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梁宁:一条反常识的商业法则
2025-10-20

凌晨的机场跑道像一条被拉直的黑带,风从海上吹进候机楼,灯光在玻璃上铺开冷白的鳞。我拖着行李箱,手机震了一下,是一个做消费品的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我们今天把广告停了,现金流扛不住。”他用的是那种吞字的语气,好像不愿把“停”这个字说完整。我回了一个问号,他补了一句:“不烧了,先把组织理顺。”屏幕的光照到掌心,我忽然感觉到那股熟悉的凉意——这几年无数个产品、无数位创始人在这个拐点上迟疑,像是看见了山火,却还在计算每一桶水的温度。问题却很简单:你是要先把火扑灭,还是先写好灭火手册。说得更直接一些,速度重要,还是效率重要。很多人下意识会选效率,毕竟我们从小被教育要“做正确的事,用正确的方法”。可商业在某些时刻遵循的,却是一条反常识的法则:先跑,再整;先占,再优;先野,再文明。

这条法则的书面表达,其实早就写在里德·霍夫曼和克里斯·叶合著的那本《闪电式扩张》里,书里一句话我抄在本子上,反复看了很多遍——面对不确定的市场,速度优先于效率。不是永远,而是在特定的阶段。说穿了,这是一条关于阶段的法则。阶段错了,再漂亮的效率,都是错误地点上的优等生。机场的广播反复播报延误时间,我在走道尽头的落地窗前,给那个朋友拨过去电话。他的声音又干又短:“补贴被骂浪费,扩张被骂粗糙,客户还在社媒上投诉,我想慢下来。”我没有安慰,直接问他一个问题:“你现在是在登陆滩头,还是已经建成城市。”对方沉默了几秒,说:“我们还在泅水。”我说:“那就先上岸,不要在水里讨论市政。”

很多人对这条法则的理解,停在一个误区里。他们以为速度就是粗放,以为快必然意味着无序,以为把组织打理得像警察一样井井有条,才算专业。问题出在顺序上。海盗的船上,确实没有十套流程,但海盗上岸以后,是会变成海军陆战队的;再往后,才是正规军和警察维稳。阶段不是人格的高低,而是地形与任务的差异。你在风暴眼里讲求标准化,等于在炮火里背菜谱。说起来玄,落到地上很朴素。你在一个还没有被定义、被教育的市场上开战,唯一的目标是拿下滩头阵地,把旗插上去。旗插上去之后,才轮到修路、建电、招官。很多创业者的纠结,恰恰是把“警察的洁癖”带到了“海盗的甲板”上。

资料显示,《闪电式扩张》英文版在2018年出版,作者的核心观点不难概括,但难在落实。他们把这类公司的成长轨迹拆解为连续的跃迁,强调用资本换时间,用速度换地盘,等你拥有更大的地盘,再用效率去榨出利润。这套思路看着简单,落在手上却会扎手,因为它强迫你在两个风险里选一个:眼前可见的浪费,和未来不可逆的落后。人性会更害怕被骂浪费,而不是被时间抛在后面,于是就会回到熟悉的那套——慢慢做,做精致一点,做得像课堂上的标准答案。可市场不是教室,市场更像一场登陆战。诺曼底不是讨价还价的地点,诺曼底是冲还是不冲的地点。

你可能要问,难道粗暴地砸钱、无视口碑、视管理如无物,就一定会赢吗。事实当然不是这样。速度优先,不等于任性妄为。速度优先的前提,是你真的还在无人区,是“净空”足够大,是每一个小时都会创造几何级的地盘差距。当年智能手机刚起势时,移动互联网的净空接近全开,你随便往前挪一步,都能拿到一片新大陆。等到智能手机渗透率逼近天花板,增量变为换机,净空缩小,游戏规则就会切换到效率轨道。你把警察的秩序搬进海盗的甲板,会死;你把海盗的粗犷带进警察的街区,也会死。阶段切换不靠口号,靠对地形的冷静判断。

在与一位做短视频分发的技术负责人对话中,他说了一个打工人听着会想笑的句子:“我们那会儿买流量的速度,比代码上线还快。”他没有夸张。当产品形态被验证,增长通道被找到,你不得不接受很多“文明社会里看起来不优雅”的打法,因为窗口期像金箍箍,松一寸,竞争对手就会把缝隙塞满。表面上,这种打法不体面;实际上,这种打法遵守的是“阶段的体面”。你在抢滩阶段用抢滩的体面,在建制阶段用建制的体面。体面不是一块布,体面是一个坐标系。

这并非个例,在教育、招聘、电商等行业都屡见不鲜。有一位做线上教育的创始人给我看过他那一年投放的曲线,曲线像一根被人拉断的弓弦,前半截是爆发,后半截是垂落。他说那是他们最被骂的一年,供应链混乱,客服崩溃,退费排队,舆论痛批“无序扩张”。他自己也在犹豫,要不要急刹。财务总监把现金流报表摊在桌上,问他:“要不要收手。”他在会议室里走来走去,窗外是冬天里发白的阳光。他最后拍板:“先挡住友商的拐角,把关键渠道买下来。”那一仗,他们多花了几千万,但换来了足够宽的护城河。等到市场净空显著收缩,他们开始做一件被同行嗤笑为“老派”的事情——重构中台、调整职级、优化结算。他对团队说:“现在我们不再是抢滩,我们是修城墙。”后来他在一次复盘里留下了一句话:“速度换空间,效率换利润。”朋友评价他:“这人没什么文艺气质,但见招拆招的能力很稳。”

话说到这里,很多人会追问一个更尖的问题:那条反常识的商业法则,到底要怎么落地,难道只是告诉大家“快一点”?不够,还得告诉你“哪里快”和“什么时候慢”。我有个习惯,喜欢把宏观原则切成当天能做的小动作。这里给两个你可以今晚就试的。一个叫“决策时钟”,另一个叫“拖延清单清零”。“决策时钟”的做法是这样的,给团队里一类典型的登陆战项目设定一个明确的响应上限,比如两小时内拿出可执行的第一版方案,哪怕不完美也要上线,所有意见统一收集到第二版迭代;超过两小时未能上线的团队,必须在次日晨会上公开说明是什么环节卡住,负责人在白板上把阻碍写出来,并给出下一次的预案。这个小动作会逼着组织把“先跑再整”的机制装进骨髓,同时也留下了复盘的钉子,防止大家在“快”的藉口下偷懒。“拖延清单清零”的做法是,让每个人把最近七天里反复挂在嘴边但没动手的三件“小到能在一小时内完成”的事写下来,今晚就清零。你会发现,很多迟迟没动的并非难题,而是心里的审判没通过,大家在等一个完美的时刻。可登陆战里,从来没有完美时刻,只有可承受的代价。

当然,不做返工的故事不叫真实的故事。我自己也栽过跟头。前年我参与一个跨品类的新品推广,我们太想“快”,选了一个看起来流量高、转化也不错的达人矩阵,一周内砸了三场直播,数据好看得像幻灯片,团队里以为胜券在握。两周后问题露头,复购低、投诉高,仓库里堆着退货,渠道给我们打来电话让出清。我不得不在全员会上站出来,把“责任与解释”放在台上。那天我穿了一件旧毛衣,站在白板前,承认了三个判断的失误:我们把“试爆”当成“可持续”,把“内容调性”当成“用户契合”,把“单场峰值”当成“品类护城”。我告诉团队,接下来要返工,把大渠道的货按批次回收出来做分级处理,与此同时用小城样本做一次逆向验证,调整定价锚点。返工很疼,但这次返工把我们从“快但虚”的泥沼里拔了出来。三个月后,产品线活了,而我们对“快与慢”的感知也细腻了。那次之后,我在本子上写了五个字:快,是有边界的。

很多读者会把这条法则理解为“烧钱哲学”,这同样是一种误读。钱只是速度的燃料,真正让速度成立的,是三件更硬的东西。一个是对净空的判断力,一个是对组织弹性的管理力,一个是对节奏切换的感知力。净空判断靠数据也靠直觉。你得看渗透率、看新客来源、看获客边际、看竞对部署的速度,哪怕你不是分析师,也要逼自己在周会上把这几个指标说清楚。组织弹性不是把人压到九九六,而是让组织在“快”的指令下不崩塌,流程要有“临时通道”,KPI要有“登陆豁口”,财务要有“救火预算”,法务要有“风险阈值”。节奏切换最难,它像一条看不见的分水岭,跨过去是城邦,没跨过去是海沟。你能不能在某个周一突然宣布,我们从今天开始,进入“修城墙时间”。这不是口号,而是要让所有部门的工作表同步重排,把过去的“冲锋队”换成“后勤部队”,把“投放冲量”换成“留存运营”,把“项目上线数”换成“缺陷关闭率”。这一天,管理者要走到前台,公开背书:谁要说我们慢了,就让他把完整的损益表拿出来对。你要为切换承担责任,而不是把责任丢给“环境”。

外部证据也很重要,因为它能帮你压住情绪。公开信息显示,微信在2011年发布,用户规模在2013年初突破三亿,这个增长不是一夜之间,而是伴随智能手机普及、移动网络提速、社交关系迁移的多重联动。资料显示,2017年前后,小米在经历一段调整后重回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前列,线下渠道的快速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,这是国际数据公司多期报告中能够观察到的趋势线。再看网约车大战,那几年补贴战的走向早已写进了行业史,补贴并非美德,也不是罪恶,它是阶段性武器,进攻的时候是炮火,稳定的时候是包袱。把这些事实按时间线摊开,你就会更容易理解这条法则的边界:不是“粗暴万岁”,而是“阶段匹配万岁”。

我很喜欢拿两本书放在一起看。《闪电式扩张》讲的是速度与疆域,《创新者的窘境》提醒我们别被既有成功绑架。一个教你抢滩,一个逼你拆船。看完之后,你会更愿意承认一件事:商业里不存在那种可以通吃全阶段的“万能美德”。文明人的礼貌,在某些时刻是一种奢侈;野蛮人的粗砺,在另一些时刻是一种必要。你要学会在刀尖上换鞋。很多人被困住,不是因为没有鞋,而是不愿换鞋。换鞋会尴尬,会让你看起来像变心。可不换鞋,只能在不合脚的路上磨出血。

回到那个机场的夜晚,朋友在电话那头问我:“那什么时候该收手。”我说:“看你手里还有多少净空,看你的组织是不是已经开始为‘慢’蓄能。”他没听懂。我换了一个更直白的说法:“如果你的新客开始主要来自老客转介绍,说明你的产品已经可以进入城建期;如果你的获客成本在上升,但客单价靠促销才能撑住,说明你还在海里。”他沉默很久,说:“我懂了。”这不是那种电影式的恍然大悟,而是一个操盘手对地图的重绘。机场的风更冷了,远处一架飞机起飞,轰鸣穿过胸腔。我忽然意识到,这条反常识的法则,之所以反常识,不是因为它挑战逻辑,而是因为它挑战人的习惯。我们习惯在安全区里讲道理,很少在风口浪尖上做决断。真正的成长,往往是把自己从熟悉的秩序里拖出来,暂时放下“内心的警察”,让“海盗”接管几小时,然后在天亮之前,把权杖再交还给“城市的市长”。

那位做短视频分发的技术负责人临走前留了一句很值得咂摸的话:“我们不是非要快,而是不能慢。慢就看不到真问题。”这话像粗口,又像禅语。很多真问题,只会在速度拉起来的时候暴露。小批量试投,你永远看不见供应链的裂缝;小范围内测,你永远感受不到客服系统的崩点;小团队试点,你永远不敢面对组织里那条真正的断裂带。速度像放大镜,也像验钞灯,它会把隐藏的缺陷照出来,把自我欺骗照破。你当然要付出代价,可商业里没有不付代价的清醒。

有人会把这套话术解读为“冠军只属于野蛮人”。这也不完全。真正的冠军,是能在不同阶段切换角色的人。你既能拿着弯刀冲锋,也能坐在城墙上清点粮草;你既敢一夜之间买下十个入口,也能在季度计划里削掉五个不赚钱的项目;你既愿意顶着舆论骂名扛过混乱,也能在风平浪静时把制度补齐。这样的冠军,不必拥有英雄叙事,他只需要拥有时间叙事。把公司的时间线拉长,把阶段切换的节点记住,把每一次的野蛮都转化为下一次的文明,把每一次的文明都不忘为下一次的野蛮蓄力。你看,法则并不神秘,它只是要你承认一个朴素的事实:商业是阶段的艺术。

写到这里,还有一个小实验可以继续做。去找一个你正在推进的项目,把它的目标写在一张纸上,再用铅笔在旁边写上“净空、速度、效率、代价、回收”这五个词。现在根据项目现状,给每个词从一到五打分,分数代表权重,然后用手机设定一个“决策时钟”,比如四十八小时,在这个时段里,你只能把资源投向权重最高的两个词,其余三个只做合规性的最低配置。两个词的组合不同,动作就不同。如果你选的是净空和速度,你就该把争议放到迭代里,把细节放到战后,把组织拉到战场;如果你选的是效率和回收,你就该把投放降到健康线,把财务和法务拉上桌,把客服的痛点逐条关闭。四十八小时到点,强制复盘。你会发现,这不是成功学的小把戏,它会强迫你用阶段的视角去看项目,从而把“快的盲”和“慢的怯”同时拉回来。

不写神话,也不唱反调。商业世界从不迷信单一答案,它奖励那些能在模糊里做清晰决策的人。我见过的那些终局玩家,少有天降神力者,他们不过是把这条反常识的法则活成了肌肉记忆:在无人区里,先抢地;在道路成型后,先修路;在城邦建立时,先安民。他们并不迷恋“快”,也不轻视“慢”,他们只在意“此刻应该用哪一种”。最后,他留下了一句话:“别把阶段性的正确当成普遍的真理,别把普遍的真理用在阶段性的战场。”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。

夜航越过江面,城里的灯都往下坠,像潮水退去时裸露出的礁石,坚硬,冰凉,却也方向分明。商业没有统一的正解,却有可验证的路径。别害怕野蛮,别沉迷文明。认清净空,拉起速度,容纳混乱,把账补齐。记住这条反常识的法则,也记住它的边界。当你敢在浪头上按下启动,又能在黎明前按下重构,你就已经赢过了大多数在安全地带自证正确的人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