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?
2025-10-20
那天傍晚,我在地铁口看见一个男人,三十岁出头,穿着还算整洁的衬衫,手里拎着外卖。地铁进站的一瞬,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往反方向的出口走去。那是去网吧的方向。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,这座城市里有太多看似还在奔跑的人,其实早就停在原地。
人不是一夜之间变得平庸的。平庸是一种温水,它不烫,却能慢慢把热血泡凉。它不是摧毁,而是腐蚀;不是打败,而是耗尽。
我曾经以为,平庸是命运的结果。后来才懂,它更像一种选择,一点一滴的退让,一次次“算了”的妥协。
人,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平庸的?
想起我大学时的同学阿文。刚入学那会儿,他是那种能让人立刻注意到的人。课上总能抢答,社团活动永远最积极,写的文章被老师夸上天。那时他常说:“我不想混日子,我要混出点事来。”
可毕业第三年,我在商场碰到他。那天他在服装专柜做销售,笑容还在,只是眼神里少了光。我问他:“还写文章吗?”他愣了两秒,笑着说:“哪有那闲工夫啊,下班就想睡觉。”
那笑有点尴尬,也有点心酸。
阿文不是没能力,也不是没梦想。他只是,被现实磨成了“差不多先生”。刚入职的时候,他想努力,想升职加薪。后来领导不看好他,同事也各自顾己,他就慢慢放弃了。每天上班打卡、下班刷剧,偶尔抱怨两句,又继续过着相同的日子。
有次我问他:“你不觉得这样太平淡了吗?”他说:“平淡挺好,至少不用那么累。”
那一刻我懂了,平庸的第一步,是你开始为不努力找理由。
很多人走向平庸,不是因为输给别人,而是输给了自己那句“算了”。
《不求上进的玉子》里有个镜头,女主整天躺在床上打游戏,她父亲骂她没出息,她只说:“我会工作的,但不是现在。”那句“不是现在”,听起来像安慰,其实是陷阱。因为“不是现在”,往往意味着“永远不会”。
现实生活里,多少人也这样?
想健身,说明天开始;想换工作,说再等等;想读书学习,总觉得“等有空”。结果时间一点点过去,计划成了口头禅,理想成了笑话。
有人问过王小波,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?他说:“人一切的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。”那种愤怒,不是因为失败,而是因为你知道自己能更好,却没去做。
我认识一个朋友,小周。大学时他是摄影社的核心人物,拍的作品屡屡得奖。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广告公司,刚开始意气风发。可工作几年后,他变了。每天加班到深夜,周末也懒得碰相机。有一次我去他家,他的摄影器材上落了厚厚一层灰。他说:“有时候我还会想拍点什么,但打开相机的那一刻,我就觉得没必要了。”
那句“没必要了”,像一把刀。它不锋利,却能慢慢割掉一个人的热爱。
平庸,往往不是从失败开始,而是从“不再热爱”开始。
而失去热爱,往往伴随着一种“低欲望”的麻痹。
这两年,大家爱说“佛系”。“都行”“随缘”“无所谓”成了口头禅。好像谁不佛一点,就是太用力。但所谓的“佛系”,有时候不是豁达,而是懒惰换来的假体面。
我在三和人才市场采访过一个打工者,他说自己没什么追求,“能活着就行”。我问他每天都干什么,他说:“打两天工,玩三天游戏,挺舒服的。”他笑得很轻松,但那种轻松像一层雾,一碰就散。
低欲望看似轻盈,其实最沉重。因为它让你不再渴望,也就不再行动。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里写道:“痛苦难免,但受苦是选择。”人必须有点不舒服,才会继续向前。太舒服的生活,最容易腐烂。
但也有人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只想不做。
他们嘴上说要改变,身体却一动不动。晚上设十个闹钟,早上照睡不误;买了十几本书,一本没翻完;喊着要学习英语,APP从来没打开。
我曾试过在朋友圈发起“21天早起挑战”。第一天有42个人参加,第五天只剩7个,到最后,坚持下来的只有2个。那两个,都不是最聪明的人,却是最老实的人——他们不幻想、不自我感动,只是每天起床、打卡、重复。
这让我明白:理想不贵,贵的是执行。
有句话说得好:只想不做的人,只会产生思想垃圾。
行动是筛子,能把幻想过滤成现实。
但很多人拒绝行动,因为他们害怕——怕失败,怕出丑,怕努力没用。于是他们选择一个安全的姿势:什么都不做,也不算输。
可他们忘了,不做,其实就是最大的输。
一旦习惯了无所作为,标准也会一点点降低。今天放自己一马,明天就懒得再走远。慢慢地,生活就被“差不多”这三个字拖成了泥潭。
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:“一个人开始走向平庸,就是他开始接受自己‘这样就够了’。”
稻盛和夫讲过一个故事。京瓷公司早期给IBM供货,第一批产品被全数退回。团队沮丧到极点,技术人员在炉前哭。稻盛问他:“你向神祈祷了吗?”那人一愣,随即明白,所谓祈祷,就是竭尽全力。他们重新来过,终于做出完美产品。那一刻他们才懂——不是努力不值,而是你还不够努力。
真正让人平庸的,不是失败,而是妥协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段时间,我觉得自己写作陷入瓶颈。每天打开电脑一个小时写不出十个字。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“最低标准”:每天哪怕写一段,也必须坐在电脑前。刚开始很难,后来慢慢地,我从写一段变成写一页,从写一页变成写两篇。那种“逼自己一点”的过程,让我重新找回了手感。
那次经历让我明白,标准不能降,哪怕一点都不能。
人一旦习惯放过自己,就会越来越难被唤醒。
有句老话说:你对自己松懈的那一刻,就是别人超过你的开始。
很多人走向平庸,不是因为没天赋,而是因为他们在本可以更好的地方选择了“算了”。
你看,那些真正闪光的人,其实都经历过疲惫、怀疑、甚至失败,但他们没躺下。他们知道,世界不会为停下的人等候。
我有个朋友,原本在国企上班。工作安稳,收入固定。去年他突然辞职,去做城市露营创业。我问他为什么。他说:“有一天我坐地铁,看着周围的人,每张脸都像镜子,照出我未来三十年。我害怕那种确定性。”
创业半年,他赔了两万多,项目一度搁浅。他给我发消息:“也许我真该回去上班。”我劝他再试试,他说:“我怕再平庸下去,就真的回不来了。”那句“回不来了”,让我心头一紧。
有时候,走出平庸,不是为了成功,而是为了不被麻木吞没。
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“自我实现的人”时提到,人如果长期压抑潜能,会产生“精神性死亡”。那种死亡不是躯体的,而是灵魂的萎缩。你不再热爱,不再思考,不再追问,就像机器一样循环。
而打破平庸,靠的不是天赋,而是一点点清醒。
我见过一位出租车司机。他每天早起拉客,空闲时听英语广播。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学英语,他笑着说:“我想有天能去外国跑Uber。”他四十多岁,发音还不准,但那笑容干净得像少年。
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真正的反平庸,不是成功,而是保留一份渴望。
也许生活会逼我们低头,但心要抬得起来。
平庸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开始为它辩护。
你说,工作稳定也不错,平平安安就好;你说,努力太累了,人嘛,知足常乐。但那些话,其实只是掩饰。你并不真的满足,只是怕改变。
有人说:“人不是被别人打败的,而是被自己和解的。”
和现实和解无罪,但和懒惰和解,就是自毁。
你看,走向平庸的路径其实很简单——少一点欲望,少一点行动,降低一点标准,再加一点妥协。你甚至不需要做坏事,只要什么都不做,就够了。
可也正因为如此,反平庸的开始,也同样简单。
做一个小动作,哪怕只是今天不拖延,明天不抱怨;哪怕只是今晚关掉手机,读十页书。那一瞬的选择,或许就是你和平庸拉开的距离。
人不是注定平庸的。只是太多人,提前交出了成长的权力。
你问我,一个人怎么一步步走向平庸?我想,是从放弃热爱开始,从害怕行动开始,从降低要求开始,从忘记初心开始。
但凡你还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,就还有机会重来。
正如北野武说过的那句话:“虽然辛苦,但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。”
平凡没什么可怕,平庸才是真正的浪费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