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给不太自信的你
2025-10-20
那天凌晨两点,窗外还亮着邻居的灯。隔壁小伙子刚失恋,在阳台抽烟。烟雾飘过来,有点苦。手机屏幕一亮,是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我总觉得自己不行。”这句话像钝刀划过心口,没血,却疼。半夜的对话总是赤裸,他说:“我做什么都不够好。”我敲了几行字,又删掉,最后只回了两个字:“我懂。”
因为那一刻,我也在想同样的问题。
人这一生,好像都在跟“不够好”对抗。学生怕考不够好,上班族怕业绩不够好,恋人怕自己不够好被取代。哪怕外界早已说你很棒,你心里那道声音依旧在说:不够。
后来我明白了,这种“自我怀疑”的力道,藏在每一个不敢抬头的瞬间。
有一年,我在北京工作。项目忙到深夜,领导突然问:“你能写个方案吗?客户明早要。”我嘴上说“没问题”,心里却在打鼓。那一夜我写了六个版本,删了又改,最后发过去的稿子连我自己都不喜欢。结果客户看完一句话:“这稿子有思路。”那一刻我竟松了口气——原来不完美,也能被肯定。
那天我记下了一句话:“自信,不是觉得自己完美,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搞定。”
只是,大多数人都卡在前半句。
有个女孩叫岚,她是我大学同学。长得漂亮,成绩好,却总说:“我不配。”她谈恋爱,总小心翼翼;工作上,领导让她汇报,她脸红得快哭。那天我问她:“你怕什么?”她说:“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没那么好。”那句话让我心里一沉。因为我见过太多像她的人——看似闪光,实则被自我否定淹没。
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中说过,自卑是一种“我不够好”的幻觉。这种幻觉一旦根深蒂固,人就会陷进一个悖论——越想证明自己,越觉得自己不行。
但反过来想,谁不是从“不行”里学会“行”的?
我后来遇见一个实习生,小顾,刚来公司时一句话都不敢多说。她写的文案总是不满意,反复改。第三次被退稿后,她低着头跑到茶水间哭。我过去跟她说:“你去街上拍十张照片,把你喜欢的感觉写成一句话。”她照做了。第二天,她递来十句很短的句子,其中一句写:“光落在地上,像不想被看见的勇气。”我看完就笑了:“你这不是写得挺好吗?”
那次之后,她开始大胆发言,也不怕被否了。半年后,她成了部门最年轻的主编。
所以自信的起点,其实很小。有时候只需要一个“去做”的动作。
那是我见过最有效的小实验。你不需要鼓起勇气去做大事,只要在每一个“我怕”的瞬间,去迈半步。你怕演讲,就先录一段一分钟的音;你怕见人,就先发个语音给朋友;你怕写错,就先写一段不打算给人看的文字。
心理学上把这种方法叫“行为激活”,意思是用行动反哺信念。你不是先变自信,才去行动;而是先行动,才会逐渐自信。
我自己试过。那段时间我特别怕开会。总担心自己讲不好,于是我开始在家模拟,把要说的内容录下来。听自己声音的前十次,我都 cringe 到不行,但第十一遍的时候,我突然觉得——其实没那么糟。
那天我第一次在会上举手发言。心跳得快,却没有结巴。会后同事拍了拍我肩膀,说:“你讲得挺稳。”那一刻,我终于明白,自信不是天生的,是练出来的。
但也有失败的时候。
有次我报名去做志愿演讲,结果台下人太多,我脑子一片空白。稿子忘了,脸发烫。我干脆笑了笑,说:“抱歉,我有点紧张,重新来过。”台下响起掌声。那一刻我才知道,原来承认“我不完美”,也是自信的一种。
我们常误解自信,以为那是一种笃定的状态。但真正的自信,是允许自己犯错,还能继续往前。
我认识一个男生,阿宽,是搞产品的。公司裁员那天,他也被波及。别人都灰心丧气,他反倒在群里说:“那就趁机学点新东西。”他去学了数据分析,三个月后去了更好的公司。后来我问他:“你那时候不怕吗?”他说:“怕啊,可我更怕自己不动。”
他那句“怕不动”,我记了很久。因为它揭穿了自卑的核心——自卑的人怕做错,而自信的人怕不去做。
前阵子看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,数据显示:在职场中,女性平均自信度比男性低24%,但当她们被迫承担责任时,成功率几乎相同。换句话说,她们不是不行,只是没开始。
其实,自卑本质上是一种“延迟起跑”。你不是不能跑,而是总想着:等我准备好了再跑。可人生哪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?很多看似“自信”的人,不过是比你早迈了一步。
我曾在一场沙龙里遇到一位创业者。他说自己刚开始创业那年,做了一个小实验:每天结束前写一句“我今天没逃避的事”。有天他写:“我今天打了一个我不想打的电话。”后来公司拿到第一笔投资。他说:“那通电话,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勇敢。”
我后来也学他做了同样的事。每晚睡前写下那句“我今天没逃避的事”。一开始写不出来,后来慢慢多了起来——我回了一个迟疑了三天的消息,我拒绝了一次不合适的合作,我在会议上提了一个被否掉的想法。几个月后回头看,那一页页记录,像一条自信的生长曲线。
自信不是别人夸出来的,是一次次“我没退”的积累。
但有意思的是,人越成长,越容易又回到自卑。越懂得人外有人,就越容易觉得自己渺小。你看那些真的厉害的人,反倒不再嚷嚷“我很自信”。他们更常说的是:“我还在学。”
那天我采访一个设计总监。他做过国际大奖项目,团队几百人都叫他老师。我问他:“你还会不自信吗?”他想了想,说:“每天都不自信啊,只是我学会了跟它和平共处。”
那一刻我明白,自信不是驱逐恐惧,而是带着恐惧往前走。
后来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,出自《情绪的语言》:“勇敢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仍愿意面对恐惧。”这句话,我觉得也可以送给每一个不太自信的人。
有时候,我们太想改变自己,却忘了,改变不是一场战争,而是一种共处。
你可以允许自己偶尔退缩,但不要习惯逃避;可以承认自己有不安,但别拒绝尝试。自信不是要把自己修成钢铁,而是学会在脆弱中前行。
这世上没有绝对自信的人。连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都说,人是一种“永远在形成的存在”。所以不完美没关系,犹豫也没关系。关键是,你有没有继续走下去。
前阵子那个深夜发消息的朋友,最近给我发了新照片。照片里他在讲台上,拿着话筒,笑得很自然。他说:“第一次不慌。”我看了好久,才回他:“挺好。”
我知道,他终于从“我不行”,走到了“我能试试”。
而你呢?
如果你现在还在对自己说“我不够好”,那就请先去做一件小事。哪怕只是早起五分钟、写下一段文字、跑一公里、给自己做顿饭。做完之后告诉自己一句:“这件事我做到了。”你会发现,那一瞬间,心底有一块暗处亮了。
那光不大,却足够照亮明天的路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