎。她二十八岁,习惯把每个项目分得明明白白,流程、数据、节点,一个都不落。她讨厌意外。可那年她带的项目被上层临时砍掉,半年努力全白费。她崩溃大哭,想辞职。后来老板和她谈话,说:“如果你要做产品,就得学会灰度。因为市场不会告诉你准不准,用户也不会永远对。”
她不理解。可两个月后,她带的新项目上线后数据暴跌,她没急着改,而是让算法团队灰度放量。三天后,指标反弹了。她第一次感受到“不确定的力量”。
她跟我说:“原来灰度不是模糊,是有意识地给世界留余地。”
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灰度是一种智慧,它源于对确定性的反思。
确定,给人安全。
灰度,给人空间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,人类天生厌恶不确定,因为大脑为了省能量,总想找出“结论”。可真正的成长,恰恰来自于和不确定共处。那种模糊,让我们保持思考。
任正非说过:“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哲学,其实是经验。他做决策时从不要求“全对”,而是要求“可调整”。华为所有重大项目都有灰度时间段——不急着定论,不急着评优,让市场给答案。
灰度不是拖延,而是对复杂世界的尊重。
而普通人恰恰最害怕这种模糊。
他们渴望安全感,渴望“答案”。毕业后想找稳定的单位,工作几年想找稳定的伴侣,结婚后想要稳定的生活。稳定似乎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。可他们没发现,稳定往往是最大的风险。
当你把所有力气都用来追求安全,你就失去了应对变化的能力。
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国企员工,三十岁那年辞职创业。他说:“我在国企十年,从没出错,但也没成长。后来我意识到,我不是在工作,而是在逃避不确定。”创业后他每天都焦虑,却也前所未有地清醒。他说:“我终于明白,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是我能应对变化的能力。”
灰度思维,是这种能力的核心。
它教你接受模糊,理解波动,允许世界不按剧本走。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天我特意不带计划表,不设闹钟,只告诉自己:今天随遇而安。结果那一天,我完成了平时两倍的工作量,还写完一篇文章。原因很简单:当我不被“计划的确定性”束缚,思维反而更灵活。那天我真正理解了,控制欲越强,自由感越低。
灰度的另一个层面,是“容错”。
马化腾说:“创新不是靠计划,而是靠试错。”在腾讯内部,任何一个新功能,都必须经过灰度测试——小范围上线、收集反馈、再调整。失败被看作数据,不是耻辱。
而在生活中,我们往往不敢试,因为怕输。我们习惯等“百分之百确定”的时机,等完美准备好才开始。结果一等,就是一生。
灰度让人敢动。因为它告诉你:不完美,也值得开始。
我有个朋友,叫林舟。他在大学时想做播客,却拖了三年才录第一期。因为他觉得没设备、没经验、没脚本。直到有天他看到王兴的一句话:“只有死者才看到战争的终结。”他突然想通——如果完美才上场,那我永远在旁观。于是他拿手机录下第一期节目。音质糟糕,语气紧张,却意外收获了两百个听众。半年后,他成了平台签约主播。
他说:“那一刻我才懂,灰度不是退,而是进。”
王兴喜欢的一本书叫《有限与无限的游戏》。他常说,普通人只会玩有限游戏——赢或输;高手玩无限游戏——只求继续玩下去。灰度,就是无限游戏的姿态。
任正非也是。面对封锁,他说:“要准备十年寒冬。”不是悲观,而是战略。他知道,生存本身就是胜利。
灰度不是模糊,而是掌控不确定的智慧。
有人问马化腾:“你们怎么总能在变化中赢?”
他说:“我们不追求赢,只追求不死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冷,但极其现实。灰度的终极意义,就是活下来。
人也一样。
你没法让生活永远晴朗,但你可以学会带伞。你没法预知明天会不会被裁员、会不会被拒绝、会不会失恋,但你可以学会让自己更强。
真正的高手,不是没恐惧,而是能在恐惧中前行。
任正非曾说:“伟大的企业不是在阳光下长大的,而是在泥泞里熬出来的。”那泥泞,就是灰度。
灰度教会人耐心。
我们太急。急着成功,急着赚钱,急着得到答案。可灰度告诉你,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焦虑而加速。真正的成熟,是在混沌中保持节奏。
灰度思维不是天生的,它可以练。
我见过一个创业者,每天做一个“五分钟模糊练习”:找一件没把握的事,快速做决定,不回头。比如今天中午点哪个外卖?随便选,别犹豫。晚上写哪篇文案?先写,别删。三周后,他说自己的决策焦虑减少了三分之一。这是灰度的入门方式——与不确定性共处,而不是战斗。
灰度不是让你模糊价值观,而是让你灵活地应对现实。
它不是虚无,而是力量。
正如任正非说:“灰度,是和谐的过程。”
灰度不是黑白之间的模糊,而是两者短暂的共存。
普通人想要安全,高手寻找平衡。
普通人害怕模糊,高手利用模糊。
灰度让人从非黑即白的判断,走向多维度的理解。
当你能接受不确定,你才真正拥有确定。
因为你开始明白,所谓安全感,不是世界不变,而是你有能力面对变化。
所以别再追求完美,别再害怕未知。
世界本来就是灰的,唯有灰色,才是恒常的光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